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9-29 22:28:44 来源:邦瀚斯
10月7日,香港邦瀚斯即将荣幸呈献“诚虔韵映”拍卖,在此文中,为您赏析拍卖中部分重点佛教造像的精妙之处。
拍品902
大般涅磐铜佛塔
西藏,约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6708号
高130厘米(51 1/8英寸)
估价:700,000 - 900,000 港币
来源:
欧洲私人珍藏,1980年代
Carlton Rochell Asian Art,纽约,2016年
加利福尼亚私人珍藏
这尊一米余高的壮观佛塔为已知现存于西藏境外的最大佛塔之一。此佛塔象征佛陀大般涅磐,上方铸造一轮圆日与一道弯月,两种意象代指悟道之源头正为广袤宇宙,万物由此而来,亦归于此中。作为盛放圣人舍利的容器,这种西藏佛塔亦是对悟道尊师之缅怀。此尊佛塔体量如此庞大,毋庸置疑应为一位诸如寺庙住持等显赫人物而制。
如此形制的佛塔被安放于光辉壮丽的舍利灵塔之顶,为早期的藏传佛教噶举派于十三至十五世纪之间兴建。丹萨替寺的舍利灵塔顶端就安置有相似佛塔以盛装寺庙住持之舍利,比如十二世纪西藏伟大的宗教领袖、创建帕竹噶举与直贡噶举教派的帕木竹巴(1110-70年)与吉登颂恭(1143-1217年)的舍利亦存放于此。丹萨替佛塔的高度应与本拍品相彷,约在1.2米至2米之间(参考Czaja与Poser,《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纽约,2014年,图18)。
这种形如铃铛的佛塔被称为噶当塔,噶当为西藏早期教派之名,十五世纪兴起之格鲁派便自称由噶当发展而来。噶当派之开创者为阿底峡(982-1054年),一位来自古孟加拉的高僧,据说佛塔正是由他带入西藏。噶当佛塔借鉴古孟加拉帕拉时期(八至十二世纪)的佛塔风格(参考Huntington,《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西雅图,1990年,编号19)。阿底峡在聂塘卓玛拉康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时光,该寺庙中保存着一座高达3.22米的佛塔(Henss,《Buddhist Art in Tibet》,乌尔姆,2008年,页80)。敏珠林寺亦保留着三尊大型铜佛塔(分别高1.08米、1.62米、1.96米,同上,页299,图66)。
达拉斯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尊1.27米高的佛塔(编号2001.263),但构造如此壮观的大型佛塔极少见于西藏以外,存世量屈指可数。
拍品904
彩绘班智达石像
汉藏风格,约十七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6711号
高14厘米(5 1/2英寸)
估价:250,000 - 400,000 港币
来源:
苏富比,纽约,2001年3月20日,拍品119
Edmund与Julie Lewis医生珍藏,芝加哥
这位身着宽衣长袍、头戴红色智师帽者为一位来自印度的佛教祖师。此尊石像呈现出令人赞叹的写实感,僧袍波涛起伏的褶皱巧妙地表达出了织物的柔软特质。祖师右臂撑地,支住右倾的上身,头部自然倾向左侧,宛如正低头注视着参拜者,满目慈爱。细看时,其手部与指甲的刻画皆无比精细,甚至连喉结都清晰准确地雕刻出来。
此人物可能为在汉藏佛教信徒中备受尊重的印度高僧阿底侠(982-1054年)。造像与绘画中的阿底峡时常戴有同样的红色班智达帽,帽子两侧垂下的长带向内折起塞入耳旁,与本造像十分类似,参考一件鲁宾艺术博物馆藏木质阿底峡像(编号C2013.12.6 )。尽管阿底峡经常被塑造为双手结说法印,其他手印亦曾出现,一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玉阿底峡像即为一例(参见《藏传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2008年,页271,编号260)。
拍品906
铜鎏金密勒日巴像
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十八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6710号
高12.6厘米(5英寸)
估价:500,000 - 700,000 港币
来源:
佳士得,纽约,2001年3月21日,拍品147
Edmund与Julie Lewis医生珍藏,芝加哥
此尊精美的密勒日巴铜像带有典型扎纳巴扎尔风格。扎纳巴扎尔(1635-1723年)被尊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蒙古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与宗教领袖,其开创的艺术流派以柔顺流畅的轮廓、明亮厚重的鎏金以及简单精炼的装饰为世人所知。此处密勒日巴之俊美弯眉与鹰钩高鼻亦为扎纳巴扎尔风格特征。
现存扎纳巴尔扎造像多为佛陀与菩萨题材,故此扎纳巴尔扎风格之密勒日巴像尤为珍罕。密勒日巴曾作千首诗歌以弘扬佛法,因此其造像往往塑造大师右手环于耳侧作歌唱倾听状。其典型形象亦包括身着轻薄的宽松长衣,令观者想到其因修炼瑜伽术而自内生热之故。本尊造像中,密勒日巴左侧上身袒露,突出纤细腰部优美明快的曲线与身姿之摆动。尽管遵循轮廓流畅简洁的风格特征,一缕非凡的浓密黑发亦彰显出匠师塑造华丽复杂细节的高超技艺。
扎纳巴扎尔与密勒日巴分属不同的藏传佛教派别,本尊造像则体现出密勒日巴在整个藏传佛教历史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另参见一尊与本造像风格关联密切的莲花生大士像(陈,《寂静与忿怒——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台北,2014年,页118,编号070)。此外,一尊塑造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之铜像呈现出扎纳巴札尔风格上师像的一致性,特别比照其对宽大莲瓣及其上紧密排列的花蕊的刻画(同上,页169,编号106)。
拍品913
片岩菩萨像
犍陀罗,三或四世纪
高80厘米(32英寸)
估价:300,000 - 500,000 港币
来源:
日本私人珍藏
菩萨繁复精美的衣物无疑创造出了丰富的戏剧化美感。长袍紧紧系在菩萨左侧肩膀与手臂,斜斜地覆盖过右腿,在周身形成了优美的横向与纵向褶纹,在右膝处垂落成两道赏心悦目的弧线。此种造型在犍陀罗艺术中为菩萨像所独有,其中观音菩萨与弥勒菩萨最为广受敬拜(Kurita,《Gandharan Art》,卷二,东京,1990年,页14,33,49,编号15,71,117)。
另一件与本尊拍品十分相近的是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一尊半身像(编号1987.218.10,见Behrendt,《The Art of Gandhara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纽约,2007年,编号41,页53)。这些大型佛像反映出三世纪时犍陀罗佛教传统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转变,即随着对大乘佛教的信奉之兴起,对圣物与佛塔的敬拜转而被佛陀像与菩萨像所取代。
菩萨胸前并未像其他犍陀罗菩萨像般斜挂一串护身符牌,可能表明此像刻画了悉达多太子成佛前的罕见形象。白沙瓦与拉哈尔博物馆之太子初次参禅像及菩萨半身像均带有此特征,上述半身像中菩萨长发捲曲,往往以此作为辨认悉达多太子身份之依据(Luczanits编,《Gandhara》,美茵兹,2008年,页25,273,图8及编号195)。另有两尊日本收藏中的作品可资比较(Kurita,同上,页5,6,编号1,2)。
拍品933
铜鎏金大日如来像
出自密集不动金刚坛城
西藏,丹萨替风格,十五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3053号
高21厘米(8 1/4英寸)
估价:2,800,000 - 3,400,000 港币
来源:
Philip Goldman珍藏,伦敦
苏富比,纽约,2002年3月21日,拍品108
手持三眼密集不动金刚之法器,此尊端坐宝座之六臂像应来自一组以密集不动金刚为主尊的极其壮观的造像坛城。除其半忿怒相以外,主尊的三面、法器之顺序以及王座上之狮子均与大日如来之秘密像一致,例如,十二世纪重要的坛城章法《究竟瑜伽鬘》中便有相关记载(见Chandra与Sharma,《究竟瑜伽鬘》,新德里,2015年,页31)。自其右上臂起,六臂分别持莲花、金刚杵、转经轮、金刚铃、火焰状珠宝以及一柄长剑(逆时针顺序),与一张密集不动金刚坛城唐卡中位于南象限的大日如来一致(参见邦瀚斯,纽约,2014年3月17日,拍品18)。另一尊出自北京古天一拍卖之铜鎏金像(2017年6月7日,拍品3071)则刻画了不空成就佛之秘密像,与本拍品应属同组。完成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之《密集金刚续》为无上瑜伽续中最早、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在西藏被称为“密教经典之王”。
本尊工艺精湛的造像鎏金厚重华美,镶嵌以斑斓的绿松石,呈现丹萨替造像风格。丹萨替造像以繁复的珠宝装饰及受尼泊尔传统影响而形成的圆润身形着称,本尊造像亦是如此。作品的多级台座中央部分刻画捲曲藤纹自长生甘露宝瓶中蔓延而出,左右两侧各有一雪狮,同样之底座可参考布达拉宫藏丹萨替四臂佛母像(冯·施罗德,《西藏佛教造像》,香港,2001年,页1040,编号206A)。
底座上的莲瓣由两层饱满的褶边花瓣组成,这种独特样式由一种早期丹萨替莲瓣造型演变而来,该早期样式可见于瑞特堡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十四世纪不空成就佛像(Czaja与Proser编,《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纽约,2014年,页136-7,编号31)。在本拍品中,莲瓣尖端的褶皱边缘被抽象成一道道的刻纹,这种稍晚期的莲瓣样式亦在诸多造像中普遍存在,例如瑞特堡博物馆中一尊尊胜佛母像(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苏黎世,1995年,页153,编号98)、一尊由邦瀚斯售出之十五世纪铜鎏金佛像(香港,2018年10月2日,拍品37)以及一尊出自苏富比之多臂舞神像(伦敦,1989年6月5日,拍品56)。
本尊造像之艺术水准胜过另一尊出版于黄春和着《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中题材相同且风格近似之铜像(北京,2016年,页194,编号124)。此外,其怒目圆睁、波浪眼眉的面容、珠宝装饰风格以及莲瓣构造皆可与Sandor Fuss旧藏中的财源天母像(佳士得,纽约,2008年3月21日,拍品621)以及John与Berthe Ford珍藏中的大成就者像相比较(Pal,《Desire and Devotion》,巴尔的摩,2001年,页296,编号172)。
拍品934
错银错红铜金刚座佛陀铜像
西藏,十五或十六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6716号
高18.5厘米(7 1/4英寸)
估价:120,000 - 180,000 港币
来源:
麻萨诸塞州私人珍藏
这尊面容欢愉的佛像再现佛陀于菩提伽耶悟道之瞬间。佛陀双目含笑,以尤为和蔼可亲之神态凝视观者。其细长的眼睛时常可见于藏西古格王朝的造像或壁画中,银与红铜的镶嵌令其眼目更富神采。里特贝格博物馆现藏一尊古格阿閦佛铜像则带有相似面部特征以及莲花座上横向堆迭的衣褶(Uhlig,《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苏黎世,1995年,页70-1,编号29)。然而,另一尊观音菩萨立像带有与其十分类似的莲花瓣与完全一致的嘴形,或许指出本拍品亦可能来自藏中地区(冯·施罗德,《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页1192,编号323A)。两尊苏富比于纽约售出之造像亦可资比较,分别为1985年9月20或21日售出之拍品134,以及1995年9月21日售出之拍品51。
拍品936
铜错银胜乐金刚像
清乾隆(1735-1796年)
胜乐金刚手中法器、背后所披象皮,
以及腰下悬头骨链与人头链均为银质且单独铸造。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16701号
高42厘米(16 1/2英寸)
估价:2,400,000 - 4,000,000 港币
来源:
瑞士私人珍藏, 2007年购于日内瓦
清乾隆皇帝为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在位时曾兴建寺庙并下令铸造诸多佛教造像以供奉其中。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汇集了来自中原、西藏、尼泊尔以及蒙古的杰出工匠,乾隆帝本人亲自督导造办处以确保成像品质。本尊魅力非凡的铜错银造像塑造重要本尊胜乐金刚与明妃金刚亥母,以乾隆宫廷造像的工艺水准铸成,细节复杂而极尽精美,堪称典范之作。
尽管未刻有铭文,本尊造像与其他乾隆款宫廷造像间相似之处比比皆是。故宫中珍藏一尊着名的智行佛母像(见罗文华,《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北京,2002年,页396-7,编号176),其窈窕的身形与灵动修长的手指均与本尊胜乐金刚像如出一辙。二尊造像均五官轮廓分明,鼻樑上有明显皱起,以突出其眉头紧锁之态。胜乐金刚之眼神凌厉,尤为摄人。与乾隆款智行佛母像相似,此尊胜乐金刚同样身挂单独铸造之精緻人头链及串珠链,其高耸的发髻则承袭了在乾隆年间得以复兴的东北印度帕拉风格。
另一尊乾隆款大轮金刚手像尽管做工不及本尊造像精美,亦体现出清代宫廷造像的精准铸工(见罗文华,《藏传佛教造像》,北京,2009年,编号51)。此大轮金刚手像呈现与本拍品相似的均匀的褐色包浆,在乾隆年间帕拉复兴风格的作品中十分常见。此外,两位主尊与佛母的头发亦以相似手法刻画得丝丝入微。
本尊造像亦与故宫博物院中一组大型密宗本尊像联系紧密(同上,页98,102,104-5及260,编号41,45,47及161,以及《图像与风格》,页430-1,编号192)。本组铜像尽管无款识,但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其皆出自清宫造办处。本拍品与该组密宗本尊像均于手腕、上臂、踝骨与腰部配戴设计相似的骨饰,骨珠串间以方形骨片相连。部分造像的骨饰错银,正如此尊胜乐金刚。此外,故宫造像的人头链上头颅间隔亦十分明显,其圆形耳环与骷髅冠同样与本尊造像几乎一致。其他相关造像可参考《雍和宫佛像宝典》,北京,2002年,页19,编号19,以及Rist与Grewenig编《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佛尔克林根,2016,页488-9,编号217。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像表现了密宗佛教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玄奥理想之一,即通过智慧(金刚亥母)与慈悲(胜乐金刚)之完美结合而悟道之无上喜悦。胜乐金刚的头发高高盘起,呈『瑜珈士髻』并点缀着一道弯月,根据Rhie及Thurman研究,弯月之意为提醒观者“胜乐金刚最早受中世纪印度的苦行僧所敬拜,尽管其为佛教本尊,其部分属性却与印度教的瑜珈士之神湿婆相同”(见《Wisdom and Compassion》,纽约,1991年,页278)。
“慈悲道:精品佛教造像”
单一藏家专场拍卖
预展日期
香港 10月3至7日
拍卖时间
2019年10月7日
17:30HKT
“诚虔韵映”拍卖
预展日期
香港 10月3至7日
拍卖时间
2019年10月7日
18:00HKT
预展及拍卖地点
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一座20楼
邦瀚斯艺术廊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