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5 12:55:22 来源:新浪收藏
银锭作为称量货币,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白银的货币职能上溯秦汉, 下至民国“废两改元”,一千多年来,这些白花花的银两,除了与生俱来的金属价值,更具有历史文化、财政金融、铸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史料价值。在铸造工艺上,相较机制币的整齐划一,银锭经由匠人之手,纯手工打造,面貌多样,形制不一,每一枚都是独一无二的工艺品。近年来,收藏群体不断壮大,市场行情稳固。并且,伴随藏品背景资料的日益充实,以及银锭品种及数量的愈发丰富,藏家对于藏品的认知也进一步提升,研究与审美正变得更加高端和细化,在追求珍罕性的同时,对品相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今秋《古钱 金银锭》专场,甄选金银锭拍品二百余件,包括“丽庄藏中国银锭(Ⅵ)”及“同一资深藏家出品”二个专题,内容丰富,多枚珍稀品为国内外拍卖会首次出现。
Lot 1955
金代“刘仲元 使司”五十两银铤(GBCA AU58)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4,图004,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金代跨越两宋,货币政策基本与宋代相同,银铤形制亦与南宋相近,造型弧首束腰,有官铸与商铸之分。目前存世的金代银铤,绝大部分由国家各级公立博物馆收藏,民间流传甚少。
此枚铤面刻字“刘仲元 肆拾玖两 行人刘仲元 刘百通秤”,另打“使司”等戳记若干,并砸有多个金银铺铸造印记(花押),具典型的金代特色。戳记“使司”,是金代转运司、盐使司、劝农使司等政府机关之简称,打此戳记的白银,多与赋税或商业贸易相关。金代银铤大多将重量精确到钱,甚至半钱。铤上铭文“肆拾玖两”,未标示至“钱”,而于“两”后打符号“1”,推测意为四十九两整,此情形并非孤例,但所见极少。
Lot 2062
明代“广东广州府倾解椒木军饷银壹锭 ”五十两银锭(GBCA MS64)
明初为抵御倭寇进犯,实施海禁,但是,为维系与海外诸国间的贸易关系,明政府鼓励各国以“朝贡”形式,组织商人来华从事贸易活动。外国朝贡船只抵岸后,由设立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口岸的市舶司统一清点船载货物,然后转运。这种特殊的贸易形式,也被称之为“朝贡贸易”,政府对朝贡物品抽取货物税。
“椒木”即胡椒和苏木,盛产于东南亚,是贵重的香料和染料,通过朝贡贸易大量输入中国。当时,为抵制滥发宝钞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明政府甚至以胡椒和苏木代替宝钞发放京官俸禄。同时,由于椒木进口数量巨大,所抽收的税银,部分被用作平定倭寇的军饷。此锭即是广州府将朝贡椒木货物税折银充抵军饷之实例,对于明代财税史及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Lot 2136
清代四川“元年八月 夔关 商恒茂 税”十两圆锭(大唐评级88分)
夔关位于四川省夔州府(今重庆奉节)境内,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最大的商税常关,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榷关,对往来川江的商船征收通关厘税,是四川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发现的夔关银锭有十两、五两、三两三种规格,均存世无多。而十两银锭又有二种造型,早期铸锭浑圆朴拙,光绪年所出则与四川圆形碗锭趋于一致。此锭造型浑圆高厚,风格粗犷,具典型早期夔关银锭式样。通常于锭面下方盖有“福”、“禄”、“寿”、“囍”单字吉语圆戳,打“税”字者,极为少见,应与盐税征收密切相关。
Lot 1983
清代四川光绪“二十一年 海防 匠福泰号”十两圆锭(GBCA XF40)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174,图450,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起事,西方列强乘势犯境,大清帝国内外交困。同治三年(1864年),在俄、英幕后支持下,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十年(1871年),沙俄攻占伊犁,新疆危在旦夕。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东南海疆告急。由于国库空虚,海、陆防务难以同时兼顾,清廷湘、淮二派各执一词,塞防与海防之争持续数月。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下旨塞防、海防二者并举,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收复新疆。又令李鸿章筹建海防,经费筹措除西北协饷中划拨部分数额,国库亦有拨款,同时,还规定各省捐输中按比例提拨银两,作为海防专项支出。此锭即为川省协拨之海防捐输,留存至今真品极其稀少,素为川锭名珍。
Lot 1993
清代贵州“瓮安县 地丁”十两圆锭(GBCA XF40)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221,图608,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清初赋役因袭明制,地赋与丁赋分别征收。地赋即农民缴纳的地税,丁赋则是百姓所承担的徭役,二者均以银两折算,称作地银和丁银。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之赋税改革,雍正初年推广到全国,由地起丁,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将地赋与丁赋合二为一,统称“地丁”。此一税项,为历代国家财政收入之大宗。
贵州地处西南,清初地方割据,战事频繁,百姓贫困,土地开垦面积、纳粮银总额均为全国最少,税银征收相对稀薄,贵州税项银锭因此少有遗存,且不乏茕茕孑立者。“瓮安县 地丁”银,则目前仅见此一品,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无记载,公开拍卖首度出现。
Lot 2125
清代江西“咸丰六年伍月 临川县 伍拾两”方宝(华夏评级AU)
江西五十两方宝是中国历史银锭中的独特品种,从乾隆晚期至民国初年均有铸造。所见实物大多为各府州县的上解税银,铸造规范,一字一戳,铭文排列整饬。此方宝属江西早期铸锭,其时太平天国战事正酣,太平军一度攻占江西境内五十余县,地方财税收入大受影响。正因如此,这一年份方宝遗存甚少,而打“临川县”县名方宝更为稀见。
Lot 1992
“民国年造 甘肃省 管保来回 天保炉 ”五十两方宝(GBCA MS61)
出版:
《元宝收藏与鉴赏》,页145,李晓萍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丽庄藏中国银锭》,页206,图585,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宣布白银国有,禁止白银作为货币再行使用,杜绝白银外流。甘肃省经济落后,清代以来,滥发无数不能兑换的纸钞,民众苦不堪言。因此,甘肃民间习惯贮藏金银,尤其藏区,只接受金银交易。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大力推行法币券。尽管如此,银两于甘肃仍在继续流通。
此种五十两方宝,即为兰州地区以通用足纹银铸造,造型近似江西方宝,但锭面略为宽大。银铺将“管保来回”戳记直接打于锭面,意为确保信用、担保成色。其铸行时间已近中国银两流通尾声,因此数量极其稀少,迄今仅发现十余枚,品相完美之真品芳踪难觅。
Lot 2003
清代云南“抱香井 李昭记”十两大长槽锭(GBCA MS62)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235,图678,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云南自古以出产井盐而著称,盐税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为历代政府所倚重。清代云南盐场可分为白井区、黑井区和磨黑井区等几大盐产区。其中磨黑井区又细分为磨黑井、按版井、香盐井三场。抱香井是香盐井所属分场,位于今云南省洱源县。打有盐井名称的银锭,无论是否加盖“课”字,均为当地盐课折银。由于当时战事频发,边防任务繁重,盐税一经收取即专款专用,大多用于扩充民团、操行团练等边防军费支出,故后世留存盐井大槽十分稀少。
相对于黑井、白井,抱香井铭文大槽所见较少,此枚早期抱香井所纳盐税折银,通体无伤,双印书体古拙,字口锋利,品相出类拔萃,极其难得。
Lot 2040
清代“云南府课 寿 云南府课”十两大长槽锭(中乾评级 极美)
明清时期,府县同名十分常见,但省、府、县三级行政区划皆同名者,却只有云南一例。云南府为云南省首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立,民国二年(1913年)废止,前后存在五百余年。下辖昆明、富民、宜良、呈贡、罗次、禄丰、易门七县,以及嵩明、晋宁、安宁、昆阳四散州,地位举足轻重。
云南大槽税锭,凡锭面加盖“课银”者,一般指例行性固定征收,而加盖“课”者,则为非例行性的临时加征。此锭铭文“云南府课”,应系临时性税收折银。至于为何加打“寿”字吉语?推测或为上解之际,恰逢圣上生辰吉日,为表恭贺之意,特别加打。
此枚“云南府课”大槽,中部倒盖硕大“寿”字椭圆形戳,是目前所见“云南府”铭出现在银锭上的唯一实物,同时也是仅见打“寿”字吉语的云南大槽税锭。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公开拍卖首次出现,极为珍罕。
Lot 2001
清代云南“四年元顺市解银”三两三槽锭(GBCA MS61)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242,图720,左京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此类地方上解藩司之三槽税锭,铸造于滇中昆明一带,器形近似牌坊锭,通常所见戳记内只打年份或铺号名,因铸造地点位于省垣极其周边,习惯上锭面不再另刻地名。光绪初年,部分三槽锭开始加盖或在铭文中写明银色与银两用项,如九八银、号银、解锭等。此枚光绪“四年元顺市解银”即为实例,一戳之中同时注明年份、铺号及用项,且年份与铺号呈小字双行排列,于三槽锭十分罕见。
Lot 2044
清代云南“壬辰年分 日新月盛”二两半三槽锭(中乾评级 近未使用)
“日新月盛”出自宋朱熹《中庸章句》序,寓意事物不断兴旺发展,偶见用于民间楹联,出现于银锭之上,目前仅发现此一品,公开拍卖首度出现。而且一横二直式打戳,力度极大,造型独特,戳内八字铭文,字字清晰,品相尤佳。
Lot 2117
清代江苏“光绪三十四年四月 两淮京饷 豫兴詹春”五十两银锭(GBCA MS61)
“两淮”即淮南、淮北二十三个盐场所在地之总称,所产海盐行销苏、皖、赣、鄂、湘、豫六省。“京饷”则是上缴户部的盐饷。“两淮京饷”顾名思义是将两淮地区盐场的盐税折银,上缴朝廷的饷项,部分用作京官及朝廷的薪饷俸禄,此品种银锭存世无多。
此枚两淮京饷由豫兴银炉银匠詹春销铸,经公估验色,加盖验印“公估验发”。锭面铭文全数阴刻,笔划深峻流畅,书体颇具魏碑古风,品相殊为难得。
Lot 2147
清代安徽“光绪年月 正阳盐厘 银匠萧德”五十两银锭(GBCA AU55)
盐厘,即对食盐买卖课征的厘金,起征于淮南淮北。两淮为清代重要产盐区,因此,多卡抽厘,盐课繁重。同治二年(1863年),两淮盐运使曾国藩整顿盐法,在安徽五河与正阳关设卡,征收淮北盐行销之盐厘,以每包盐收厘金五百文计,无需厘金总局经办,所征盐厘的40%按月拨解皖北道充作军饷。除五河和正阳关外,此前所设厘金局、卡,只可验票,不准重复抽厘。
正阳关位于安徽寿州,是淮北盐运往河南的必经之地,选择在此处抽收盐厘,说明正阳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此锭即为正阳关所征盐厘折银,是安徽官铸税银最罕少的品种之一,存世寥若晨星。
Lot 2121
清代湖北“光绪五年月 江汉关 乾裕号匠蔡春”五十两银锭(华夏评级 近未使用)
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辟汉口为通商口岸。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一日,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准,江汉关正式成立,隶属海关总税务司。其主要职责为征收进出口关税与缉私,同时兼管邮政、航道、港务、检疫等事务,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海关之一。
清代江汉关进出口贸易繁盛,关税收入巨大,但存世江汉关银锭目前却仅约几十枚,绝大多数为光绪五年至光绪三十四年间铸造,分别由“乾裕号”、“有成号”及“协成号”三家官银号销铸。据相关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割地赔款使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江汉关开关初期,税收几乎都用于太平军,后期则被用作战争赔款以及各种外债偿还。此外,驻京八旗的兵饷、京官俸饷、京员津贴及海防经费等诸多用项,也由江汉关部分承担。因此,江汉关所征税银,只有极少被销铸成形制统一的海关银锭上缴国库,经过历朝历代的熔毁改铸,留存于世者自然少之又少。此枚通体无伤,铭文楷法精整,堂皇峻立,品相颇为难得。
预展时间
古钱 金银锭
馨悟堂集藏暨纸币
机制币
11月16日 上午12:00至晚8:00
11月17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卖时间
古钱 金银锭
11月18日 下午2:00
馨悟堂集藏暨纸币
11月19日 上午9:30(Lot 1001~1197)
11月19日 下午1:30(Lot 1198~1855)
机制币
11月20日 上午9:30 下午1:30(本场拍卖无午休)
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