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香港拍卖行继续吸引着全球的高端客户

时间:2018-5-9 16:15:33  来源:环球收藏网

香港首座专为艺术和休闲生活而设计的商厦H Queen‘s

  香港,如今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对于香港的艺术市场来说,从崛起到逐渐成长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其中自身的发展与时代机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天就和《艺术市场通讯》一起来聊一聊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吧!

  香港艺术市场现状

  如今的香港作为亚洲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世界顶级的画廊都选择将亚洲的分部设立于此,无论是本土还是国际的画廊从商业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上都已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风向标。香港经济文化更是以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再加上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艺术市场的发展正蒸蒸日上。

  香港的知名拍卖行达十几个,其中包括世界顶级的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现今这两家行业巨头已分享了全球近一半的交易量,而香港也成为他们继纽约和伦敦后的艺术品拍卖第三大市场。香港苏富比在2018年春拍中总成交额为36.4亿港币,同比2017年春拍涨幅约15%,并创造了香港苏富比历史第二高的成绩,仅次于2013年举办的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庆典拍卖,在为期六天的拍卖中,还创造了20个世界拍卖纪录。而尚未开拍的佳士得香港在2017的秋拍中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拍卖成绩,以34.3亿港元的总成交额称霸香港2017秋季拍卖市场,其中有四件拍品逾两亿港元成交。而保利、嘉德、匡时,这几家在香港后起的内地拍卖行的成绩也是不可小觑,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前迈进着,使香港成为继北京之后内地拍行踏上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地。同时,这些拍卖行的成绩也彰显了香港艺术市场的繁荣与生机。

  当然在一个大的国际艺术城市,艺术博览会和各种展览的开展必不可少。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 开始在香港举行,这是香港打造国际级艺术品市场的关键一步,为香港带来了国际级的顶尖的艺术博览会。2011年,博览会被世界最有名的巴塞尔艺博会母公司收购,这使得香港在艺术品市场取得了更大的优势,奠定了香港作为全球古董及当代、现代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坚实地位,为香港带来了更多商机和发展机会。如今第六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也已完美落幕,其话题影响力早已超出艺术界,跨至社会各界。

  至于在画廊发展方面,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画廊的发展态势,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从以前的五十多家扩张为现在的上百家。从本土画廊独大,到与外资画廊平分秋色——本土画廊的比例为53%,外资画廊的比例为47%,香港的一级市场气候日渐成熟。其中,除了本地老牌画廊,如汉雅轩、精艺轩等,还有本地新晋画廊,如方由美术、赞善里画廊等。从2010年开始,超过30家国际顶级画廊,如高古轩、白盒子、佩斯、卓纳等进驻香港。香港画廊业的发展对于香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以及中西艺术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初期

  如今看起来似黑马般崛起的香港艺术市场,过去可不曾被看好。在鸦片战争之初,香港被认为是一个贫瘠之岛,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设为自由港且没有关税。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外来资本进入香港市场,艺术市场也开始慢慢活跃起来。

  提起早期的香港艺术市场,荷李活道必然要被说起。这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条街,位于半山区在1844年出现。原本荷李活道的周边布满了中国人居住的小村落,但为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态,人们就开始变卖玉器和古董,这条小街渐渐成为香港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地点。

  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大批拥有资金的资本家和古董商人纷纷南下香港,比如著名古董商仇焱之先生在1949年结束了上海的业务,到了香港继续经营古代陶瓷。北平大藏家郭葆昌虽在1942年去世,但他的大量藏品也在此时经由其儿子郭昭骏带往香港,其中就包括了乾隆“三希堂”里的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同时期中国大陆取缔了民间收藏和文物买卖,只有少数国营文物商店经营文物买卖。计划经济的推行从制度和经济上铲除了收藏家和收藏行为的土壤,使得人们没有余钱购买文物、书画。内地的文物商店要卖文物完成经济指标,国内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下,只能向海外找方向,香港成为最佳的出路。

  70年代随着香港股市掀起狂潮,经济迅速发展,国民财富增加,随之诞生了一大批有钱的艺术品收藏家。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内文物艺术品交易被放开,借着这样的天时地利,不仅古董店数量大增,各家规模也快速扩张,大量文物通过民间交易或走私的渠道涌入荷里活道。此时活跃在香港市场的买家除了来自香港本土和内地的,还有大量来自日本、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地区。一方面他们苦于政治原因,无法去中国大陆采办藏品;另一方面香港的市场开放程度让他们欣喜不已。于是,香港顺势成为中国文物的交易、集散中心。从1976 年到1995 年这二十多年间,内地如同一个艺术生产基地,其丰厚的艺术品,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到香港。如今香港很多大收藏家手中的中国书法、绘画、当代艺术的存量,都是源于这个历史时机。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香港荷里活道的繁荣到达巅峰。1995年以后,随着国内兴起艺术品拍卖并管制文物市场,文物外流以及走私大为减少,古董店主们没有了以往丰富的货源,加之此时香港文物艺术品交易的重心逐渐转向二级市场,荷里活道盛况不再。香港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际拍卖行进驻

  香港艺术市场发展的新时期与国际两大拍卖行的进驻密切相关。拍卖行给艺术市场提供了货源和变现的渠道,信息变得透明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盈利的机会也一同出现。拍卖行业带给了香港艺术市场一个非常公开公正且透明化的平台,不仅推动艺术市场发展还树立了正确的市场导向。

  1970年代初,国际顶级拍卖行苏富比率先进入香港,于1973年举办首场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为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揭开了全新的序幕。苏富比作为首家拍行入驻香港,对于香港的意义不言而喻。在香港的首拍就引起一批香港收藏家的瞩目,其后吸引了来自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收藏家的垂青。从1976年开始,香港每年定期举办春秋两次大型拍卖会。1986年,另一家西方顶级拍卖行佳士得也从日本转至香港,在港举办了首场拍卖会。自此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先后落户香港,使得香港艺术市场的买气大增,并宣告它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艺术市场。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横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但香港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惊险地保住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再加之香港位于东亚地理中心,自由港和高效法制社会的优势逐渐突显,两大拍卖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也在1999年和2001年先后将亚洲总部从台湾移至香港,此后香港开始成为辐射全亚洲的拍卖中心。

  201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整体步入了调整期。香港艺术市场也在社会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发掘新的艺术发展形式。随着中国艺术品不断被全球收藏者追求,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和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买家向香港涌来,使香港真正成为了“亚洲艺术交易中心”。

  香港艺术市场优势

  香港艺术市场之所以会发展的如此之快,吸引到众多国际画廊和拍行与其独特的地区优势有关。

  首先香港拥有低税率、高效率,完善的法律金融系统及物流等优势,既没有进出口关税,也没有增值税,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国际市场。文物与古董进入香港是完全开放和自由的,没有太多限制。这和邻近的内地、台湾、新加坡都不同。这是文物得以集聚、交易、收藏和投资最重要的原因。注册拍卖公司及其他公司,只需付利得税,即净收入的16.5%的税率。如此额度低又简单的税务政策使得外国画廊和拍卖公司能够非常容易地进驻香港。这对国外收藏家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并且,香港政府长年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可以自由发展。香港作为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其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能够走到今天,与政府的政策有莫大关系,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在非常积极地推动艺术品产业的发展。2000年7月,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部门,投资推广署致力于推广香港的营商优势,鼓励外地企业将香港作为发展业务的据点。许多国际画廊,如高古轩,就是经由投资推广署邀请从而进驻香港的。

  同时国际展览的开展对活跃香港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香港是众多国际艺术展览开展首选的地点,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当代艺术,汇集来自亚洲及世界各地的顶尖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及画廊机构,这些机遇与平台进一步促进了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

  再者香港拍卖行继续吸引着全球的高端客户。它高质量的图录制作、高品位的拍品、优秀的展览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仍占据行业的制高点。每年春秋两季的价格发布,对全球同类商品的交易起着价格指导作用。佳士得、苏富比的存在对本地收藏家、投资家从事艺术品交易和投资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条件。此外,香港收藏投资买家丰富且素质高,香港人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也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香港艺术市场的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