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潘天寿《山亭琴趣》575万成交
时间:2019-11-20 14:39:18 来源:新浪收藏
黄宾虹画,潘天寿题 山亭琴趣575万成交
[新浪收藏快讯]北京诚轩拍卖2019秋拍中国书画专场正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黄宾虹画,潘天寿题 山亭琴趣,以575万成交。
黄宾虹画,潘天寿题 山亭琴趣
立轴 设色纸本
甲午(1954年)作
估价(人民币):5,000,000-6,000,000
未开拍
题识:山亭琴趣。甲午春日,黄宾虹画。辛丑(1961年)锦葵开候,潘天寿题。
钤印:黄宾虹、潘天寿 收藏印:松蘅室
尺寸:117.5×39.8 cm。 约4.2平尺
展览
“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至29日
出版
《黄宾虹作品展》图版31,香港艺术中心及香港大学艺术系,1980年6月
《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四集》第101至102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3月
著录
《画家黄宾虹年谱》第18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
《名画中的古琴》第4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月
纪录
上海拍卖会,2007年7月7日,编号277
简介
《山亭琴趣》作于1954年黄宾虹九十岁时,体现出画家最晚年不断突破自我、继续创新的艺术追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宾翁的创作非但没有落进神气衰竭的窠臼,反而活力泉涌,画艺入炉火纯青之境。就技法而言,他在点、线和墨法的运用上极尽丰富,并且在笔墨运动的韵律上试验新的节奏和方向感。
傅雷曾在1940年代致黄宾虹的信札中提到:“先生所述董、巨两家用笔,愚见大可藉以说明吾公手法,且亦与前世纪末叶西洋印象派面目类似……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同时并采用原色敷彩,不复先事调色,笔法亦趋于纵横理乱之途,近视几无物象可寻,惟远观始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黄宾虹的这种艺术表现可说是中国山水的“印象主义”,已经摆脱了对具象山水的模拟,也超脱出传统皴法的限制,实现了山水的重新建构。
以《山亭琴趣》观之,堂堂鼎立的山势贯穿上下,山形不求妍秀,而是透露出“重、拙、大”的艺术精神,在密实之余,又处处透露着灵活,毫无拥塞之气。层层叠加的笔墨,或旋转,或攒聚,老笔纷披,有如刀刻斧斫,在醒破纸面的同时,营造出雕塑般的质感。
黄宾虹强调用笔,曾在《中国画之特异》中写到:“古之笔法,今称线条,图画本源,即基于此。善论画者,必先用笔。”体现在作品中,他以颇有韧性的枯笔勾勒山骨,突出了书写性的感觉,弱化皴染之法,代以层层累积的长条短线,以浓破淡,时涩时湿,水墨融洽,自然氤氲,倍添山水之活气,正合明末清初画家恽向之画语:“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而画家以花青和赭石进行跳跃性设色的方式,也实践了“丹青隐墨墨隐水”的美学追求,令整个画面深沉静穆,是其最晚年作品的色彩特征。浑厚华滋的山体树木之间,亭台楼阁、高士童子用细笔突出,对比强烈,成为画眼。颇值一提的是画家对远山的处理,虽然使用的是黄氏一贯的拖叠之法,但是墨气淡淡地晕散开来,轻灵如梦,和前山的沉厚坚固形成了绝妙的对比,在晚年诸作中洵为上品。
是作在黄宾虹去世六年后由潘天寿补题款识,盖因黄宾虹晚年勤于画学,积累作品甚丰,如非酬答,多有未加署款之画。潘天寿对黄宾虹的艺术十分激赏,曾评黄画曰“远视之则峰峦阴翳,林木蓊郁,淋漓磅礴,绚烂纷披,层次分明,万象毕现,只觉青翠与遥天相接,水光与云气交辉,杳然深远,无所抵止”,正可作为《山亭琴趣》之最佳注脚。此题亦极郑重,黄画潘题,可称相得益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