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桑浦美术馆 | 来楚生《凤仙玉蟾图》

时间:2018-6-10 19:03:30  来源:桑浦美术馆

来楚生先生(1903-1975)

  处厚居实

  端午将近,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因为农历五月里天气炎热潮湿、虫害猖獗,民俗认为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最以毒攻毒的一招就是挂出或者贴上画有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如果要委婉些,也可以用画有菖蒲、艾草、石榴、蒜头、龙船花的“天中五瑞图”。不过今天还守旧拿幅画着蜈蚣、蝎子的画来挂,到底吓人,连吃网红粽子的胃口都没有了,不如找出这轴来楚生先生的《凤仙玉蟾图》,应景应俗,不失雅趣。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号然犀,晚年易字初生、初升。虽是浙江萧山人,但生于武昌,故名楚生。先生以意笔花鸟最负时誉,造型简练,笔墨凝重,有八大、雪个遗风,画格简而奇崛,寥寥几笔,却笔笔淋漓。这幅《凤仙玉蟾图》是他晚年的作品,一枝凤仙花枝叶披拂,绿意葱茏,红花碎玉温婉可人,湖石一拳,角落里蟾蜍生动自然,如可闻夏日蝉噪蛙鸣。整幅舒朗清新,虚实相生,如绿茶一盏,清淳而余味无穷。

  先生画名不及其书名、印名,实则可并称三绝。其画风力主高古浑厚,曾从潘天寿游,且援引篆隶、篆刻技法入画,可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沪渎,不为生意人所爱,故一度生活举步维艰,但先生艺术信念固存,不迎合时凉,勤练苦修,孕育变化,终成一家风。先生五十多岁时被赖少其先生推荐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画院首批职业画师。据邱陶峰先生说,来楚生先生此时作画往往用报纸打上数稿,改定后才移上画纸,所以他的画作愈加凝练沉健,罕有废笔,且即便内容简单如花卉两三朵,艺术家画来却包含笔墨变化,决不潦草应付了事。只是他的刻印和书名太盛,承其画风者又少,故身后画名不彰。

  本幅是先生遗稿,由唐云先生补题云:“蟾蜍刚出窟,正是凤仙开。来楚生遗笔,杭人唐云题,年八十”。来、唐两位先生是多年好友。上世纪二十年代,原宫廷画师王潜楼(1869-1932)创立西泠书画社,唐云、来楚生即在社中,后又在杭州与潘天寿、姜丹书、等人组织“莼社”, 结社谈艺。1938年左右,两位萧山同乡又先后到上海定居,经常在一起合作,举办书画展。建国后两位大师在“上海中国画院”共事,70年代初,来楚生患病在家休养期间,特为唐云篆刻了名章、号章、斋章十几方,故这一时期大石斋作品中所钤印章大多出自来楚生之手。

  来楚生与陈师曾、赵古泥、钱瘦铁、王个簃并为吴昌硕门下篆刻健将,而初升先生尤为青出于蓝。他在艺术生命的最后四年,刻印近千枚,绝大多数都是高度成熟的佳作,并且以生肖及佛像等入印,也是一绝,印文造型生动可喜,为人所乐道。还常常用印章抒发胸臆、配合书画内容。如其作品上常见的“处厚”一印(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是受吴缶翁喜欢用道家语入印的影响,印文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这仿佛是来楚生艺术创作理念的自我写照。先生草虫画中特别喜欢画青蛙、蟾蜍之类,眼目灵动如生,他为此还专刻一印,印文为“纸上鼓吹”,趣味十足,可惜没有钤在本幅上,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附录:

  唐云先生曾云:“来楚生先生书、画、篆刻无不精妙,而于书,篆、隶、正、草均熟中求生,刚健婀娜,平正憨辣,气势磅礴 ,不可名状,允推当代杰手;画从书法得来,清新横逸;刻则运刀如笔,饶有奇致,皆不涉前规,开生面者也。

  钱君匋先生曾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吴熙载、吴昌硕),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桑浦美术馆”

  或扫下方二维码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356号静安紫苑[行政公馆]25层

  微博:@桑浦美术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