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0 18:59: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石涛《品茶图》1687年作镜心 水墨纸本
[北京保利]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2018年06月17日下午18:00点,北京保利2018年春拍“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共40件精品上拍。其中,石涛《品茶图》以560万元起拍,100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150万元成交。(拍前估价:RMB 6,000,000-12,000,000)
“半晴半雨襟难披,榴花蒲叶枝枝奇。节佳何与道人事,笑支瘦骨临窗西。叩门者谁数行字,岕山之茗妙新至。一介持赠手自封,烹傍炉香聊自试。何以当此双眉开,沦铛然炭先悠哉。永宁吸水莫问价,玉川分椀还胜杯。白隐碧漾雪何翠,心从古沁诗渐催。吟成数语半难就,须待先生同结构。来朝雨霁兴如何,一棹凉风满怀袖”。这是石涛叙述《品茶图》的题诗,也是他当下的心情写照。康熙二十六年(1687)初,石涛离开金陵渡江至扬州,实际此次离开金陵是石涛准备第一次北上进京,特此作《生平行》长诗别南京友人,但应春江社友之招,赴扬州秘园即席分赋大集,便暂缓了北京之行,前往扬州。
本作《品茶图》便是作于此年,石涛正交游于扬州之时。画自题“丁卯(1687)搜得丙寅(1686)重午前雨中解元胡孟行先生以岕见赠一稿,来朝清爽,一于岕同烹即熟矣,画笔随就,并成短句,未知有当于七椀两腋以供一笑否?今用书此,尽自是清湘一家言。石涛济道人广陵树下”得知本作虽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所绘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石涛在南京期间与胡孟行品茶之事。胡任舆,字孟行,号芝山,南京上元人,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第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状元登第。而款中题为“解元胡孟行”,也可说明本作在时间线上的呼应。其中又提及胡孟行以岕赠之,岕为岕茶,初现于明初,失传于清雍正年间,制作工艺复杂,从而导致失传,岕茶为当时贡茶,沈周《岕茶别论》亦题“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不能与岕茶相较也”,可见岕茶之珍贵及石涛与胡孟行友谊之深厚。上海博物馆藏《清湘书画册》亦为石涛答胡孟行之作,其诗中提到胡孟行当时所受到非议,石涛共感,更引其为己白雪知音。
『钤印』善果月之子 天童忞之孙
石涛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朱赞仪十世孙,其父朱亨嘉因族系内讧被唐王聿键所杀害,从这一点上即可明白石涛的情感:灭国之恨对于三岁的石涛来说太是懵懂,再加上父亲是被同族迫害,这些都不足以让成长于清初的石涛有过于深刻的影响,所以石涛对于“四僧”其他人来说,采取了更加积极入世的态度。基于对生活对艺术有更热情直率的追求,康熙二十三(1684)年康熙皇帝玄烨第一次南巡时,宣州司马郑瑚山组织画家绘江南形胜,石涛便已经表出了自己的心态:“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通遇知”,他将此作为施展艺术才能的机会,但此行为也让石涛在当时乃至后世遭到了些许非议。而后康熙皇帝到达南京后,祭祀明陵,石涛更在长干寺参与了此次接驾,也可能是这个时候,这位朱氏王孙真正起心决定北上。作于第一次接驾后、准备北上的前本作钤有“法门”(参见《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3》印鉴第614页)“老涛”(参见《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3》印鉴第617页)及“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臣济之章”(参见《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3》印鉴第616页)三方印,其中“法门”、“老涛”为其常用印,而带“臣”字的“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臣济之章”,除本作外另在同年作品《自书诗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钤,这也恰恰证实石涛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此印文背景意为顺治皇帝闻天童忞学识渊博,道行高深,招其进京畅谈佛学。旅庵本月是其门徒,奉旨入善果寺监院,所以由称为善果月,康熙元年善果月回到南方,后退隐松江的九峰计有十年,石涛就在此时来到松江九峰拜其为师。故石涛自称“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而此印刻“臣”字,更可说明在此年间石涛北上的决心。
『笔墨』香茗即熟 画笔随就
石涛自幼游历,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我自用我法”,所绘山水讲求新格,笔墨肆意,意境苍莽,一反当时时代的仿古之风。《品茶图》作于石涛绘画风变革时期:石涛于康熙十九年(1680)寓南京,直至北上初期这一阶段。随着石涛交游广泛,个人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尤其在与屈大均、孔尚任、程正揆、戴本孝、龚贤等画家的切磋中,石涛汲取了更多的思想见解和艺术灵感,在此期间石涛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他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融会创新的阶段,形成了恣肆洒脱、粗细兼有的阶段特征,其中以长皴浓点为主要风格的《山窗研读图》(1681年作,上海博物馆藏)、《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1691年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作,笔墨方式都与本作十分相似。《品茶图》整体水墨氤氲,只见云山弥漫,山顶隐约其中,山体笼以淡墨湿笔,自然晕出,突出了烟云的“柔”与山石的“刚”,湿润扑鼻,正如题中“半晴半雨襟难披”之态。中锋长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重墨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树丛亦以湿墨托底,其间小枝稍杂于丛林,笔墨清腴,双勾夹叶,增添几分虚实变化。又有友人于山间阁楼中,一坐之椅上,一倚于窗边,品茶谈天,好不快哉。画面右上角自题长诗一首,融隶、楷于一体,形成楷隶相参的独特风格。整体画面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颇有生意。
本作经高培兰、苏伯安收藏。高培兰(清),字杏船,号香林、香舲,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年间官湖北应城、蕲水诸县知县。苏伯安,室名正气斋,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藏家。后经多次出版,为补充石涛此时期交游考资料的重要作品之一。亦是石涛艺术风格融会创新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品。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