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9-4 18:55:06 来源:同古堂
▲甲骨四堂
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言“卜辞研究,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盛一时。”,此说为学界所广泛认同。
其中,“雪堂”即罗振玉,“观堂”为王国维,“彦堂”、“鼎堂”则分别是董作宾、郭沫若,四人被誉为“甲骨四堂”,对于甲骨文学发展,可谓先驱,其功甚巨。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书迹,又称“甲骨卜辞”或“契文”,与孔子壁中书、汲冢书、敦煌遗书等,同列自汉以来中国学术史最大发现。
作为其时新兴学问,甲骨学研究殊为不易,盖因年代久远,缺乏古物佐证,且文字又艰涩难辨,考释学者须熟知历法、礼仪制度、训诂学、音律学、占卜学、青铜器铭文乃至于书法结体等,才可初窥门径。
因此,“甲骨四堂”能于此学科研究有匪浅所获,足见四人学术造诣至深。
「1」“罗王之学”——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
自1898年,罗振玉与王国维结识,因共好文字之学,彼此间时有学术探讨考订,遂成莫逆,更结为儿女亲家。
其中罗振玉断知甲骨文出自何处,为甲骨学奠基者,而王国维则多方考释,并以“二重证据法”,开甲骨研究新风。此外,二人共同确证了甲骨文中合书之现象,其研究称“罗王之学”,影响深远。
▲ 罗振玉(前排右)
罗振玉,初名宝钰。字式如,又字叔言,别署书坚,号雪堂、仇亭老人、守残老人、抱残老人等,室名二万石斋、凝清室等。浙江上虞人。十五岁中秀才。家富收藏,精鉴赏,于甲骨文考订贡献甚大,为“甲骨四堂”之一。工书法,篆隶、行楷皆典雅古朴、尤擅书甲骨文。
罗振玉自幼习经史考据之学,因此极是擅长考证。王国维于《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文中,曾云:“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
而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亦言:“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据第一,而考据之功也深赖罗氏。”
▲王国维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而王国维所撰之《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将甲骨文字考释推进至商史研究,“以史为证”,更可窥其学术风格。
事实上,王国维与罗振玉之间近三十年亦师亦友,因家事交恶前,除甲骨文外,包括《流沙坠简》等,亦不乏其他学术交谊,所构建之国学学术大厦,未敢攀之绝学也。1921年罗振玉赠王国维秦公敦盖铭文拓片,其上有二人题跋,即可窥一二。
王国维、罗振玉 题秦敦盖拓片
上海明轩19秋拍
水墨纸本 立轴
拓片尺寸:23.5*7.7cm
款识:
1.秦敦。辛酉(1921年)冬,拓奉永观先生亲家清鉴,明年正月题记,上虞罗振玉。
2.右秦公敦藏皖中张氏,器盖俱全,铭辞分刻器盖,语相衔接,与编钟之铭分刻数钟者,同为从来吉金中所罕见,其辞亦与吕与叔考古图所录刘原父所藏秦盄和钟大半相同,盖同时所铸字迹雅近石鼓文金文,与石鼓文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盘及此敦耳,虢盘出今凤翔府郿县礼村,乃西虢之物,班志所谓西虢在雍者也,此器及秦盄和钟,叙秦之先世云十有二公,欧阳公以为共公时作,薛尚功以为景公时作,近罗叔言参事跋此敦复以为穆公时作,要皆在秦德公徙雍以后,此敦亦当从雍城出,其地与西虢均西厺陈仓不远,顾虢盘与此敦文字均与石鼓相同,盖上又有口一斗七升大半叔,盖九字乃汉初所凿,如齐国差甗有大官七斗一钧三斤八字均为至汉时,尚为用器之证,亦他三代器中所罕见也,辛酉孟冬上虞罗叔言参事以此拓遗余,因记之如右。十二月十一日永观堂西庑书。
钤印:[王国维印]
鉴藏印:[黄天才藏文物书画] [半亩榕湖斋藏]
藏家简介:黄天才,台湾著名收藏家、鉴赏家、资深新闻人。1949年渡台后与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等诸多书画名家交情匪浅。
1919年,罗振玉三女儿罗孝纯与王国维长子王潜明结亲,故罗振玉跋中提及“拓奉永观先生亲家清鉴”,以“亲家”相称。
▲王国维、罗振玉合影
而王国维则撰长文精研此敦,从秦敦字迹、排布、所述内容等方面对比、分析,如题跋中所言:
1、秦敦铭辞分刻器盖,语相衔接,与编钟分刻数钟,同样甚是罕见;2、铭辞与秦盄和钟大半相同,所铸字迹雅近石鼓文金文,而与石鼓文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盘及此敦耳;3、虢盘乃西虢之物,与秦盄和钟,同叙秦之先世云十有二公,班固谓西虢其地在雍;4、顾虢盘与此敦文字均与石鼓相同,盖上文字相似……
最后王国维将秦公敦定为西汉之物,此中亦可见其“二重证据法”思想。另外,其《观堂集林·卷十八》收有“秦公敦跋”一文,署1923年款,措辞内容大体一致,断代则由“西汉”改为“秦汉之间”,可知王国维学术精神之严谨。
秦公敦,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青铜名器齐名,1917年出土,后流入商肆,曾为合肥张广建所得,即王跋中“皖中张氏”,现藏国家博物馆。
▲王国维题跋
王国维题跋,整篇跋文三百余字,书写小楷,精谨工整,极为经心。其书法法度森严,气清质朴,有儒雅之逸,亦可见钟繇、二王遗韵。
「2」鼎堂:发于辞例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始于罗振玉所著之《殷墟书契考释》,其起步虽晚,却承继先贤,又独树一帜,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而且,郭沫若曾出版多部甲骨学研究著作,包括:《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甲骨文合集》等,卓有贡献。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精通数国语言。研究文学历史、考古及科学等,均有其精湛独特之处。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同时也为当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大书法家。
除甲骨文外,郭沫若对于金石考据方面亦有建树,曾长年主持考古挖掘工作,并出版《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金文丛考》等学术研究。
如其题赠常任侠延光四年砖拓片,为罕见重庆考古手迹。
郭沫若、汪辟疆 题延光四年砖拓片
上海明轩19秋拍
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06×30cm
常任侠题签条:重庆江北培善桥出土汉延光四年砖,手拓孤本。郭沫若、汪辟疆题诗。一九四一年常任侠,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志。
款识:
1.延光二千载,瞬息视电鞭。人事两寂寞,空余圹与砖。重堂叹深邃,结构何联娟。上规疑碧落,下矩体黄泉。但求坚且美,无复计华年。富贵江上波,巧奇琴外弦。一旦遘知音,仿佛启冬眠。影来入我斋,壁上生云烟。此砖藏吾斋,任侠来搨此纸,嘱为之题。郭沫若。
钤印:[郭沫若]
2.嗜古郭与卫,得君同竞鞭。言寻董家碛,果得汉时砖。砖文出奇古,文采尤丽娟。何物可方之,古木森寒泉。入眼延光字,失喜二千年。考证见淹洽,疏越闻朱弦。一读一叹息,损我清夜眠。谁谓金石寿,过眼如云烟。庚辰(1940年)郭沫若、卫聚贤于江州董家碛雨田山发掘东汉延光墓砖,常任侠参与其役。有文记其事,且考证翔实,不愧学人之文也。今任侠出拓本属题,因用沫若韵再成此诗。方湖汪辟疆。
钤印:[汪辟疆] [方湖长] [汪]
注:
1. 常任侠(1904.1—1996.10)别名季青,安徽人。擅长东方美术史。1922年入南京美专,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1935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大学院,研究日本美术史。曾任中英庚款基金艺术考古研究员,国立艺专教授、印度国际大学教授,研究印度美术。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2. 本拍品出自2015春嘉德“一角小楼画语温—常任侠藏珍”专场。
1940年,郭沫若、卫聚贤、常任侠、金静庵、胡小石、马衡等共同主持了重庆江北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其时虽是战乱频频,金石考据之风,仍盛。
据悉,是年4月7日,郭沫若与卫聚贤等于重庆生生花园寻找汉砖,却无所获,遂渡江过去,于江北培善桥一带,无意中发现了许多汉砖及一对已开石棺。经多次清理挖掘,4月21日 , 发现“ 延光四年”汉砖墓。后来,郭沫若将部分汉砖收集,亲自手拓 , 并题诗纪事 , 分赠常任侠、卫聚贤等人收藏。
此拓片中,郭沫若题五言旧体诗,提及“但求坚且美,无复计华年”,汉砖奇古,金石寿兮,可见郭老虽生逢乱世,却仍是“求坚且美”,威武不屈之志,并以此与友共勉。
另有汪辟疆题跋,详述发掘东汉延光墓砖其事,并和郭沫若题诗。
汪辟疆,名国垣,字笠云,后改字辟疆,别号展庵,因故乡近方湖,晚年自号方湖,江西彭泽黄岭乡老屋湾汪村人,近代目录学家、藏书家。1908年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12年毕业,1918年任江西心远大学教授。1927年起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授,与胡小石、陈中凡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其间曾任监察院委员、国史馆纂修。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述评》,均为近代诗学的重要著作。又《唐人小说》为收唐人小说之重要之作,贵在校订和考释。其诗作辑有《方湖类稿》,其他论著还有《目录学研究》、《汉魏六朝目录考略》等。
汪跋中,云及“有文记其事,且考证翔实,不愧学人之文也。”,亦可知常任侠于郭沫若麾下工作,考证详实严谨,有“学人之风”。
此拓片为彼时此段往事见证,有绪可查,郭沫若书法又兼具宋代尚意书风,为世所重,殊为难得。
「3」彦堂:区其时代
相较于“甲骨四堂”中其他三位,董作宾为田野考古鼻祖,其促成了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之科学发掘,之后又多次参与,所创之甲骨断代学,为甲骨学核心。
▲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以精研甲骨文、擅书甲骨文著称;间刻印章,颇有秦汉遗电。与罗雪堂、王观堂、郭鼎堂,人称当世甲骨权威“四堂”。著有《股历谱》、《中国年历总谱》、《董作宾学术论著》、及《平庐文存》。
其对殷商历法、礼制等亦研究极深,所著《殷历谱》发表后,国民政府曾颁布嘉奖令:
董作宾所著《殷历谱》一书,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希由院转致嘉勉为盼。
此外,董作宾家境贫寒,其甲骨断代法,将数以万计分散又毫无头绪之甲骨文划归五个不同时期,足见其学术考释、文献梳理能力,以及“贫贱不移”学术精神。
乱世之中,衣食尚忧,静心做学,何其艰难。王国维如此,董作宾亦是。此于陈寅恪致董作宾信札,可窥见也。
陈寅恪(1890-1969)致董作宾信札
上海明轩19秋拍
水墨纸本 1通2页 镜框
尺寸:23.5×27.5cm
款识:彦堂先生左右:前奉复一书,谅已达览。弟已与燕京大学、华西大学方面商询其结果,大意为暑假后公来成都教课自极欢迎,惟须与史语所方面交涉办好,孟真兄返李庄否,公与之商妥否?其意见办法如何,乞早示知。此间教会大学专任教授薪津及仓米(以人口多寡计,十岁下儿童减半),合计目前每月约万元,成都生活费用较李庄为高,燃料价尤昂。若一人来此,则每月用五千元可勉强支持,如全家来此则问题较复杂,大约以两专任之收入或可不致饿死。就弟所知者言之,非但大学教授有兼至三个者,大学教授同时亦兼中学事,盖非兼任则无以为生。故无人再追问兼职之事。伤哉!我辈之必归于淘汰可无疑也。李庄同人近况如何,未瑕一一问候,乞代为致意。专此敬叩撰安并祝俪福。弟寅恪拜启。四月十三夕。孟真兄处或即以此函先交其一阅。因暂无暇作长函也。又申。
展览:
1.“人间四月天—中国近代名人书法大展”,海峡两岸历史博物馆、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合办,2002年3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2.“百年人文传承大展”,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历史博物馆合办,2011年11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3.“大风起兮—民国初年知识分子文化救国历程特展”,国立中正纪念堂总管理处、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合办,2012年10月台北中正纪念堂。
▲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义宁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信札中提及“惟须与史语所方面交涉办好,孟真兄返李庄否,公与之商妥否?”,其中“孟真”即傅斯年。如果没有当初傅斯年力排众议,邀董作宾任职历史语言研究所,其学术之路必会艰难许多。
信中,陈寅恪亦答复董作宾欲到成都教书一事,言及教授待遇,称“薪津及仓米”可勉强支持一人生活,若需供养全家,“非兼任则无以为生”。
行笔至此,笔者尤是痛心,民国时期,国内知名学者生活尚如此艰苦,身兼数职才能生存,不致于饿死,其余国人又当如何处之,无怪乎陈寅恪哀叹“伤哉!我辈之必归于淘汰可无疑也。”
不过,彼时条件虽苦,却精神蓬勃,风骨魁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董作宾亦精于甲骨书法,常摹写甲骨卜辞,此使其对甲骨学又有进一步研究,包括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可谓受益匪浅。
董作宾(1895-1963)摹殷墟甲骨文字册(两册)
上海明轩19秋拍
董作宾参与发掘之甲骨数以万计,而殷墟出土之“武丁逐豕”为其最欣赏之甲骨古物,为民国二十年春于小屯发掘出土,且牛胛骨骨臼、骨面、骨背三处皆刻有文字,为商王武丁盛世之物。
而且,董作宾将之归为早期骨版上卜辞代表,并撰专文刊载于台湾《大陆杂志》第八卷第六期,后来《骨臼刻辞再考稿本》一文中,亦有提及。
董作宾(1895-1963)摹殷墟出土“武丁逐豕”骨版拓片
上海明轩19秋拍
27×17.5 cm
出版:
1.《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拓本号3339、3340、3341。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初版。总编辑李济,编辑梁思永、董作宾,著作者董作宾。
2.《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五十年出版,总编辑李济,编辑董作宾等,著作人屈万里。
着录:
1.《殷墟出土一块“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董作宾撰,台湾《大陆杂志》第八卷第六期(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三月卅一日出版)。该期封面即为朱砂拓“武丁逐豕”骨版。
2.《骨臼刻辞再考稿本》,董作宾撰,发表于1954年《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期》。
「4」结语
甲骨文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存,意义重大,关于其学术研究,罗振玉曾言“ 学术传布之责,天下有力者,当共肩之” ,其于《殷墟书契考释》序中亦期冀“ 订伪补阀 , 侯诸后贤 ”。
诚然如是,甲骨文学,罗王“以古史新证”,董作宾“创五期断代”,郭沫若则是辞例考释典范,成果最丰。之后,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等人,又进一步推动了学科发展,可谓文脉不断。
如今时隔百年,“甲骨四堂”其相关书法,能齐聚一堂,可谓幸事。
此外,上海明轩秋拍“一间屋”所特别推出之“大道——民国大先生”书法专题中,另有“民国政要”、“国学大师”、“新儒学”、“百年五四”等重要轴线,将静候诸位方家莅临,一窥前贤精神气象及笔墨风华。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