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东京中央2019秋拍带来数件宋元佛教艺术精品

时间:2019-9-1 19:38:0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佛教艺术往往以文字、图像为载体,将美与敬虔结合,穿越重重时空,感动今人。写经与佛画,正是书画艺术与佛教信仰的融合,它们所蕴含的美因著宗教的神圣和製作者的赤诚,而有著宏厚摄人的力量。由于背后所蕴含著深厚的人文价值,佛教艺术品一直都是收藏界备受瞩目的门类,并且近些年呈现越来越热的趋势。本次东京中央在秋拍之际,带来数件佛教艺术精品:《阿弥陀三尊来迎图》(宋-元)、《地藏菩萨像》(唐大曆十三年)、《五大明王图》(万曆八年)、敦煌写経手稿 《佛说现在贤劫千佛名经》(9-10世纪)。

  Lot 8

  佚名(宋- 元)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设色绢本 局部髪绣 镜框

  77×37.5cm 约2.6 平尺

  JPY : 2,000,000 - 3,000,000

  RMB : 120,000 - 180,000

  来迎图,又称接引图,是净土宗的创作主题之一。主要表现阿弥陀佛和圣众接引往生者的情景。本图描绘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踏莲而立,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众往生的场景。这种描绘淨土三尊(或称西方三圣)前来接引的佛画被称为《阿弥陀三尊来迎图》。在唐代敦煌壁画、南宋佛画中可见到类似之作。

  参阅:盛唐 阿弥陀三尊说法图 莫高窟444窟 南壁

  参阅:左 南宋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右:南宋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是幅拍品,年代久远,风格古朴。采取斜向构图,画面内容十分丰富。以靛青为底,阿弥陀佛三圣足踏莲台,自画面左上角乘风徐徐而来。观音、大势至二菩萨披璎珞,戴天冠,身著袒肩袈裟,立于佛左右两侧。佛菩萨三尊的身躯均涂以金泥,衣袍则以金泥为底,其上施以细密精緻的纹饰,尽显三圣雍容华丽之态,也足见此作製作之精良。

  Lot8 阿弥陀佛衣袍上刻画精细繁複的描金纹饰

  此作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阿弥陀佛头部排列密集的螺髮以及二菩萨的及肩长髮是用“髪绣”的方式,即用真正的髮丝绣入画中,故呈立体状,十分写实逼真。古代中国人视头髮如生命,轻易不肯落髮。“髪绣”作品存世极少。透过此作,我们似乎可以穿越重重时空,真切感受到製作者的赤诚之心。

  Lot 8局部图

  此作历经几百年光阴交迭,沧海桑田,岁月的流转在画面上雕琢了斑驳痕迹,却丝毫不减它的耀眼光华。它所蕴含的美因著宗教的神圣和製作者的赤诚,而有著宏厚摄人的力量。实为一幅不可多得的收藏重宝。

  Lot 9

  唐大曆十三年(778) 地藏菩萨像

  设色绢本 立轴

  107.5×65cm 约6.3平尺

  JPY : 20,000,000 - 30,000,000

  RMB : 1,200,000 - 1,800,000

  款 识 :南无大悲普救众生地藏菩萨。大唐大□十三年,岁次□□七月,信士弟子高觊高盛敬造地藏菩萨像八十八尊,上为七世父母,下为一切众生,志心供养,普共成佛。信士弟子高觊一心供养。信士弟子高盛一心供养。

  题 签 :唐大曆十三年地藏菩萨象

  来 源 :传程琦旧藏

  是幅《地藏菩萨像》,画面左上题签「南无大悲普救众生地藏菩萨」,画面下部中央题发愿文:「大唐大□十三年,岁次□□七月,信士弟子高觊、高盛敬造地藏菩萨像八十八尊,上为七世父母,下为一切众生。志心供养,普共成佛。信士弟子高觊一心供养,信士弟子高盛一心供养」。可知其为大唐年间高觊、高盛兄弟于七月“盂兰盆节”之际,为追荐祖先、普渡六道众生而发愿所製。

  左:Lot.46 2016 年东京中央香港春拍品

  右:Lot 9落款年代

  从风格中可看出其与敦煌石窟壁画中隋及初唐时期的净土变及说法图有一定渊源传承关係。另外,我们可以从现存的五代时期左右的敦煌佛画中,找到诸多与此幅作品十分接近的例子。

  参阅:五代《弥勒佛坐像》敦煌佛画 大英博物馆藏

  参阅:五代(955年)《观音菩萨像》敦煌佛画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将此作与上述五代佛画基准作品对比可见,无论是画面佈局构图,还是所绘圣者及供养人物之装束形象、发愿文题写形式等等,三幅作品都十分相近。主尊菩萨的描写均为背后绘大小双光背,光背渐渐扩大每一圈光圈都施以不同的色彩;供养人头戴官帽、手持香炉的立姿,也能找到几乎一样的作品例。然而,相较于此幅作品,五代佛画的用色多取晕染,设色层次更为丰富,轮廓线条用笔也更为繁複,人物面部表现更为立体、细腻。是幅作品更为古拙简素的风格确实体现了早于五代时期佛画的样式。

  Lot 9拍品局部 主尊及供养人像一,二

  参阅:大英博物馆藏 五代《观音菩萨像》局部

  此幅作品传为程琦(1911-1988 冬后)旧藏。程琦,字伯奋,号二石老人,又号可庵。斋号双宋楼、萱晖堂等。安徽歙县人。程琦作为旅日侨商、古物鉴赏家而知名。他早年留学日本,其父程秉泉是大古玩商。1950年,程伯奋移居日本开古玩店。程氏的收藏极富,眼光尤好。当年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华人收藏家中以程琦与王季迁最富盛名。

  作品绘製于唐大曆年,大曆乃唐代宗年号,是朝仅有十四年(766年-779年),且国内战乱频频,现存世此期间出现的佛经佛画,寥若晨星,实属珍罕。作品题记保留颇清晰,记载有人物及供养之佛等内容,观者可从中解读此画的许多信息,又有绘于同一时间的作品可与之比对,实为研究唐佛画风格的珍贵历史资料。

  Lot 0729

  道一和尚 万曆八年敬绘

  五大明王图

  设色绢本 立轴

  款识:万曆八年七月吉旦,上康庄定慧寺造像,僧道一。

  题跋:康熙白楠十二月吉旦,捐资功德主□辉然。募化僧。□□。

  145×72cm 约9.4平尺

  JPY: 2,500,000-3,000,000

  RMB: 150,000-180,000

  Lot 729 左下角题记及右下角落款

  作品爲工笔重彩绘制,使用泥金技法,富丽堂皇。人物造型生动,利用墨綫粗细变化及颤动表现明王的体态和动势,使明王躯体显得有力,比例准确,笔法劲利令细部毫髮毕现,綫条变化飘举,得“吴带当风”之神采。五明王的头顶的彩云间菩萨尊像,实际上是暗示其狰狞面貌之后的慈悲本尊,强烈的对比有振聋发聩的警世用意。此轴所绘的各个形象,正是水陆画中“标配”的十大明王形象中,位阵左列的“五大明王”。

  左:Lot 729局部 大威德焰髪德迦明王

  右:宝宁寺藏水陆画 大威德焰髪德迦明王

  左:Lot 729局部 大威德无能胜明王

  右:宝宁寺藏水陆画 大威德无能胜明王

  左:Lot 729局部 大威德马首明王

  右:宝宁寺藏水陆画 大威德马首明王

  左:Lot 729局部 大威德甘露军吒利明王

  右:宝宁寺藏水陆画 大威德甘露军吒利明王

  左:Lot 729局部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

  右:宝宁寺藏水陆画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

  本作的风格,十分接近宝宁寺藏水陆画中十大明王系列,两者同样是从唐宋的壁画中,将人物风格进行改良,从明王的开脸和动态,光背的特徵,衣纹的飘 动,以及菩萨衣饰等特徵看,充分可见明代画师对壁画的那种粗犷豪迈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改良,从线条和用色上进行更细腻的表现。

  由于朝廷的重视,明朝水陆画基本上以工笔重彩爲主,用矿物质顔料绘成,观之本作,正见这个时代的敷彩特色,五大明王衣饰用色用色多以孔雀蓝、矾红、明绿,三矾九染叠彩厚重,衣纹以金粉勾描,富丽堂皇,令百年之后的观者,至今依然拜倒于金光夺目的明王之威仪下。

  Lot 910

  9-10世纪 敦煌写経手稿 「佛说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设色纸本 镜心

  26.5×36cm 约0.9平尺

  JPY: 10,000,000-15,000,000

  RMB: 600,000-900,000

  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根据其前缀(劫数)不同,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经书。经书译者不详,仅知译于南朝梁代(502~557),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千佛名经罗列诸佛佛名,旨在劝教忏悔,并揭示诵读本经者,能得如阿弥陀佛无量寿命之功德。

  参阅 :唐代敦煌写经 佛名经 日本龙谷大学藏

  参阅:五代后梁(920 年) 现在劫千佛名经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参阅:五代后梁(920 年) 现在劫千佛名经局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参阅:八世纪 现在劫千佛名经局部三段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是次拍品便是《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的写经断简。作品每一个墨书佛名之上都彩绘一尊小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佛像形态憨然可掬,基本样式一致,但细看,却见刻画颇为细腻,尊尊神态各异,风姿迥然,用色也颇为考究,冷暖色调间隔入画,色泽鲜艳,开卷灿然。整体风格古拙朴素,却又不乏精妙之感,无论从设色、勾画,还是经文的书写上,都可见製作者的用心之至。现存世的与之类同的作品见于敦煌写经手稿,例如,日本龙谷大学所藏製作于唐代的千佛经断简、製作于五代后梁时期(920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同样是製作于五代(920年)的大英博物馆藏本以及製作于八世纪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Lot 910局部

  左:唐代 龙谷大学藏本局部

  右:八世纪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局部

  左:五代(920年)大英博物馆藏本局部

  右:五代(920年)国家图书馆藏本局部

  此作与製作于唐代的龙谷大学藏本(参阅1)风格尤为接近,对比五件作品细节图可见,此两件作品所绘佛像的样貌、体态、佛衣的款式、所取颜色,甚至是佛名的楷书书写笔迹均反映了相似风格,此作与龙谷大学藏本很有可能出自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之写经,均来源于敦煌,而后四散各处,与此作风格接近的断简也见于日本的敦煌研究论文之中。此《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断简历经千年,却依然鲜艳灿然,为敦煌手稿中十分少见的艺术珍品,也是极其珍贵的佛教研究资料。唐代写经遗迹存世寥寥,此写经手稿的出现,实属艺术界乃至学术界之庆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