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 11:42:52 来源:雅昌艺术网
潘天寿(1897-1971年)
“潘天寿”绝非一日而成。
生于1897 年,逝于1971 年,潘天寿74 年的人生经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承受着剧烈冲突。这样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道路,决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复杂性及作品所关涉的精神深度。
但是,潘天寿是一位活生生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被树立的典型,从他一生的诸多片段中可以真切感受他的温度。
尤其是在中国画存亡之际,潘天寿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而在那段令艺术家们难以自处的年代,潘天寿“初晴”之前,甚至尝试着作了几幅让自己都半信半疑的风俗画。
潘天寿 《踊跃争缴农业税图》 37.2×47.9cm 1950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艺术创作的调整和把控是简单直接粗暴的,传统中国绘画被认为没有办法满足革命的中国,从而变得毫无用处,是“不科学的、无用的”,是封建文化的遗留物、旧文人阶层的身份象征。
这股“中国画无用”之风迅速到了潘天寿这里。
他们不得不接受新的艺术指令,他们被告知应忘记山水、竹石、花鸟,而去画人物。可以想见的是,黄宾虹在当时被要求去讲授人物画历史时的心境,而潘天寿在那段时期更是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仅仅有少量的课时。甚至在教学人员名单中,潘天寿被划去名字,一度失去授课权。
1959年潘天寿院长在大会上讲话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晚期,一些关于关于中国画的优点和缺点的激烈争论出现,尤其是在美术院校和杂志上。也是到1956年时潘天寿等老先生才得以被正视,当年6月文化部发函督促学校改变对潘天寿等人的不公平对待。
1958年潘天寿在杭州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57年开始,潘天寿恢复了在学校的职务,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为中国画的独立发展争取名和实,并提出“两大高峰”论: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绝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
此时,潘天寿也迎来其作为画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刻。他结合鲜活的现实生活,以雄健劲拔,奇崛奔放的笔墨,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磅礴阔大的气势,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时代的作品,引领了现代中国画“传统出新”的创造之路。
曾经在拍卖场中创造纪录的《江天新霁》、《耕罢》、《鹰石图》、《鹰石山花图》、《无限风光》等都是出自这一时期。
今天的主角是潘天寿创作于1958年12月的《初晴》。
对这盼望许久的“自由”,潘天寿几乎把一切心血都用在中国画发展和画画上,尺幅巨大的《初晴》就是最好的见证。
潘天寿 《初晴》 140.5×364 cm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中国嘉德2019年秋拍
?杭州西子湖畔华侨饭店建造之际,潘天寿与好友吴茀之接到任务为新酒店创作,两人要各画一幅同样大小的画,二位先生是浙江花鸟画坛的魁首,更是当时全国一流的艺术大家。
杭州华侨饭店旧影
“这一时期是潘天寿、吴茀之等老先生情绪最好的时候,创作是需要激情的,给省政府接待重要宾客的酒店,创作悬挂大堂的巨幅中国画,自然是一件非常荣光的任务。说是老先生,其实当年潘天寿60岁,吴茀之57岁,两位都是一米八的高个子,身体很好。画大画身体条件也很重要。根据美院档案记载,1958年潘天寿画了100多幅画,创作热情非常高。”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说到。
吴茀之《美意延年图卷》
最终,吴茀之创作出《美意延年》,潘天寿创作出《初晴》。
1959年杭州华侨酒店落成,《初晴》和《美意延年》两幅画布置在华侨饭店大堂左右,顿时意象万千,美不胜收。
潘天寿 《初晴》局部
潘天寿《初晴》题跋
《初晴》画心高141公分,宽365公分。画幅右上方题跋:“初晴。一石一花尽奇绝,天台何日续行踪。料知百丈岩前水,更润百丈岩前松。一九五八年戊戌黄梅开候,天寿。”
卢炘对《初晴》之于潘天寿艺术生涯的重要意义曾提出:《初晴》横卷是潘天寿先生创作大幅巨松横卷的奠基之作,此作无疑是殿堂式煌煌巨作,放在哪里都会是压轴之作。“其一这是潘天寿先生创作鼎盛期的代表性杰作,其二这是潘天寿成功创作大幅横卷的奠基之作,其三这是一幅个性鲜明、风格强烈的创新之作。”
潘天寿 《初晴》局部
更为重要的是,《初晴》还打破了传统的画目分类框框,将山水画与花鸟画的构图有机结合,构图新颖,立意新奇。如果说《初晴》尚属初步尝试,那么1963年的《小龙湫下一角》则更进一步把山水局部与烂漫山花组合在一个方形画面里,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107.8×107.5cm 1963年作
并且,潘天寿在画完一张《初晴》时仍觉不过瘾,紧接着在1959年和1960年各创作了一张构图相似的作品。
“在潘天寿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构图相似的作品,是因为他还想画出新的构图和笔墨,因为同样的构图,但用笔和用墨不同,最终出来的效果大异其趣,比如构图相似的《初晴》,就有可能是潘天寿在尝试怎样使画面更简练。”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童中燾曾经说到。
潘天寿就是如此,反复创作,反复寻找,并非是复制自己业已成功的作品,而是为中国画下一步之发展呕心沥血。
1964年潘天寿在杭州华侨饭店作大画
1959年《初晴》开始悬挂在杭州华侨饭店,但是大画长期容易受损,20年后当时的机关事务局委托美院领导,请潘天寿的学生对着照片临摹了一幅一样大小的《初晴》,替代上墙,从此原作入库,1979年之后《初晴》原作没有再出现在公众面前,一晃便是40年。
并且在潘天寿生前,《初晴》并未出版过,第一次出版也是在时隔38年之后。
1997年潘天寿诞辰100周年之际,潘天寿之子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书画集》下册中,第111页,黑白版,当时改题目《初晴》为《长松流水图卷》。
第二次出版是在2014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全集》第二卷,172、173页彩版以跨页再现《长松流水图卷》(《初晴》),浓墨重彩,气势磅礡。因为该作特别精彩,所以全图后面,又连续用6个页码即三个跨页刊发此图的放大局部,山花、松针、流水、岩石的老辣笔墨和巧妙穿插,精微之处均可细察,全集此卷用8个页码刊发,足以说明分量之重。
潘天寿《初晴》原作则一直到2019年的秋天,出现在中国嘉德拍卖。
中国嘉德2019秋拍精品展深圳站现场
目前《初晴》已经在深圳和杭州等中国嘉德2019年秋拍巡展中得以展出,所到之处引发的观展热潮,足以说明《初晴》带来的震撼、潘天寿绘画对于今天中国画的影响之大。
潘天寿《鹰石山花图》1960年代作 182.3×141.8cm 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 2.79亿元成交
潘天寿《耕罢》 1958年作 227×121cm 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 1.5893亿成交
“中国嘉德拍卖和潘天寿先生作品非常有缘,上世纪90年代我们曾经拍卖过《春江水暖》,后来陆续拍卖过《耕罢》、《鹰石山花图》、《无限风光》,直到2019年秋天我们即将要拍卖的《初晴》,之前三件过亿元的潘天寿作品,都是出自于中国嘉德拍卖,并且都是潘天寿的大尺寸巨制,是在潘天寿艺术研究中数次出版过的流传有绪的作品。我觉得中国嘉德拍卖非常幸运,在文物流转过程中,我们能够见证和参与这些珍贵艺术品过手的过程。”中国嘉德拍卖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说到。
潘天寿 《无限风光》 1963年作 358.5×150 cm 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 2.875亿元成交
的确,在2018年秋拍中潘天寿《无限风光》以2.875亿元成交,是目前潘天寿个人最高价纪录,亦是由中国嘉德拍卖所保持。
参加“文脉——从赵孟頫到潘天寿”赏析会的嘉宾在《初晴》前留念
日前,在中国嘉德2019秋拍精品展杭州站巡展中,特别举办了“文脉——从赵孟頫到潘天寿”赏析会,对于这样一幅潘天寿巨制的释出,卢炘直言:以后这种大画不太可能会流出来了,所以无论哪一个收藏家放在哪一个馆里面,它肯定是最好的作品,目前市场上潘天寿作品现在是节节上升,十分期待这张画能够创潘天寿画的纪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曾经说过,在艺术的殿堂里,像在科学的殿堂里一样,居住着三类人:一类人为了面包而艺术,我们一般称之为“工匠”;一类人为了心灵而艺术,我们经常称之为文人画;还有一类人,不是面包的问题,也不是心灵的问题,他们处在特殊的时代,特别是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时代,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抱负,用艺术表达一种文化取向。
“这种艺术家非常特殊,潘天寿就是这么一位特殊的艺术家。”
中国嘉德2019年秋拍·潘天寿《初晴》
预展时间:11月14-16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拍卖时间:11月18日晚19:30分
专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