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中贸圣佳艺文志:当代武备志 龚剑的收藏、复制与研究

时间:2020-2-11 16:44:56  来源:雅昌艺术网

  当代武备志

  龚剑的收藏、复制与研究

  采编/安德烈

  策划/本刊编辑部

  人类文明交往史中有三个重点:战争、贸易和宗教。战争实际上是整个人类文明推进的助推器。每个时代最优秀的科技一定会应用到兵器中去,从冷兵器,热兵器,到如今的核武器,每个时代兵器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当时所有科技力量的终极体现。

  在收藏领域,兵器算是一个小众门类,由于冷兵器占据人类社会发展时间较长,再加上国内收藏环境对热兵器的限制,所以收藏者更多的是关注冷兵器。“我比较专注冷兵器的收藏,这是个人喜好,收藏的过程中可以触摸和感觉到很多历史事件。”作为军工子弟的龚剑,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他的收藏是从西藏入门的。1999年到2003年间,龚剑在四川藏区做了一个医药种植项目,在那里他零距离接触到了藏区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回到成都后他就开始收藏西藏的武备,一直到今天。

德格土司佩刀 龚剑藏品

  虽然也零散收藏一些佛像、唐卡、法器,但是他的藏品还是以武备体系为主,时间轴线上涵盖了西藏地区自7世纪(吐蕃)至今大概1300年历史当中的各个时期。“基本上重要节点性事件的东西我都有。”龚剑说,“比如吐蕃时代的刀剑非常珍贵稀少,有幸保存的有;分治时代没有收藏品,那个时期对应的是中原时期的两宋,那时西藏和中原交往很少,保存的器物也很少,但是宋的武备形制通过“蕃兵”制度也传播到了西藏;蒙古人势力崛起后,阔端和班智达凉州会谈之后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版图,蒙古人带过去的兵器盔甲,对西藏有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有藏;到明清时期,西藏的兵器就多了,刀剑,弓矢、长矛、马鞍、火器,武备体系很完整。”

吐蕃剑 龚剑藏品

  龚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数百件藏品逐渐整理,最后只留下百余件左右,其中西藏武备占了他全部收藏的80%,其余的是中原系,从汉唐到明清。在他看来收藏是一个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西藏文化的特殊性显示出其文化不是纯原生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是一个兼收并蓄多文化汇集的关系,这些文化的交流可以通过藏品表现出来,藏品可以看到很多西藏和唐王朝的关系,和萨珊王朝的关系,和西域的关系,和突厥的关系等等”。为了研究他们之间的交融性,他留下的都是能梳理历史的节点性藏品,比如重要的分支类型是什么样的,那些重要特点对应什么历史事件。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中也提到:“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从兵器上可以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的痕迹。

  | 向先贤的致敬 |

  如果说收藏是出于对冷兵器的喜好,那么真正让人感觉他把这件事当做热爱的事业来努力追求是从铸剑开始。2009年,龚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由于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传承,他寻四处访铁匠,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果从最开始冶铁烧矿料那个阶段开始做基本上做不了。没有环境允许搭炉子,十年前还有可能以小土灶炉,土钢土铁的冶炼。”龚剑说,“古法铸剑与现代工艺比起来成功率太低。”经历过很多失败后,他终于体会到古人铸剑的难度比今天更高,尽管如此,古人都可以凭借个人经验和系统化的制作来完成,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汉代的四川地区作为汉军军需最重要的供应商,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邛崃地区西汉最大的兵器制造厂,他手下的锻造冶炼工人七八百人,磨刀剑的工人三千多人,是一个巨大的兵器制造托拉斯,其实古人有很好的工艺控制能力。三千人磨刀剑,一个人磨一支,一支刀剑基础磨出来至少需要七到八天,再精研需要连续十多天才能解决问题。如此就可以大概推测出他的产量,确实古人在这方面比我们做的更辛苦而且更艰难。那么我们如今尝试用自己这种形式去理解古人在那个时候怎么制作,对收藏来说做一种更深度的探索。”

(左)金银平脱唐横刀 龚剑复制、(右)永乐剑 龚剑复制

  从单纯的收藏到发掘、整理、复制传统兵器,龚剑只是纯粹的觉得今天很多人做的不够好,他有自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去了解传统工艺,比如雕刻和纹饰。他觉得这是必须的功课,“中国人在纹饰的理解上有问题,”龚剑说,“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做建筑的人,他说自己花了多长时间渲染了一个古建筑外立面的结构,高台式建筑底下石墩,横条的装饰物用的北朝的司马金龙墓里石雕的卷草纹,但是两个卷草纹之间又用了故宫里清代的云气纹和海水纹。”他认为现代人的这种做法就非常不合规制,因为清代和南北朝的两种纹饰所表现的意义是不同的,怎么能全凭臆想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特别难受。所以当他自己做的时候就想尽量符合时代特征。

金银平脱唐横刀(局部) 龚剑复制

  永乐剑是他复制的古兵器中难度最高的一支。这支剑被誉为西藏武备的巅峰之作,现已流失海外,上世纪80年代英国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场以10万英磅买下来,现藏于英国伦敦皇家利兹军械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在尝试复制这支剑的过程中,龚剑遇到的问题非常多,因为西藏系的东西有非常明确的神格化的东西,比如知巴扎、龙纹、神兽、金刚杵等,在一支剑上呈现了各种纹饰,减地高浮雕、浅浮雕,还有很多细节的阴刻,非常复杂。龚剑给利兹馆的馆长写邮件,购买了一些资料,回来慢慢摸索。他要用单线画出剑的每一个角度关系,因为没有办法实物上手,厚薄关系只能通过不同照片的角度去推测,光画图就花了六个月时间。画完之后要用泥稿局部做样,做体量感,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就很呆很蠢,做薄了就没有力量感,然后再用木头做样,锻造条子,根据条子状态做鞘,之后在上面蒙金属,雕刻,凿线阴刻,继续鎏金。

乾隆大阅佩刀(局部) 龚剑复制

  一支剑前后做了10个月,画图、錾刻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线条的控制是最困难的,每个线条都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事物认知的不同表现形式,”龚剑回忆“比如说同样一个龙纹,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都在用,但是每个时代都在变化,汉代的龙非常仙气,瘦骨嶙峋,跟汉代的精神劲儿很像,因为汉文化里有很多楚文化的元素,自然带有巫术的一些东西。到了唐代龙纹就变得很凌厉很飘逸,很有力量感,唐的气质就是这样,纵横天下,气度很张扬。”他站在复制者的角度,要搞清楚那条线表达的是什么,就要用那个时代的技法去感受去画,体会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是最难的。“最后的成品还原度达到九成,”龚剑非常自信的说,“虽然只有九成,但在国内已经算最好的了,其他做这支剑的简直惨不忍睹,因为他们没有资料,也不讲究。”

  龚剑大学时学的是自动化专业,他说理工科给他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训练有素的逻辑对比能力,让他对各时代的纹饰特征,相互的影响变化,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的逻辑推演,都驾轻就熟。就这样很艰难的走了几年,他成功复制了十七支古刀剑,目前大部分还在成都展馆,有些借展出去了,还有的被博物馆收藏。但是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市场并不需要那么深刻的解读,解读的越深刻,市场越小。他带着情怀去追求时代风骨,经济回报却很少。他还曾经试图把这些技术形式转移到其他器物的制作,比如银壶、法器之类的,都算是业内很好的作品,但是商业上不成功。尽管如此龚剑并不太在意,因为对他来说付出这么多精力财力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技艺保留下来,这也是向先贤的致敬。

  | 通过兵器看千余年演化 |

  虽然目标客户群很小,但是龚剑一边养着自己的“小摊子”,一边继续深入学习,这些年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理论研究。他正在写的两本书,《西藏武备考》与《中国甲胄史》更是从不同侧面对武备文化的系统阐述。目前研究藏学的成果很丰硕,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宗教造像和佛教艺术上,兵器这块一直无人问津。“西方博物馆研究了二十年,出了一本《喜马拉雅战士》的书,但是没人讲得清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播,国内又是空白,只有我来做这个工作,谁让我喜欢呢。”

  龚剑有一个观点,“文明的推动靠战争,但是两个文明不可能一辈子打仗,一定有和平的时候,和平的时候文明就会相互学习,相互融合,这个时候留下什么东西,看到什么东西这很重要,这些就是文明交融的痕迹。”他的《西藏武备考》就是阐述这些的。西藏武备文化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生文化,是吸收周边诸多营养形成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就反映出他吸收了唐、西域、宋、蒙古、明代的文化,最后呈现出的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藏的兵器文化,从而证明从吐蕃时代开始,西藏就和中原地区有广泛深刻的交流,不仅体现在史书上,更体现在器物上,他想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研究证明民族交往历史、融合历史是千年不断的,是不可阻挡的。

德格土司佩刀(局部) 龚剑藏品

  在这部书里他还特别提出了永乐剑的年代分析,目前国内普遍接受英国人最早提出的观点,认为它是永乐皇帝御赐的,但是龚剑从对比考证中发现,永乐剑其实应该是元代的器物。在论证过程中他需要解释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永乐剑为什么会出现在西藏,是西藏本地做的还是元朝宫廷御赐的?他从图像上的每一个纹饰的细节进行分析,论证剑身上的纹样纹饰跟元代哪个时期的风格是一致的,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推测它所在的那个历史阶段是什么状态,在那个历史阶段那种状态下的西藏和中原地区有什么样的交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交往,是民间的交往,还是政府间的交往,还是宫廷之间的交往等等。“通过兵器来看千余年文明的演化,这就是写这本书的意义。国内之前没人做这个工作,国外也没有做到深处。”龚剑如是说。

  《西藏武备考》已经写完了,但是因为涉及西藏问题,审查时间比较长,目前尚未发行。同时龚剑的另一本书《中国甲胄史》也开始启动了,计划在明年内完成。在兵器谱系中,甲胄也算是小宗了,目前古代盔甲遗存特别少,大部分是清代的,明代的有少部分,之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是依靠考古资料,这些年私人藏家也有一些收藏。这次他将兵器中的“盔、甲”这两种武备单独提出来进行梳理也得益于多年的收藏。他想通过考古实料与他自己和朋友收藏的实物一一对应,讲述盔甲的变化以及那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比如汉代的盔是一片一片的铁甲叶编出来的,到了唐代就出现大块铁甲叶,就说明唐朝的风格逐渐变化了。盔甲在历代演变过程中,与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他想在这部书里想要探讨的。“我想把这些东西一点一点讲清楚,至少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说清,把这条脉络找出来。如果不对,有很多专家学者会指出我的不足;如果对,那么我至少建立了一套谱系。”武备文化领域有太多空白需要填补,龚剑感觉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谁让我喜欢呢。”

八瓣盔 龚剑藏品

  | 让自己更真实 |

  别看龚剑成天埋头学术研究,笔耕不辍,但是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板学者。他善于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刊物上面发表的文章,微博也会发一份,认真的与网友讨论。偶尔也会写些文章吐槽影视剧中的穿越道具。他看到有些剧组把日本的东西搬过来认为是唐的,而不去研究真正的唐,还增加很多臆想的东西,纯粹是为了增加噱头,他觉得这是很low的表现形式。

  龚剑提到刚完结的《权力的游戏》赞不绝口,这部神剧从2011年首播至今火了八年,在全世界都拥有大批粉丝,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背景是完全架空的,但是观众却没有感到一丝违和,因为里面所有原始素材都是来源于中世纪。”龚剑解释道,“影视讲故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但是要体现故事的逻辑,增加这个故事的看点,一定会用一些相对贴近的历史元素去做,那么做的越准确,受到的评议越好,效益也越好。”

  今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引起极大轰动,其实这依靠的就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知识的介入。龚剑非常认真的在微博更了十一篇系列文章分析剧中的各处细节,崇化坊的西域式屋顶、张小敬用的横刀、龙波穿的锁子甲、追踪的细犬等等,他乐此不疲的从史料和考古实物中找到出处一一对应,其认真程度不亚于作学术论文。这部剧集让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中国观众看到了希望,他说“我们有文字的历史文化3500年来没有被彻底中断过,一直领先世界,落后是近300年的事,而建国这70年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当经济指数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自己文化进行再挖掘,再提炼,这是文化输出的过程,我们跟世界上其他人打交道要有信心,知道历史上我们是什么状态,了解自己才能让自己更真实。”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文摘选自

  《圣佳艺文志NO.0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