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7 10:56:1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詹皓
最近十年,砚台收藏悄然兴起,虽是小众藏品,却势头旺盛。而中国文人用砚、爱砚、藏砚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一方砚台,被文人倾注了文化情怀和无限想象力,并以作铭的方式赋予砚台,清代以后,中国砚文化达到高潮。高凤翰与砚史、纪晓岚与阅微草堂、乾隆皇帝与《西清砚谱》,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文人藏砚及铭砚水平。而到了晚清,吴昌硕与他极为低调的好友沈石友合力打造的《沈氏砚林》,更宣告砚台的收藏与作铭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高度。
此次上海朵云轩拍卖首次征集到一方《沈氏砚林》著录的吴昌硕、沈石友铭鹅形端砚,这也是朵云轩拍卖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砚台,上海的砚台拍卖历史有望被它来改写。
这方砚台雕成鹅盘卧状,转颈曲身,起眼凝视,颇为传神,砚台中部大片为砚堂。此砚雕工简繁得当,温纯古雅,极富静谧意趣。砚色青紫,细腻润泽,并有鱼脑、青花等石品纹理。
砚背有吴昌硕书写的铭文:“养墨池,作文玩,自写黄庭不须换。乙卯岁十一月,石友铭,属吴昌硕书。”
吴昌硕和沈石友的关系是晚清艺术史上一段佳话,他们两位的长期友情和文化互动造就了中国砚文化史上最辉煌的巅峰之作。
吴昌硕先生
众所周知,吴昌硕是晚清艺术大师,晚年移居上海后,在王一亭的力推下,迅速成为海派艺术的领军人物。
而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沈石友是江苏常熟一位擅作诗文的文人,而他对古砚有着狂热的喜爱,他的砚台收藏讲究格调第一,不沾俗气。他经常请吴昌硕为他题写砚铭,两人共同创作出不少绝世佳砚。据统计,吴昌硕、沈石友交往时间长达30多年,吴昌硕为沈石友题铭的砚台达120多方。
沈石友去世后,其子将所藏158方名砚拓印成谱,集为《沈氏砚林》,共四卷,成为了砚台收藏领域的“石渠宝笈”。朵云轩征集到的此方“吴昌硕、沈石友铭鹅形端砚”正是被著录于《沈氏砚林》之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沈氏研林》著录的158方砚,被沈石友之子通过钱瘦铁和唐吉生介绍日本近代画家桥本关雪作为担保,抵押给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上海分行做融资。后因家属投资失败无力偿债,几经波折,这批砚台终被桥本关雪赎走,运回日本,成为其白沙邨庄的重要藏品。
1944年桥本关雪去世后,除自留二十方砚外,其余均由东京瑞芝堂释出,散落各地。
2019朵云轩秋拍呈现的这方鹅形砚即为著名收藏家林朗庵先生当年购得。如今,《沈氏砚林》这158方砚存世者寥寥,大多散的散,毁的毁,幸得几位名家递藏,这方鹅砚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近10年,《沈氏砚林》中的吴昌硕铭砚偶有出现,每次均带来巨大的市场关注与追捧,最高一方被拍到548万元,创文人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
沈石友的诗文造诣极高,连吴昌硕当年都经常请他题诗在自己的画上。而沈石友自撰的砚台铭文堪称一部“人生格言辞典”,也是《沈氏砚林》里的一大亮点。此方鹅形砚上的铭文即是由沈石友自撰,其中“自写黄庭不须换”一句则用了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传递的是他对于文字笔墨精神的无限向往。
句中“黄庭”指的是《黄庭经》,为王羲之所书,全帖60行,计1200余字。在唐玄宗所收录的王字共158卷中,《黄庭经》列为第一,只是《黄庭经》真迹早已散失,但传世刻本极多。世传王羲之写经换鹅即指此经。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是说的这个故事。而沈石友铭文中“自写黄庭不须换”则写出了他得到这方鹅形砚后的无比满足感。
随着文人砚在收藏界异军突起,近两年,每每有吴昌硕、沈石友的文人砚上拍都会引起极大关注和追捧。2018年,吴昌硕铭、沈石友藏宇宙砚成交价为460万元;2019年春拍,吴昌硕铭、沈石友藏墨池砚拍出448.5万元。
此次《沈氏砚林》藏品首次现身朵云轩拍卖,势必在上海掀起一波吴昌硕热潮。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