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北京保利《元人秋猎图》赏析:承平拒敢忘戎猎 经国必知大献

时间:2019-1-25 11:55:20  来源:雅昌艺术网

  在2019年新春佳节之际,保利拍卖将于2月3日至10日在三亚太阳湾柏悦酒店举办“太阳湾保利艺术嘉年华”,以一系列精品展览,带来饕餮艺术盛宴。本次展览将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绘画、珠宝尚品及国酒茅台这些丰富的艺术元素在一种互联互融状态中成为一个艺术生命整体,与三亚的热带海滨风景,共同欢迎着藏家朋友及艺术爱好者的到来。

  保利华谊太阳湾艺术品拍卖会亦将于2月9日举办,众多品类艺术臻品将汇聚于拍卖,一齐精彩呈现。

  佚名?元人秋猎图 (约明代)

  设色绢本 手卷

  59×1240cm

  钤印:

  乾隆: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嘉庆: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著录:

  1.乾隆皇帝钦命编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清内府旧藏书画总目续编·第二编),1793年

  2.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三种 · 赏溥杰书画目录》,1926年,第74页

  3.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34年。

  4.陈仁涛校注,《金匮丛书之二》,香港:京南书局,1956,第16页。

  5.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559页。

  6.徐邦达编,《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7.故宫博物院编,《钦定石渠宝笈续编(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8.《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 石渠宝笈续编(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977页。

  9.《旷代风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古代书画名品》,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07年。

  10.《历代书画録续编》第五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327页。

  1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一)》,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第142-145页。

  12.《清宫陈设档·道光十四年六月<御书房交来上等手卷档>》:元人秋猎图一卷,1834页。

  13.《清宫陈设档·光绪二年<延春阁石渠宝笈上等次等手卷>》:元人秋猎图手卷一卷,第1876页,上等。

  14.《清宫陈设档·宣统十二年四月<永字手卷账>》:二号元人秋猎图一卷,第1920页,上等。

  出版:

  1.《旷代风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古代书画名品》,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07年。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一)》,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第142-145页。

  3.明悦主编《中国蒙古族服饰》,鄂尔多斯: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4年。

  展览:

  1.“元人秋猎图特展”,台北:寒舍艺术中心,1989年7月

  2.“石渠宝笈·旷代风华——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展”,辽宁省博物馆与保利博物馆联合举办,2007年4月。

  3.“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展”,保利博物馆,2010年。

  4.“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内蒙古博物院,2012年4月25日-5月15日。

  5.“奢华艺术——金银书画展”,鄂尔多斯博物馆,2012年。

  6.“古道文明艺苑传薪——宋元明清绘画展”,新疆博物馆,2014年。

  7.“成就——各具其美的中国绘画”,香港,保利香港艺术空间,2016年。

  承平拒敢忘戎猎,经国必知大献

  ——佚名·《元人秋猎图》

  《元人秋猎图》

  《元人秋猎图》(纵59cm,横1240厘米,设色绢本)是迄今发现,经清代宫廷帝室收藏,尺幅最大的一部描写少数民族狩猎的绘画。追溯钩沉北方游牧民族,以狩猎骑射为礼学传统文化及尚武典制的唯一一部重要绘画。

  乾隆时期正式编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载为元人作品,其后历经嘉庆、宣统鉴藏钤印。宣统十四年,《元人秋猎图》由溥杰携带出宫,后随溥仪辗转至东北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抗战结束,《元人秋猎图》也流入民间,由时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收藏,转交夫人保存,一度收藏在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后转归金匮室主陈仁涛流往海外。1989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台湾藏家与尤伦斯基金会在最后阶段角逐,终以187万美元购入,这个价格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

  部分著录图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 石渠宝笈续编(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977页。

  《清宫陈设档·宣统十二年四月<永字手卷账>》:二号元人秋猎图一卷,第1920页。

  《历代书画録续编》第五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327页。

  陈仁涛校注,《金匮丛书之二·<故宫已佚书画目校注>》,香港:京南书局,1956,第16页。

  徐邦达编,《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两位鉴赏大师杨仁恺及徐邦达先后对《元人秋猎图》的创作年代公开发表过意见。

  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评此作为明早期作品,“元人《秋猎图》,《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明早期作品。原在郑洞国夫人处,后转归香港陈仁涛手”;

  徐邦达先生特地赴台鉴定此画中有明代画家仇英的影子;

  故宫博物馆前副院长杨新先生以为此作应为元代,“弥补了历史的失载,也称补了画史的缺落。此件在本幅和拖尾上,仅有乾隆和宣统几方印章,说明它未曾流落到民间。我估计是由元宫廷到明宫廷而至於清宫廷直接传承下来的”;

  文物学、考古学专家孙机先生指出,图中画有两处吸烟者,而烟草大致在明万历时期才传入中国,因此作品可能是“明人所画”;

  故宫博物院宫廷绘画研究专家聂崇正先生则认为无论创作年代,《元人秋猎图》在清内府的收藏以及之后的流传轨迹是非常清楚的,并且应为宫廷画家奉皇帝之命所做的官方图绘;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充分分析画作后,同样认为已现有资料无法确定创作时间,“乾隆朝鉴藏时,将其确定为《元人秋猎图》,其目的乃是在于‘宣扬本朝’……画卷本身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宫廷生活的宏大场景,这些,是其他古代传世绘画所无法替代的”。

  清宫收藏印玺

  传承图

  皇命之下,此幅画作并不是简单的描绘一场秋猎景象,而是对整个北方民族传统礼学性的表述和弘扬。狩猎,人类文明的开端;骑射,则几乎成为北方民族生存的最原始形式与状态,这种原始活动于不断发展中,逐渐转变成为整个北方民族所共同崇尚的一种礼学精神和传统。这种国家典制化的礼学活动,自辽代至清朝持续一千多年,甚至是汉朝统治下的明代,也未曾废辍。

  辽、金、元、清,挥戈南下,成为中古时期后的四个新兴游牧民族王朝,征服中原并重建亚洲的帝国全景,同时不断试图将其铁骑踏入更远的疆土。此儒礼文化与狩猎文化冲突并融合的阶段,对狩猎骑射的坚持则是他们加强政权统治的治御之术及立国根本。

  《元人秋猎图》中可见,每次秋弥,倾尽举国精英,年幼皇子已不能辍。隆重至此,即是秋猎一事,通过带有游乐性质的狩猎活动,体现及标榜着国家的精神与威仪,时刻警醒其后裔其文化与权力的来源。

  这幅画不仅是里程碑式的纪念,更是对骑射狩猎传统最根本的弘扬。它描述的不是简单的人与动物之间最基本的生存博弈与追捕,而是民族和政权间的角逐与统治。北方民族凭借武备骑射中围捕杀伐,及戎衣天下定的精神与武功,统治其疆土,立万世之丕基。

  《元人秋猎图》

  《元人秋猎图》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在高山密林间行军、围猎、休憩、露营的情形。画卷以人物活动为主线,山水树石作为场景铺垫,既是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又形成各段情节之间的自然间隔和过渡。十二米的长卷中场面宏大,情景众多,共画有七百余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饰华贵,气宇轩昂,被众人簇拥,俨然王族之相。多数是兵将勇士之属,其中甚至还有女兵的身影。

  此卷布局繁密有序,山峦错落,画面是静止和片段性的,而人物活动则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延续性,如何将二者结合就很考验画家的创作能力了。表现带有情节性和故事性的山水人物,中国传统绘画的惯用手段就是利用长卷的形式,画卷的展开赋予画面一种流动性,画中人物的活动随观赏者的目光而移动,时间的维度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根据情节可以将全画分为三段结构,起首第一段描绘行营大帐的情景,众人在做出猎的准备;第二段画面以少年猎鹿为中心,人物突出而醒目;第三段画面表现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情节丰富,气氛热烈。三部分画面段落分明而街接自然。

  作品局部赏析

  1

  上:《元人秋猎图》局部

  下: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元世祖出猎图》作于1280年,绘北方沙漠地带,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着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余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中亚黑奴一名。图中人物、马骑无论衣着、装备皆刻画精细,表情神态自然生动,世祖面容。

  此作人物形象与《元人秋猎图》局部极为相似,应为宫廷画家参考宫中收藏的《元世祖出猎图》所创作,侧面证实其宫廷绘画身份。

  2

  《元人秋猎图》局部

  主要人物,为一身着红袍骑着白马并有黄伞盖遮护的中年男子,他右手执鞭,回首正与身后扈从说话。鞭听指处,有一身穿蓝小褂骑花马的少年男子,正在追逐一头鹿。鹿已中箭,企图逃跑,当然它是跑不了的。少年虽然是画中的第二主人,但是却是万人注目的对象。这就不难猜出,他与身着红袍者之间的关系,及着红袍者喜形于色所说是什么话了。此俩人,处于全画的中心,所有人物、景物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他们而展开的。故这次狩猎活动非同寻常,其中包含多层寓意。

   一、名为狩猎,实为军事演习,借以试探人心,宣扬军威。所画将士如云,特别是其中有披甲战马,是一般狩猎中用不着的。

  二、着红袍者虽为第一主要人物,但少年却是众人追捧的对象,是在有意制造舆论。

  按《史记 ? 淮阴侯列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登焉”。少年获鹿,预示着他将来是中原之主。

  3

  ?《元人秋猎图》局部

  最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众多女兵,这是中国古画中绝无仅有的。在着红袍者身后不远处,有一顶黄嶱盖,其有一妇女怀抱婴儿,她应是皇后。在她前面有女兵前导,两则有持扇仪杖,在后是骑马挎箭的女战士,迤逦沿着山路款款而行。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实行分户口奖赏的办法,将军事与政务与生产一体化,平时只收贡赋,战时则成为战士。他东征西伐,纵横欧亚大陆,可能是随带家属一起行动。则将妇女们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用以保卫后方。画中的女兵队伍,应是这一体制的表现。可以补《元史》的失载。由此也可断定,其所画内容,应是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前的事情。这是中国历史有图象可考和记载的第一支娘子军,仅就这一点,这件作品就足以珍贵的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