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华艺国际2019秋拍:吴冠中1990年作《姐妹》以2012.5万元成交

时间:2020-1-2 17:38:5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吴冠中正在人体写生

  [华艺国际]现当代艺术

  2019年12月28日下午,华艺国际25周年·2019秋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专场于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二楼举槌,本场共上拍192件拍品。其中,专场封面拍品吴冠中罕见人体创作《姐妹》以1500万起拍,最终1750万落槌,2012.5万元成交。

  一向以风景作品著称的吴冠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个挚爱粉墙黛瓦、江南人家的画家。鲜为人知的是,选择创作风景画的背后有着诸多不得已的历史原因。1950年,怀着一腔热血从欧洲回到祖国的吴冠中,致力于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开创中国现代艺术新途径,然而这种观念与当时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是大为抵触的,在随之而来的政治性文艺批判浪潮中,吴冠中的艺术主张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他被当作艺术上的异议分子而横遭排斥,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他不得不改弦易辙,转道而行:舍弃人物题材,创作与政治关联相对较弱的风景作品,这样一画就是四十载春秋。

  然而,吴冠中一直深深着迷于人体艺术。早在杭州国立艺专学艺期间,受到林风眠、吴大羽等留法老师的影响,逐渐得到西方现代主义启蒙的他,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大胆的人体创作。1943年,吴冠中于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时,展出的几十件作品中就以裸体作品居多,据记载,其中裸体素描多学马蒂斯,裸体油画则借鉴莫迪里安尼,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出画家在“青年时代的赤裸与狂妄”,以及他的追求与心声。1946年,中国政府教育部举办战后首次公费留学甄选考试,吴冠中以最优成绩获得留学法国的资格,飘洋越海来到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留学的数年间,吴冠中也主要是在裸体题材的绘画中学习、钻研、探索其艺术之路。所以,说人体画是先生的创作根本并不为过,正如他自己在《人之裸》一文中所言“我多次说过自己半辈子画裸体,也是通过画裸体才逐步明悟西方审美的演变及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夜(人体) 吴冠中 1990年

  1990年,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吴冠中重拾久被搁置的人体画。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喷薄而出,促使先生在这年夏秋仅仅一个月间便创作了多件油画作品,并于1992年在新加坡文物馆举办“夕照看人体”个展,出版唯一一辑“裸体作品”画册。50年代初期,从人体转入风景,先生将在人体画中学习到的造型、形式应用到风景画的创作,山峦的起伏,河流的婉延,对应着人体的造型、隐藏着人体的曲线;四十年后从风景再度走进人体,吴冠中也在此时的人体画创作中注入了风景画的视觉经验,从而作出“风景人体”的形式演绎,把山水意象和人体造型结合为一。正如先生自己在作画时所提及的那样,“我要把这个伏着的人体夸大为‘大山’或‘黄土高原’,那么,臀部就是山峰,它与腰、肩、腿之间形成的节奏就像高山流水一样有韵律。”

吴冠中 姐妹布面油画 1990 92×60cm

  《姐妹》当属吴冠中这批人体画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由于此前创作的人体画统统毁于文革浩劫中,片纸无存。因此,在先生的传世作品中,人物作品罕见而珍贵。此作透露了其晚期风格转变的特征——简洁概括的写意倾向。通幅作品,形象干脆洗炼,用笔朴拙大气,与他70年代注重对象深入刻画和细节描绘的油画拉开距离。不难看出,水墨创作中的写意因素已经渗透到他以油彩为媒介的表现中来。

  此时艺术家更加重视的是形式的节奏、韵律和美感。在一种由色彩、点线交织所构成的丰富意向下,两位女性,正反相映,以顶天立地的方式、纪念碑一般地占据着画面的纵向空间,肤色采用质朴的褐色作为主色调,用以呼应“女性”之于“大地”的喻题。此时的人体已被艺术家凝练成一种精神象征,既有山水的恢宏壮美,亦是生命的勃然生机。如果将东方意象的想象背景,比作宇宙星辰的浩渺之音,那西方人体的造型量感,则是响彻其中的生命黄钟大吕的坚定旋律。同时,“姐妹”之命题亦充分印证了吴冠中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两个天地中的孜孜探索,将东西方艺术的血液混流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成功开辟出一条以西方形式美为载体,以东方审美为内涵的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向现代转型进程中令人尊敬的先行者,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李超士、常书鸿、关良、潘天寿等大家。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47年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政府授予的金勋章,2002年获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台湾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国内外出版文集近百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