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嘉德香港2019秋拍中国古代艺术精品赏析

时间:2019-9-29 20:55:55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瓷器工艺品?10月7日

  上午10时30分 | 应物希古──中国古代陶瓷

  上午11时30分 | 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瓷器

  下午2时 | 古道新辉──香港邓氏家族旧藏民国瓷艺

  下午2时30分 | 妙物心鉴──中国古代艺术之美

  下午3时30分 | 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文房杂项、玉器

  下午7时30分 | 琼玉苍素──美国旧金山私人珍藏古玉遗产拍卖Ⅱ

  下午8时 | 玄礼四方──中国古代玉器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5BC

  “妙物心鉴——中国古代艺术之美”专场是此次秋拍重点推出的一个新的主题专场拍卖。专场概念以“美”字为标准,归集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艺术品,力图向大家呈现中国古代的美学概念。这种美学概念区别于日常所见之繁复的明清宫廷华丽艺术,而是采取一种新的视角,去诠释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感。这专场范畴囊括了金石趣味之“金”,主要指三代铜器;“石”,则主要包括造像艺术;以及各种文房趣味之物和自然历史奇珍。以满足各藏家搜奇想法,收藏各种“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博物洽闻,值得关注。

  “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历史不会为何物驻足,历经千载,流传至今的都是福缘深厚的妙物。有缘妙人得之,陈于居内,置于案头,观赏把玩皆为妙事。妙物,妙人,妙事,杯酒轻歌,逐浪千年。是次专场遴选妙物数十件,奇峰跌宕,多姿曼妙。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观物,观妙,观心,以慰君怀。

  Lot 758

  北齐·砂岩菩萨头像

  来源:

  出光美术馆,日本

  展览:

  《历代佛雕艺术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年

  《历代佛雕艺术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2006 年

  《佛像,智慧与慈悲之身》,首尔大学美术馆、国立历史博物馆,2007年

  出版:

  《历代佛雕艺术之美》,国立历史博物馆,2006 年,编号17

  《佛像,智慧与慈悲之身》,首尔大学美术馆、国立历史博物馆,2007年,编号13

  高 53 cm

  A SANDSTONE HEAD OF A BODHISATTVA

  Northern Qi Dynasty (AD 550-577)

  Provenance:

  Idemitsu Museum of Arts, Japan

  Exhibited: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1996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6

  Buddha: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Seoul, 2007

  Literature:

  The Beauty of Buddhist Sculpture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2006, no. 17.

  Buddha: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Seoul, 2007, no. 13.

  53 cm high

  估价ESTIMATE:

  HK$ 3,000,000-4,000,000

  菩萨头以砂岩雕刻而成,质地细腻莹润,色泽温雅,雕凿刻划精细。菩萨头戴高冠,面相丰腴饱满,高鼻深目,大耳垂肩,双目低垂作俯视众生状,嘴唇宽厚,神情安详,犹显端和。该尊菩萨头像尺寸大,结构严谨,传神灵动,不失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珍品。菩萨本为男相,最早期还留有胡须,到了北齐却赋予了太多女性容貌,这是作者艺术上的加工所致,也是当时民心所向,希望佛像多添些女性之美,以显慈悲为怀的本性。

  本尊菩萨脸形浑圆丰润,五官精致,神情柔美,加之体现“曹衣出水”绘画风格的技法,完整展现北齐佛教艺术特色,饱含历史气韵,更代表着高水平的佛教雕塑工艺,实为难得一见之个中臻品。

  Lot 794

  商晚期·三羊首兽首纹青铜瓿

  来源:

  香港私人收藏

  展览:

  《“云行雨施”——中国龙文物》,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12年

  出版:

  《“云行雨施”——中国龙文物》,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19年,页132

  腹径 25.5 cm

  AN ARCHAIC BRONZE FOOD VESSEL, POU

  Late Shang Dynasty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2

  Literature:

  Divine Power—The Dragon in Chinese Art , Art Museum of CUHK and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19, p. 132

  25.5 cm diam.

  估价ESTIMATE:

  HK$ 8,000,000-12,000,000

  三牺首兽面纹铜瓿造型美观,纹饰谨严,铸造精良,堪称商代晚期铜瓿的上乘佳作。该器圆润端庄,小侈口,窄折沿,斜方唇,短束颈,圆溜肩,弧鼔腹,缓平底,高圈足。口沿与颈部均光素无纹,颈部以下以两周横向素面窄条间隔开肩、腹、圈足三个纹饰带,又以纵向三段对应的扉棱将纹饰带三等分。肩部装饰有三个等距分布的高浮雕牺首,一双犄角对称外卷前勾似盘羊,臣字形双目,圆睛凸出,蠒耳外张,额、鼻及吻部以阴线勾勒;以牺首为中心,饰三组对称的夔纹,夔首相对,主纹间隙填以卷云纹或勾连雷纹,各组夔纹之间以四节式长条形扉棱相分隔。腹部饰三个浅浮雕式大兽面纹,兽面的额、鼻与肩部所饰的牺首上下对应,双角高耸内卷,呲牙瞋目,圆睛鼓凸,身躯简化,尾部下卷,兽面各部位以阴线勾勒,线条疏朗流畅,主纹间隙也以卷云纹填地。圈足亦饰三个兽面纹,因受空间所限,纹幅宽扁,不过主纹间隙仍有卷云纹填地。此外,内底近中心位置有一不规则圆孔,外底上数条菱形加强筋清晰可见。该器通高19.5厘米,腹最大径25.5厘米,重3.9千克。铜瓿不见自铭文。

  铜瓿流行时间不长,存世数量稀少。此次上拍的这件铜瓿年代约为殷墟文化二期,正值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顶盛时期。虽然其与日本住友氏所藏牺首兽面纹铜瓿、泉屋博古馆藏牺首兽面纹铜瓿、藤田美术馆藏牺首兽面纹铜瓿等(见张懋镕主编,孙妙华着《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瓿卷》,附表3,科学出版社,2019年。)比较相似,但是造型更为厚重,装饰更加华丽。圆润的器身配以高浮雕牺首、三段式扉棱和三层花纹等装饰,其中精细繁缛的三层花纹即以云雷纹衬地,以肩、腹部的夔纹和兽面纹为主纹浮于地纹之上,主纹上又饰以各种阴线彰显各部位特征,尤其构图严整的兽面纹为这件铜瓿更增添了几分奇诡神秘与肃穆庄重。这些复杂而高超的装饰工艺是商代晚期青铜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

  Lot 767

  五代·越窑青釉镂雕卷草纹宝珠纽带盖香薰

  来源:

  台湾私人收藏,20 世纪90 年代购入,留存至今

  直径20 cm

  A RARE YUE CELADON-GLAZED INCENSE BURNER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 907-960)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and thence by descent

  20 cm diam.

  估价ESTIMATE:

  HK$ 1,100,000-1,700,000

  此件香薰系五代越窑产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宝珠顶钟式镂空盖,镂刻卷草纹,茎叶之外皆镂空,实用与装饰浑然一体。器盖边缘以及圈足均饰镂空纹样,器身弦纹凸起,圈足外卷。内外通体施釉,釉面莹润,釉质细腻,富于流动,积釉处翠绿幽深,边缘处釉薄清亮,溢彩流光。子母口,器盖及器身咬合口沿处亦有垫具痕迹。香熏胎土淘洗精炼,胎体致密,采轮制拉坯,修胎完美,线条流畅圆润。此香熏造型精巧,釉色纯净,是越窑青瓷的佳作。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发展至唐代,越窑系产品已成为青瓷烧制技术的最高代表,产量既大,质量又上乘,并影响了同代及后世大批青瓷窑的烧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对越窑青瓷的描绘。陆羽所着《茶经》,评碗以越州为上,一方面考虑了越窑瓷碗衬托茶色的绝佳效果,一方面也有力地证明了越州瓷器确为当时翘楚。至五代,吴越国钱氏每年需要数目巨大的优质青瓷用以供奉及外交,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从广义上来说,都可称作秘色瓷。宋人在《高斋漫录》中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这种说法,固然强调了秘色瓷质量之精,然而又多有谬误。秘色瓷之“秘色”,部分观点认为指秘草之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秘色”蕴涵神秘珍奇之意。五代越窑入贡的精品青瓷即命名为“秘色瓷”,后世则将越窑青瓷中所出上品都混称为秘色瓷,最后更扩大为优质青瓷之代称。目前部分学者认为“秘色瓷”应统指唐、五代越窑所产青瓷之精品,即认为广义上来说,秘色瓷即为越窑青瓷,而狭义上来说,则应为越窑中那些上乘精品的青瓷。观此越窑香熏,制作精美,工艺精湛,釉色莹亮,确属五代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可以秘色称之。

  Lot 745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铜鎏金嵌青玉榖纹璧蜻蜓眼琉璃珠龙钩

  来源:

  云中居旧藏,台北

  长16 cm

  A GILT BRONZE AND JADE-INLAID “DRAGON” BELT HOOK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Provenance:

  Chang Wei-Hwa & Co., Taipei

  16 cm long

  估价ESTIMATE:

  HK$ 350,000-450,000

  带钩青铜铸造,呈琵琶形。龙首钩头,钩柄较长。钩体宽大,两端皆浮雕一虎形兽面,接钩柄的一端虎嘴衔住钩柄,双耳上耸,另一端双角弯曲,獠牙上卷。双目点缀小黑珠,目间镶一个圆形琉璃珠。钩体近中央部位置一圆钮。此件带钩最引人瞩目之处是钩体的中部镶嵌了一块青玉谷纹璧,玉璧中央饰七个同心圆的琉璃珠,这种制作工艺在铜带钩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本品工艺独特,纹饰精美,散发着浓郁的上古神秘气息,加之通体鎏金,一派富丽华贵之气。

  Lot 749

  辽·木雕菩萨舒坐像

  来源:

  台湾私人收藏

  高59 cm

  A CARVED WOOD FIGURE OF SEATED BODHISATTVA

  Liao Dynasty (AD 907-1125)

  Provenance:

  A Taiw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59 cm high

  估价ESTIMATE:

  HK$ 500,000-700,000

  木雕菩萨坐像,菩萨头戴宝冠,两侧缯带飘逸灵动,背饰镂空卷草纹背光。面部丰满圆润,柳叶弯眉,凤目微垂,樱唇欲启,表情庄严肃穆,若有所思。其上身笔直,右手扶膝,左手后撑,呈现舒坐的自在妙相。宽袍长裙,袒露右胸,衣衫飘逸,裙裙开扬,坐于莲台上,莲座下承三层台座,台座与背光之间用榫卯固定。身饰手镯、臂钏、璎珞等饰品。菩萨头部及背光局部有残留彩绘,可以想见此尊造像当时的精美。此木雕菩萨坐像,面容庄严、慈祥,造型与神态都十分生动传神,雕刻衣纹流畅、逼真。由于长期受人供奉、久历烟火熏蒸,岁月洗礼,木质变轻、古朴沧桑。菩萨坐像,双腿随意盘屈,显现出世俗的自在坐式。通身比例舒展匀称,整体浑凝圆融,雍容大度,体现出了观音菩萨的慈悲善良和端庄静穆。

  Lot 764

  清雍正·铜镂空云龙纹手炉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

  香港私人收藏,入藏于1990 年代

  宽16 cm

  A RARE OPENWORK BRONZE “DRAGON” HAND WARMER AND COVER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22-1735)

  Provenance:

  A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in the 1990s

  16 cm wide

  估价ESTIMATE:

  HK$ 1,200,000-1,800,000

  炉体长方,边角处理浑圆,敦厚规整。顶开方直口,上置器盖,子母口相合,严丝合缝。盖面镂雕苍龙教子图,中央一条腾龙,四周环饰八条小螭龙,群龙首尾相连,顾盼有姿,游曳于团团祥云之间,使盖面通透灵秀、疏密得益而极富装饰效果。炉身两侧铆接提扣,置带状提手,活动自如。炉底平而微弧,中央开长方框,内铸“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地深字俊,结体长方,布局充实,字面精修,是为官铸本朝款无疑。整器包浆皮壳深沉厚润,原栗壳皮色内敛沉稳,其上包覆绿锈,古意斑驳。手炉属传统香炉造型之一,因体小可手捧怀袖取暖而得名。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由两位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的。当时,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书写绘画。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材质、工艺更为丰富。本品线条张弛有度,简约自然,方正中见圆润。质精工精,又署雍正本朝官款,必为当时宫廷用炉。明清宣铜炉中,属本朝年款者,除各式“宣德”款识外,最多见的为“正德”,其余少之又少。本朝年号款宣铜炉,因明确指出了铸造年代,尤其是清宫旧藏者,是为各朝标准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此类宣铜器数量并不多,在清宫旧藏器中比例亦极少,究其原因,或许是受到清代禁铜令的影响。顺治初年即曾有意禁用铜器,后因大臣反对而未能实行;康熙十八年(1679)实行禁铜政策,禁止打造重量在“五斤”以上的铜器;雍正初年银贱钱贵(铜为国之货币)现象十分严重,雍正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民间销毁制钱打造铜器,因而实行了更为严厉的禁铜政策:既禁止打造黄铜器皿,又强制收买现有黄铜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官造国朝年号款铜炉注定不会有太多。但从文献记载及清宫旧藏雍正款宣铜器可知,雍正朝宫廷内宣铜器的制造从未停止,雍正帝还亲自过问,并修改样式。如《雍正四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铜作,郎中海望持出铜双螭耳罐一件。奉旨:照此罐款式做宣铜的二件、银的二件,螭耳改夔龙式,钦此。于十二月初三日做得银罐二件,……初四日做得宣铜罐二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