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1 13:12:4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陶贝、马肖
金 “贞佑宝券伍拾贯”铜质钞版,珍,美品 334mm
[中国嘉德]锡文藏泉 古钱 金银币 金银锭
金代交钞,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载: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金海陵王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同时,采纳户部尚书蔡松年建议,行钞引法;次年五月,始置交钞库及印造钞引库,以宋、辽铜钱为钞本,印制一贯至三贯例贞元交钞,“每贯输工墨钱十五文,七年纳换,别给钱。以七十为陌”,与钱并行,流通于黄河以南地区,其目的只是为了吸收宋境铜钱,同时也是一道阻止河北铜钱南流的屏障。
锡文藏泉 古钱 金银币 金银锭
拍卖时间
12月22日(周五)上午9:30 下午1:30
12月23日(周六)上午9:30 下午1:3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A厅
金代铸钱的时间要晚于行用交钞,其立国初期,仍处于“无市井,买卖不用钱,惟以物相贸易”阶段。即使用钱,也是行用旧有的宋、辽铜钱;直到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方始在中都置宝源、宝丰钱监,在京兆(今西安)置利用钱监,铸行“正隆元宝”小平钱。是时,南宋会子以七十七为陌(陌通佰),金初行用交钞时的制度显然是以宋制作为参照,只是陌数有减且延长了每届的期限。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谓官私所用钱皆当以八十为陌,遂成定制。”《金史·食货志》载:“旧立交钞法,凡以旧易新者,每贯取工墨钱十五文。”到了大定二十三年,工墨钱改为“不拘贯例,每张收八文”。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十月,上谕规定“工墨钱,贯可令收十二文”。泰和五年(1205年),朝廷本欲罢免工墨钱,复以印钞工本费为由,“遂命贯止收六文”。泰和七年七月,工墨钱又改为“每张止收二钱”。金代交钞初行时面额有大小两种,大钞面额分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等;小钞面额分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等。交钞发行之初依照宋例界限规定,期限以七年为界,到期纳旧易新,每张纸币交纳工墨钱即可兑换。
金章宗即位后,仍在沿用世宗年号。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为取利民及商旅之便,听从有司谏言,“遂罢七年厘革之限,交钞字昏方换”。同时停止铸造铜钱。至此,交钞成为永久通用、无限期流通货币,这是中国币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对后世的纸币流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使用年久之交钞,只有字文磨损不清、料号不明、年月故暗者,方可向所属库司换易新钞,或听便支钱。泰和四年“七月,罢限钱法”;随后,又议定从便易钱法,开铸篆书泰和重宝折十大钱,与交钞参行。泰和七年正月,“时民以货币屡变,往往怨嗟,聚语於市”。五月,上谕采纳户部尚书高汝砺倡议,发布了《钞法条约》,以规范交钞的使用,同时添印大小交钞。七月,已实施两年之久的工墨钱每贯收六文更改为每张收取二钱。勅命“民间之交易、典质,一贯以上并用交钞,毋得用钱”。甚至依从高汝砺所言:“民间旧有宋会子,亦令同见钱用,十贯以上不许持行。榷盐许用银绢,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钞,其奇数以小钞足之,应支银绢而不足者亦以钞给之”。泰和八年正月,由于通货膨胀,大额交钞赴库司易钱困难,以致京师行钞受到阻滞。为此,除了新制定对所司官员以钞通滞的赏罚外,再就是“收毁大钞,行小钞”。对于大额交易来说,则采用银两来支付。十月,又令小额交钞首先打破各路界限,可以在全国内纳税、通行,成为统一流通纸币。
金代初期的行钞制度沿仿南宋,法度甚为严谨,对于交钞的形制、准符印额、使用范围、赏罚规定、纳旧换新、官员押字等都有严格规定。为了加强监督管理,还专门设立了隶属尚书户部管辖的交钞库和印造钞引库。按金代官制:交钞库“使,旧正八品,后升从七品,贞祐复。掌诸路交钞及检勘钱钞、换易收支之事。副使,从八品。掌书押印合同”。印造钞引库“使,从八品。副,正九品。判,正九品。掌监视印造勘覆诸路交钞、盐引,兼提控抄造钞引纸”。据《金史•食货志》载:“交钞之制,外为阑,作花纹,其上横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横阑下曰‘中都交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库纳钞换钱,官私同见钱流转。’其钞不限年月行用,如字文故暗,钞纸擦磨,许于所属库司纳旧换新。若到库支钱,或倒换新钞,每贯剋工墨钱若干文。库掐、攒司、库副、副使、使各押字,年月日。印造钞引库库子、库司、副使各押字,上至尚书户部官亦押字。其搭印支钱处合同,余用印依常例。”
这块伍拾贯两合同大额铜钞版(见图),边长约为338毫米,边宽约为180毫米,斜押合同约为18毫米,厚约为20毫米;其形制为几案式,背为有四个短足,足高约为25毫米。从钞版上的纪年来看,此当为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四年(1216年)所铸制,是用来印造宝券的铜模版。其钞版双线边栏内有花纹连贯,栏外顶部有自左向右的贯例“伍拾贯”字样,左侧有斜押“会宁合同”“隆安合同”印文。边栏四周饰花纹,上首开窗内的图案为五对钱贯交叉成组,表示面额为“伍拾贯”。栏内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窄栏内有横书右读“贞祐宝券”,中部栏内中央直书面额“伍拾贯八十足陌”;《金史·食货志》载:“时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钱,官用足陌,谓之长钱。”金代货币流通制度以八十为陌,一般官府用足陌也谓之长钱。此外,钞版中部栏中央两侧分别左书“字料”,右书“字号”;字料上方有一方形凹槽,可放置活字;按照成规,“字料”、“字号”是以《千字文》为顺序,每填一千张为一料。中部两侧格内有字数对等的篆书“伪造者斩赏宝券弎伯贯”字样,可见当时朝廷对交钞制度管理严格,对伪造者刑罚残酷,对告发者赏格甚高。
铜钞版下部栏内自右向左分为十排直书,内容为:“奏准印造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隆安府(今吉林长春及周边)两路通行宝券並同见钱行用,不限年月,许于会宁府隆安府路官库倒换钱券。(横书)宝券,库掐、專副、攒司(押)。伪造者斩、赏宝券叁伯贯,(二行)仍给犯人家产。贞祐四年月日。印造库库子(押)、攒司。宝券库使(押),副、判官。印造库使(押),副、判官。尚书户部句当官(押)。”此版是获得奏准印造的两合同宝券,通行于上京会宁府、隆安府,为无限期流通纸币,可在上京路之治所会宁府以及隆安府的官库易钱易券。
金 “贞佑宝券伍拾贯”铜质钞版 拓片
会宁府为上京路之治所,当年“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经此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按出虎水之滨的阿城称帝;女真语中“按出虎”即为“金”之含义,金之国祚亦发祥于此,故而在海陵王贞元年迁都燕京之前近四十余年,会宁府一直为金国的都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至宣宗贞祐年间,距海陵迁都已逾六十余年,会宁府虽早已风光不再,但仍旧是上京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故而流通于该路的贞祐宝券仍以会宁府及其邻近的隆安府之官库作为钱钞兑换的地点。
仅就这块贞祐四年铸造的铜钞版实物而言,无论是形制工艺,还是流通区域,抑或是官署名称诸类,均符合时代特征,故而将其视为官版铸造似当无疑。从钞版所显示的官吏名目和隶属关系上看:“尚书户部勾当官”当为朝廷委派到印造钞引机构的官员,主要负责监察钞券、盐引的印制发行。勾当官归属户部架阁库管辖,官秩正八品;“专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经历交钞及香、茶、盐引、照磨文账等事”。“宝券库史”当与海陵王贞元年间设之“交钞库史”同责,总燮交钞之务。“印造库史”,殆为印造钞引库使,官秩从八品。负责掌控印造交钞、盐引的监督核查、检验收兑以及兼管抄纸坊,提控抄造钞引纸等要务。“库掐”主要负责钞库来往收兑账目计算、出纳等事宜。“專副”之职未见于《金史》,其职责不明,盖为“库掐”之佐贰。“攒司”的职责,在“南京(今河南开封)交钞库”条目下名之为“攒典”,主要是办理汇拢记账和集中结算以及交钞、盐引的“类会合同”。钞版上的“库子”,其责任是经办交钞、盐引的出入库数量,以及辨别真伪、销毁昏钞、记录案卷等杂务;正如《金史·百官志》所载:“掌受纳钱数、辨验交钞、毁旧主簿历。”
据史载,自蒙、金战争以来,原本作为军费开支的纸钞,也因需求剧增,早以严重贬值,只好不断加大印数及面额。到了贞祐二年,“乃更作二十贯至百贯例交钞,又造二百贯至千贯例者。”宣宗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由于金大片国土沦丧,以致经济凋敝,财赋锐减,更是加剧了通货膨胀,交钞“每贯仅直一钱,曾不及工墨之费。”贞祐三年七月,改交钞名为“宝券”,以期通过变更钞名来阻止弊端,扭转每况愈下的局面。宝券发行之初并无流通区域限制,也没有发行量的节制,故很快就失去了信用,贬值反而甚于以往,致使国蹙民困,物价腾踊,宝券犹如废纸。为此,不得不诏令“宝券路各殊制”,从而又产生了宝券合同。总之,这块带有“贞祐四年”纪年且通行于上京路会宁府、隆安府的伍拾贯两合同大额铜钞版,存世极为罕觏,是目前所见的唯一孤品;同时也是研究金代交钞制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嘉德2017秋季拍卖会
预展:12月15日-17日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 会议中心
(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拍卖:12月18日-23日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