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禹之鼎笔下的《乐春园图》卷将现北京匡时秋拍

时间:2018-11-6 18:16:00  来源:雅昌艺术网

禹之鼎像

  禹之鼎,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字上吉(尚吉)、号慎斋,以肖像人物画闻名于世。康熙年间供奉内廷,被授予九品鸿胪寺续班的官职,但禹之鼎天生不喜欢官场的环境,不久后辞官回到扬州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并从此以扬州人自居。

  北京匡时2018秋季拍卖会

  禹之鼎(1647-1716)乐春园图

  绢本手卷 1712年作

  引首:46×120cm;本幅:46×217cm

  出版:《国华》第八百七十号P35-44,昭和三十九年(1964)。

  备注:

  1.宋荦上款。

  2.万经题引首。

  3.附史树青等人1998年鉴定证书。

  《乐春园图》卷是设色兰叶描法的典型人物肖像画作。这幅《乐春园图》虽设色浓厚,但整体气韵却是清新怡人,是以柔软的笔墨营造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图卷,人物造型尤其突出了禹之鼎“娟媚古雅”的人物画特征。这幅《乐春园图》引人注目的除了人物之外,作为补景的庭院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特点从此幅画题目当中,便可窥得一二。在草木茂盛,鲜花盛开的庭院中,书斋的主人坐在书斋前的一颗古松下,整个庭院补景便是以他为中心向两边徐徐展开,林间亭中的小榻、水边停靠的舟艇,给观者展现出庭院主人惬意的文人隐居生活。

《乐春园图》局部

  这幅禹之鼎徐徐写就的《乐春园图》卷中,前半卷与后半卷的景物有一个虚实对比的处理。例如,画风上前卷密而后卷疏,且将人物安排在景物较为稀疏的后卷,以达到整体画面的统一与平衡。除此之外,前景中树石边的土坡与缥缈的远山也有鲜明的比照,从而给观者以透视的视觉效果。画家站在高点,将深深几许的庭院,巧妙的集合在一个小小的片段当中,这足以体现画家丝毫不逊色于人物肖像画的山水画技艺。

《乐春园图》局部

  此幅《乐春园图》的难得之处便在于,在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又添加了绝妙的人物刻写。书斋主人坐于古松下,左右各有两位侍候笔墨茶事的童仆,不知道画家在画此图时是否想起了童年时期的自己,对几位童仆的刻写,也是栩栩如生。将人物群像与景物的完美契合,将画面处理的无一处不和谐,这是所有人物画家所面临的一个较难处理的瓶颈,但禹之鼎,突破了这一困境,交出完美答卷。卷末落款“壬辰长夏敬拟至长至绘就恭寄禹之鼎”,并钤有“慎斋禹之鼎印”(白文)、“广陵涛上渔人”(朱文)印两方。此卷与其说是仿吴道子,不如说是仿南宋时期吴道子流派画家马和之的笔法更为贴切。笔法中比起气力的表现,更多的是温雅的情趣与尊重的态度。

禹之鼎《西坡授砚图》,画面主人公为宋荦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图中主人公的老绅士到底是谁,万经的跋文里做了详细的解释。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吏部尚书商丘宋荦七十五岁,正式卸任,荣归故里。康熙帝赐御诗并以“乐春”二字为他商丘老家的宅邸题名。五年之后,康熙帝六十岁寿辰之际,宋荦奉诣入京师为康熙皇帝贺寿,被加官为太子少师,复赐以诗。万经的跋文便是此时所作。此幅画也是为恭贺宋荦八十岁寿辰所画的纪念之作,应绘成于八十大寿的前一年,图中不仅有主人公宋荦,更有康熙帝亲赐名的乐春园。宋荦(1634—1714),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汉族,河南商丘人。官员、诗人、画家、文物收藏家。康熙皇帝三次南巡,皆由宋荦负责接待。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官至吏部尚书。

禹之鼎《绵津山人六十小照》,画面主人公为宋荦 现藏于香港至乐楼

  跋者万经(1659--1741),清代学者。字授一,号九沙,自号小跛翁,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万斯大之子。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官授编修,贵州学政等,任上曾参与《康熙字典》等大型官修著作的编写,后因事罢归。此跋文后钤有“忠节理学经史后人”一印,便是他对自己的学问道统,以及民族大义的声张。康熙五十二年,万经正在参与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便是在那个时候遇到奉旨入京贺寿的宋荦,并留有此跋。跋文中所提到的诸家的贺诗现已遗失不见了,只有此画心流传于世。

  本文选自米泽家圃《禹之鼎笔下的<乐春园图>卷》,原文登载于日本美术刊物《国华》1964年第870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