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4-14 11:25:19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陈晓旻
童第周,著名生物学家,是从宁波走出去的中国“克隆之父”。很多人还会想到小学课文《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它也成为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坐标。
青年童第周
今年3月30日,是童第周逝世39周年纪念日。同一天,一份童第周亲手书写的论文《文昌鱼器官形成物质分布区域的研究》完整文稿在西泠印社“艺是网拍”被网友竞相追拍,最后以6500元落槌。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名人手迹部的楼望杰,请他对这份文稿的价值和当下热门名人手迹的收藏情况做了分析。
价值
因为童第周是著名科学家
楼望杰告诉记者,这份童第周的文稿是西泠拍卖公司征集来的,共7页,毛笔书写,品相完整。“名人文稿的经济价值取决于他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而社会影响力来自于其学术成就;另一个依据是存世量的多少。童第周是和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齐名的科学家,他的文稿自然有一定的价值。”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奠基人。童第周在文昌鱼发育研究、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研究等方面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他还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02年,童第周出生在鄞县塘溪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十分清贫,只能靠兄辈抚养。17岁的时候童第周考入效实中学,由于文化基础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各科平均成绩仅45分,校长要他退学,他再三请求,才获准继续跟班试读一个学期。此后,童第周每天起早贪黑地苦读,在校园的路灯下学习,最终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1923年,已经毕业一年的童第周参加了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考试,均告落榜,于是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做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哲学系。毕业后,童第周在南京中央大学担任助教。1930年9月,他远赴比利时开始了留学生涯。
在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成为了著名生物学家达克教授的学生。在一次去掉青蛙卵膜的实验中,全班包括教授自己都为如何取出细胞膜这个问题而烦恼。童第周操起一把尖利的钢镊,将青蛙卵钳到玻璃盘中,又用一根钢针在卵细胞上刺了一个肉眼都看不见的小洞,胀鼓鼓的卵细胞立刻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童第周又用钢镊夹住细胞的中央,均匀地向两边一撕,卵膜立刻被剥离得干干净净。
这个实验给达克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又带着童第周去法国做海鞘的实验工作。
1934年,获得布鲁塞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童第周,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后,于年底回到中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内容
背后有中国的“居里夫妇”故事
“这个落槌价格并不高,但文稿的级别较高,主要论文内容由童第周领导的科研小组完成,一是署了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的名字,体现了这对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的共同研究成果;二是属于学术论文,内容完整且有科研价值。”楼望杰说。
作为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创始人,童第周对文昌鱼发育研究做出过卓越贡献。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的祖先。
童第周领衔的研究小组率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童第周小组所证明的文昌鱼卵早期发育特点,有力地证实了在进化史上文昌鱼作为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过渡类型的独特存在。
楼望杰告诉记者,这份童第周亲手书写的文稿便是该科研小组对文昌鱼卵研究所作论文中的一篇,通篇用毛笔书写,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在论文中,科研小组采用的是美国生物学家康克林(Conklin)的实验胚胎学之法,童第周在验证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更通过科学的染色技术,提出了众多新发现。此论文和其他已知童第周小组研究论述相同,皆附有大量绘制精美的插图,以生动阐释文昌鱼胚胎各器官的染色情况。
这篇论文由科研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有关文昌鱼研究成果部分,大都由吴尚懃、叶毓芬共同署名。
值得一提的是,文稿的背后还有感人的爱情故事。实验室里,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在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每逢文昌鱼产卵季节,夫妇俩便不分昼夜地连续在实验室里奋战几十天,观察、记录、解剖、实验、积累数据、探索奥秘……
收藏
文化和情感的 认同感值得关注
时下,名人手迹的收藏越来越被大众关注。
楼望杰认为,名人手迹的收藏越来越凸显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有收藏价值的通常是有历史定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政治家。名人手迹的分类很细,通常以毛笔书写、有一定篇幅和内容的最为珍贵。当然文稿还要分亲笔写的还是代写的,比如一个著名作家,他修改过的亲笔文稿价值当然要远远大于编辑或助手帮他誊抄的手稿。
“同样是亲笔文稿,给亲朋好友的私人手稿,比如家书、情书的价值就比较高。而工作中的手稿,比如作家和出版社的通信、工作记录等内容比较泛,其价值也会低些。”
一般来说,毛笔和宣纸的文稿便于保存,而用钢笔书写的时间长了会变淡,圆珠笔的时间长了会化开。解放后很多科学家和文学家喜欢用钢笔,因为效率高,比如陈景润、巴金,但也有人一直坚持用毛笔来书写,比如竺可桢、陈寅恪,这次童第周的文稿用毛笔书写,也是很难得的。
楼望杰认为,乡贤类名人手迹值得收藏。一方面这是文化传统,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自觉保存地方文脉的传统,比如鲁迅就收集了很多绍兴题材的文献,为自己写作提供材料。过去不少读书人都有为家乡编写地方志的习惯。另外,对于乡贤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收藏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和审美需求的体现。名人手迹毕竟有限,但是地方名人的数量则大得多,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的手迹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时下也有不少人喜欢收藏外国名人的文稿手迹,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优秀的外国文学名著及艺术家作品的熏陶,对这些作家艺术家有感情。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回流到国内,不仅仅是名人手迹,还包括其他文物,有时甚至比在国外有更好的市场和价格。
楼望杰举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例子。雨果不仅是著名的作家,他还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人。雨果在回答一名曾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法军上尉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时,正直地说:“我认为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这篇文章曾经出现在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加深了中国人对雨果的好感,因而雨果的手迹在中国拍卖甚至比在他的祖国法国更受欢迎,并拍得了更好的价格。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