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广东崇正2019秋拍:林风眠就是“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

时间:2019-11-26 17:16:23  来源:雅昌艺术网

林风眠(1900-1991年)

  [广东崇正]国光(一)·中国近现代书画

  历史翻到中国现代美术的这一页,林风眠无疑是开篇的重要奠基人物之一。

  由于受到蔡元培的赏识,林风眠自1925年回国,次年担任北京艺专校长;1928年再次因蔡元培的举荐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内迁重庆,学校重组后被迫辞职;1946年回杭州国立艺专任教,几经周折;1952年正式退休移居上海……每一次时局的变更,他几乎都受到牵连,总是频频易职,经历多年的动荡和变迁,当初的美育理想一次又一次落空,这位往昔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终于体察到了在整个时局中个人能力的边界,渐渐收敛了自己的天真与锐气,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对绘画创作的专注。

  戏曲给了林风眠启发

  1951年的暑假,林风眠以身体不好为由,向当时他任职的学校请假,离开杭州,回到上海。到了第二年,他正式辞去教职,成为一名职业画家。虽然付出了失去固定收入的代价,但也因此得以逃离来自体制上层对于艺术创作中意识形态的绑架,回到上海的林风眠,获得了一片相对自由的小天地。

林风眠上海故居

  林风眠在上海的生活很简单,除画画外,就是去看戏,常常邀请林风眠一起去看戏的,是老朋友关良。关良是著名的资深戏迷,有了这样一位专业级票友的引导,林风眠对旧式戏曲的理解全方位升维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近来在上海有机会看旧戏,绍兴戏改良了许多,我是喜欢旧戏的,一时又有许多题材,这次似乎比较了解它的特点,新戏是分幕,而旧戏是分场来说明故事的,分幕似乎只有空间的存在,而分场似乎有时间的绵延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旧戏里,似乎很容易得到解决,像毕加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叠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他折叠在画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物、人的体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在旧戏里有新鲜丰富的色彩,奇怪的动作,我喜欢那原始的脸谱,画了一共几十张了,很有趣,这样一画,作风根本改变得很厉害,总而言之,怪得会使许多朋友发呆,也许朋友会说我发狂了。”

  林风眠看戏的兴奋点和关良不一样,每次去看戏,他都会带着速写本,在现场记下台上戏曲人物装扮的特点,以方便回去研究作画。他在旧戏的结构中获得启发,从而将这份灵感带到艺术创作中,解放了自己绘画中的时空观念。众所周知,林风眠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并不深,反而是在后来的人生境遇里,他从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汲取了丰厚的养料,逐渐找到了将“调和中西”艺术理念落到实处的办法。

对戏曲题材产生兴趣,是林风眠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纵观林风眠的人物、风景、花鸟作品,戏曲题材画作几乎是最富视觉张力的。画面上所运用的强烈的明暗色块对比,锐利的几何构成,面孔化的角色形象,夸张的肢体语言,强势的动感线条,缔造出来的紧张冲突感,都是林风眠其他题材作品中少见的。

  林风眠 《宝莲灯》 设色纸本 镜片 68×66cm

  估价:700-1000万元

  拍卖时间:2019年11月28日

  拍卖专场:国光(一)·中国近现代书画

  出版:1.《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7页、118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2.《当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图五十,上海书店出版社。

  3.《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集》,图版99,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4.《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展览:1.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封面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7页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18页

  林风眠就是“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

  林风眠创作过不少戏曲人物作品,包括《霸王别姬》《闹天宫》《火烧赤壁》等,《宝莲灯》系列在戏曲人物作品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沉香救母的故事有林风眠个人际遇的投射。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讲述华山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结婚,其兄二郎神怒其妹思凡不轨,将他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生子沉香长成之后,受仙人点化,脱去凡胎,持神斧打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母亲。林风眠幼年时,母亲因与人私奔,被愤怒的村民捆绑在祠堂前的耻辱柱上拷打示众,准备施以火刑。年仅六岁的林风眠忽然有了感应,原本被关在家中的他,奋不顾身打破了窗户,跑到祠堂,拼死护母,最终,在他的抗争下,母亲免于一死,但当夜还是被逐出家门,卖到异乡。从此以后,林风眠再也没有看到见到过自己的母亲,母亲成了他永远的心结。后来,林风眠一再画沉香救母,与他心中挥之不去渴望拯救母亲的信念有关。

局部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此幅《宝莲灯》,画家用明亮的橘黄色块将画面的重点表现归纳在中间,同时塑造空间深度。两位主角的动作造型明显参考了戏曲里的姿势语言,不同曲线与色块的交割,呈现了不同时间片段的动作组合。通过空间的切割来表现时间的连续性,这正是林风眠从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方式中获得绘画形式创新灵感的成果。林风眠开启于五十年代的戏曲人物题材创作,将西方立体主义手法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达方式相结合,从而开创了新的绘画方式,是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理念的重要实验,《宝莲灯》是该实验成果中饱含画家个人情感的珍贵代表作品。

  直到晚年,林风眠仍然是那个“劈山救母”的六岁孩童,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最具“劈山救母”精神的开创者、践行人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