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保利香港2018春拍推出挥洒自如的宋金时期仙人朝奉图壁画

时间:2018-3-20 18:38:4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保利香港]中国古董珍玩专场

  Lot 3031 宋/金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 H 150cm W 100cm

  估价:HK$ 6,000,000 - 8,000,000

  来源

  1. John Eskenazi Ltd, 1995

  2. 私人收藏,意大利

  3. 欧洲私人收藏

  4. 亚洲藏家旧藏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又分为寺观壁画与墓室壁画两大部分。墓室壁画出现的年代较早,由汉代盛兴,唐宋达到高峰,元明之后逐渐衰落,主要内容多体现墓室主人往生前后的生活场景和愿景。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佛教在金代的时候颇爲盛行,除继承了北宋佛教之外,融合了大量的世俗审美,再加上皇室的崇信推广,寺庙建筑上的雕塑、壁画仍具有相当规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却不多。保存较好,艺术水平较高的有山西朔县崇福寺弥勒殿内的说法图、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传、鬼子母经变图等。

崇福寺弥勒殿《说法图》局部

金代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鬼子母经变图》

  本件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应为一个宏大佛教礼佛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从三位菩萨的服饰及体裁来看,应当为寺庙壁画中的一部分。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局部)

  此类佛教仙人朝奉图可追随至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与丝绸,这种传统经历了宋代、金代延续至明代。壁画中人物布局及色彩搭配,使人联想到古董商卢芹斋早年售予欧美各大博物馆的五代慈胜寺壁画,其中最近接近者当为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的《菩萨焚香图》。

《菩萨焚香图》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然本件壁画则毫不逊色,如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华丽夸张的花冠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

  宗教绘画中的主尊通常有着固定的图式,因而形象多较为刻板,而辅助式人物则可以较为自由的表现。本件壁画因在墙壁上作画,为强调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用笔和用色上尽显“粗笔重彩”、“泼墨写意”,活脱脱将一个菩萨塑造成朱唇翠眉、缨烙绕身、锦巾斜披、腕戴双环的北宋至金代时期的仕女形象。这种菩萨形象不同于常见的青绿山水式的水陆画,在宗教绘画中则极为罕见。三位女性菩萨手中各持圣物行走于绿荫之下,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这样的布局也远超元代芮城永乐宫壁画并排行式布局,显的更加写实与随性。反而与宋代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中的菩萨画像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

  菩萨束发成绺,盘至耳前,菩萨双颊丰腴,唇如樱绽,杏眼上扬,柳眉下弯,从勾勒的线条可看出画工用笔极快,笔迹流畅,而阴影部份则笔触较为轻柔地渲染,可见绘者及其精湛的笔法与生动的造型功力。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局部)

  三位女性菩萨面部刻划非常有特点,这是比较标准的北宋至金代时期的仕女形象,在金代木雕造像中时有见到此类丰颐圆润的面孔。将菩萨刻划成圆脸双下巴的特点,让菩萨更有亲和力,这也符合宋、金时期佛教造像由“神”到“人”的世俗化刻划,这一时期的菩萨更象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妇人形象。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了韩国及日本造像。与本件壁画仕女面部特点相似,极有可能为同一庙宇的壁画;可对比香港苏富比2015年12月3日,编号287宋/金彩绘菩萨像。宋代文人李嵩(1190-1230)的绘画中的仕女饱满的面颊,双眉与弯鼻与本件中的菩萨有着相似之处,发束中也点缀着珍珠。李嵩所绘画《听琴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收于《仕女画之美》,台北,1988,图10。

香港苏富比2015年12月3日,编号287宋/金彩绘菩萨像

  有相似头饰与嘴唇的女性图象的较早期实例,可参考曲阳县五代王处直墓壁画中的仕女,见《五代王处直墓》,北京,1998,图17和21,和《河北古代墓葬壁画概述》,北京,2000,图78和80。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女供养人也曾出现与本件相同的发型,参见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例,和十世纪中叶一例,收录于Roderick Whitfield和Anne Farrar着《千佛洞:丝绸之路中国艺术》,大英博物馆,伦敦,1990,图19A和20。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菩萨像雕塑也可为之参考。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菩萨像雕塑

左上图:右侧菩萨头饰细节 右上图:中间菩萨头饰细节 下图:左侧菩萨头饰细节

  每位菩萨头饰各不相同,皆用沥粉技法装饰盘发。沥粉技法在敦煌莫高窟中曾出现过,并流行于宋代的木雕以及金代的壁画作品中,在之后的元明水陆壁画亦为常见,在元代苪城永乐宫壁画及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皆有见到。菩萨头上装饰璎珞、各式珍宝,真实还原了金代贵妇人的发式。三位菩萨发束正中皆装饰了火焰,不同的是,两边的菩萨分别以红色火焰装饰,中间菩萨以绿色火焰装饰,也标示出中间菩萨的身份特殊。除此之外,右侧菩萨发束仅插了一束虞美人装饰,中间菩萨头上则装饰了宋、金时期比较罕见的盆景珊瑚,标示出中间这位菩萨身份地位之尊崇。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局部)

  中间这位菩萨除了在发饰上较其他两位华丽之外,从三位菩萨所处位置布局可以看出,左侧菩萨回首相顾,似与中间菩萨对答,右侧菩萨紧随其后。这些无言却生动的肢体语言也暗示中间菩萨地位之特殊。此外,左侧菩萨回首侧立,双手捧竹编花篮,其个置各式鲜花,可参考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宋代佚名《虞美人图》;引人注目的是两朵粉白色的没骨虞美人,这个花篮很容易联想到南宋李嵩《花篮图》,两者布局相似。不同的是,本件壁画所饰之花篮以堆泥深刻并以褐彩描绘阴阳透视,将花篮立体效果呈现出来,非常写实。而中间菩萨左手所持之花卉颇见功力,枝叶花卉写实、用色艷丽到位,远超南宋院体画大师之工笔花卉。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局部)

宋代佚名《虞美人图》

南宋李嵩《花篮图》

  三位菩萨身姿曼妙,白嫩的手指留着纤细的指甲,摆弄不同的手法,左侧菩萨双手捧花篮;中间菩萨左手拈花枝,右手拈透明薄纱宫扇,楚楚动人;右侧菩萨紧随其后,左手持戒。三者虽被画师定格于这一瞬间,却因画师笔触之快,流畅快意,给人一种飘于仙境之美。三位菩萨缨烙绕身、锦巾斜披、腕戴双环,帔带于双肩的打结,这些都是典型金代菩萨装饰,常见于同时期的木雕造像。

左图:菩萨左手拈花枝(局部) 右图:右手拈透明薄纱宫扇(局部)

  菩萨身着花叶形大翻袖式衣袍也在同时期的雕塑及绘画上常见,例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张思恭《水星神图》中所绘的水星神衣袖即是如此,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元代佚名《朝元图》中的菩萨衣袖亦是如此,但都不如本件壁画之夸张飘逸。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张思恭《水星神图》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元代佚名《朝元图》

  佳士得纽约2015年3月20日推出的安思远专场中,编号11421,元/明神仙壁画以296.5万美元成交,这张壁画与本件作品有着强烈的传承关系。两者神仙面颊丰颐、樱唇直鼻、杏眼桃眉,皆可看出先后传承,不同之处,安思远所藏壁画人物身材纤瘦,布局留白较多,用色及线条不及本件作品大胆,已接近元代永乐宫壁画风格。法国知名藏家Galerie JacquesBarrere 2017年推出的展览图录《ART D’EXTREME ORIENT》封面元代仕女壁画与本件作品风格相似,两位仕女置身于庭院之中,姿态各异,诸多细节与本件作品类似,应当为同时代或稍晚时期的作品,可作参考。

佳士得纽约2015年3月20日推出的安思远专场中,编号11421

元代仕女壁画 法国知名藏家Galerie Jacques Barrere收藏

  纵观此件壁画,可以感觉到画师畅快淋漓的激笔画风,用彩大胆,夸张却不失细节,受到了北宋工笔画的影响。元代永乐宫壁画中道教仙人的刻划过于堆砌并列,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佛教神祇又过于工笔纤巧,皆不如本件壁画中的仙人洒脱写实。此件壁画尺寸较大,保存完整,所用矿彩几乎没有太多伤残,同类题裁与画风并不多见,是为金代稀见之壁画珍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