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巴斯奎特:“黑人毕加索”?这对我像是一种贬低

时间:2017-11-20 10:55: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朱利安•施纳贝尔电影《BASQUIAT》封面,杰弗里·怀特(Jeffrey Wright)在其中饰演了巴斯奎特,大卫·鲍伊则扮演了巴斯奎特亦师亦友的安迪·沃霍尔

  1996年,在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因药物过量而去世的第八年,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以这位二十世纪最神秘的天才艺术家为题,拍摄了传记电影《巴斯奎特》。影片开头,少年巴斯奎特戴着亮闪闪的王冠去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这个场景为整部影片设定了叙述基调:一个心怀伟大梦想的圈外人自学成才,借助市场繁荣的东风成为了艺术界闪亮的明星,却又被其吞没。影片里还出现了许多影响了巴斯奎特创作生涯的重要人物,例如大卫•鲍伊(David Bowie)扮演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派克•波西扮演的玛丽•布恩(Mary Boone)等。其中施纳贝尔用一句总结了巴斯奎特的一生:他因艺术而成名,因成名而声名大噪,因声名大噪而成众矢之的。

  不过,恐怕施纳贝尔也不会想到,进入21世纪后,巴斯奎特热度越来越高。印有他涂鸦的T恤在纽约成为抢手货,经纪商和收藏家们,也对他表现出像当年他们对安迪•沃霍尔那样的兴趣。这几年,从纽约到伦敦,从博物馆、大拍卖公司到顶级画廊,都加入到制造又一个艺术市场超级明星的工程中。

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在Artprice最新发布的《2017年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巴斯奎特不出意外地名列艺术家总成交额榜首,总额3.14亿美元(折合20.8亿元人民币)。而比之更加震撼的,则是在今年5月的纽约苏富比春拍中,日本藏家前泽友作以1.105亿美元(折合7.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下巴斯奎特1982年作品《无题》,一举将巴斯奎特推入了艺术界的“九位数俱乐部”(这个名单上的艺术家现有八位:达·芬奇、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培根、贾科梅蒂、蒙克、沃霍尔和巴斯奎特),他也超过安迪•沃霍尔成为拍卖单价最高的美国艺术家。而该价格比一年前同样由前泽友作制造的5730万美元的巴斯奎特纪录,翻了一倍!

2017年5月纽约苏富比春拍,《无题》拍卖现场

  这位目前全球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是一个时代创作活力的象征。他来往的人物,他对80年代躁动不安、金钱至上的纽约的全身心支持,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以及在其生前身后所如影随形的争议,共同巩固了其作品的坚实地位。27岁死于药物过量的巴斯奎特在短短10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约800幅画作和1500张素描,是当下所有大型收藏家和博物馆竞相追逐的对象。

  明星还是艺术家?

  巴斯奎特的“天才”——虽然有些陈词滥调——来自于他异于常人的好奇心、感受力和高产。巴斯奎特1960年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海地人,母亲是波多黎各人。他六岁时已经是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小会员,足见其敏锐的艺术触觉与良好家教密不可分。虽然中途辍学,转向街头创作,但他从未与布朗克斯区的涂鸦艺术家为伍,而是活跃于经济境况较好的白人为主的SOHO区,获得了新贵们的关注,因为他们是在以涂鸦艺术为主要艺术形式的1970年代纽约城里成长起来的。

  尽管巴斯奎特不愿将他的创作与黑人身份联系在一起,但实质上后者赋予了巴斯奎特更丰富的艺术语言:对人类起源、神话的探索,存在主义式的宣言,对资本主义以及经济社会的清晰审视等等。他深色皮肤的生理特征不可能被完全抹去,其作品中也表现出大量对种族主义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不公平等课题的深刻思考。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光环是画家对宗教以及文艺复兴等主题的暗指,对爵士乐手、运动员的痴迷也成为他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他画中人物的黑色皮肤,也正是他在为心中的英雄形象加冕。

  1985年,在去世前三年,25岁的巴斯奎特到达了名利的巅峰,他登上《纽约时代周刊》,成为首位黑人艺术家封面人物。不过,那时人们对他的兴趣主要来自安迪•沃霍尔对他的兴趣,此外还有歌坛巨星麦当娜和他之间的亲密关系。1979年,安迪•沃霍尔在纽约SOHO区某家餐厅买到一张巴斯奎特手绘的明信片后,他便把这个涂鸦少年看作可供塑造的天才,最终助他在23岁那年登上了名声之巅。

  不过讽刺的是,巴斯奎特成为封面的当期头版文章《新艺术、新钱:美国艺术家的市场化》(NewArt, New Money)却毫不留情地指出两人的“互惠互利”:沃霍尔传授艺术市场经验,而思维活跃的巴斯奎特为其提供新灵感。更有评论指责巴斯奎特的画作中有太过浓厚的沃霍尔痕迹。但视沃霍尔为心中英雄的巴斯奎特从他的偶像身上得到最多的,大概是一种将流行文化以及不同艺术形式随意运用、自由结合的能力。因此当1980年代早期表现主义绘画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巴斯奎特顺应时势,成为了这场运动中耀眼的明星。

  令人惊讶的是,这篇将近三十年前的文章如今看来仍不过时。文章结尾提到艺术家在拍卖中的骄人战果如今再次重演,一系列纪录的接连出现显示了国际收藏市场对于当代艺术大师空前旺盛的需求。

  缓慢的研究与狂飙的市场

  虽然巴斯奎特在生前曾赢得过艺术市场的偏爱,但他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是持续碰壁。对于1980年代纽约的博物馆而言,极简主义正在大行其道,巴斯奎特浓烈的涂鸦绘画风格一来打破了博物馆策展人对于绘画的传统定义,甚至让保守的策展人感到“不适”,二来看似缺乏艺术史的引述使研究学者产生了意见分歧和怀疑。

  巴斯奎特的作品尤其在非精英或缺乏艺术史背景的观众群中获得了肯定——这正是巴斯奎特试图打破的艺术界边界之一,却也为他进入艺术机构的收藏体系设置了隐形的障碍。即便在巴斯奎特去世将近30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美国重要美术馆仍尚未收藏巴斯奎特的绘画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不过另一方面的事实是,在巴斯奎特1988年猝死之前,他的新作已经受到主流艺术界的苛责,且销路闭塞。和大多数不被理解的天才一样,巴斯奎特影响力和作品身价在其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发酵。

  巴斯奎特市场发展的第一个戏剧性的高峰发生在2007年,这正是艺术市场繁荣的时期,巴斯奎特的作品在当年全球拍卖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当时佳士得副主席,如今Lévy Gorvy画廊合伙人Brett Gorvy将巴斯奎特的市场引述为“两个层次的诱惑——令人垂涎的罕见天赋,以及1981-1982年这样最好的时期”。

  虽然10年创作生涯不长,但口味挑剔的收藏家们对巴斯奎特黄金时期(1981-82)作品的热衷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查询巴斯奎特2000-2017历年拍卖的年度最高价格和历史成交Top10可以清晰地发现,所有上榜的作品全部创作于这两年。

  而1981-1982年,也是巴斯奎特在参加了被誉为“1980年代第一个劲爆艺术展”的“时代广场展览 ”(Times Square Show),与画廊开始合作,逐渐崭露头角的成长期。1981年,著名艺评人雷内•里卡德(Rene Ricard)特意为《艺术论坛》(Artforum)撰文介绍巴斯奎特这个“光彩夺目的孩子”(The Radient Child)。还有评论称他为“黑人毕加索”,不过对于“黑人毕加索”的称谓,巴斯奎特曾经说:“你喜欢被称作黑人毕加索?我可没有。这听上去是一句赞美的话,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贬低。”

  在这两年里,巴斯奎特的绘画在形式上色彩鲜艳浓烈、笔触跳脱,常常带有标志性的皇冠或是版权符号,而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其他艺术家直接或间接的参考与引用,例如达•芬奇、梵•高、毕加索、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人都是他引述的对象。此外,巴斯奎特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对于非裔美国人在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状况等方面的探讨。

  谁推动了巴斯奎特的价格飞涨?

  随着欧美艺术品市场的重心,在2012年后逐渐从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转向优秀作品供给更充足的战后及当代艺术,巴斯奎特的市场爆发期也真正到来。从Artprice提供的巴斯奎特作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2012年以后,巴斯奎特的作品价格指数爬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逐年稳定递增。

  比价格指数的稳步成长更为直观的,则是年度最高价格的变化。从2012年至今连续4度刷新最高价格纪录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全球藏家对巴斯奎特顶尖作品的竞争已至白热化。其中日本藏家前泽友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以1.15亿美元拍下《无题》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前泽友作解释说:“我只是听从我的直觉。我觉得好,就会买。”而这件作品将被前沢友作藏入他正在积极筹备自己的千叶博物馆中。

  巴斯奎特的成功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也体现在全球影响力上,其画作《致水神 》(« Water-Worshipper »,1984) 就是明证。在过去的30年里,它相继在纽约、巴黎、伦敦和香港进行拍卖,交易速度越来越快。

  对于近几年巴斯奎特作品突然再度在艺术市场上暴红,有专家分析,是因为美国的“婴儿潮一代”(BabyBoomers)和“被遗忘的一代”(GenerationX)已经开始具有话语权,这一代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年轻收藏家对非主流艺术多年倾心,反过来让艺术市场人士看到了一个新的造星时机。

  不过更常被听到的理由是因为巴斯奎特和其作品无与伦比的魅力。“在我看来,巴斯奎特是那一代艺术家中独一无二的,” 富艺斯拍卖行纽约总部的20世纪与当代艺术负责人Scott Nussbaum说:“他的艺术语言会让全世界的人产生共鸣。他与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藏家都能产生交流。我不确定是否每一代艺术家中都有这样超越了时代局限的人存在,而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而在巴斯奎特成为最贵美国艺术家的一个月后,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也挂起了一股巴斯奎特风潮,形形色色的巴斯奎特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据artnet统计,这场艺博会上百万美元以上的巴斯奎特作品便有8件,价格在3500万-185万美元之间。(诚如一篇报道中指出,巴斯奎特的市场是以最高级的方式在运作。)

  尽管在一二级市场出尽风头,但也有很多声音之一巴斯奎特作品行情在1亿美元之后是否能够持续。就像Brett Gorvy在巴斯奎特创纪录价格诞生前对《纽约时报》所说的:“有很多人想出手——他们想卖的大部分东西质量都是不好的。有了高价之后,劣质的作品还是会把市场带回到原来更理性的水平。”

  市场的后续走势也印证了Brett Gorvy的观点,在2017年伦敦和纽约的秋拍中,巴斯奎特各价格层次的作品都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进入高峰之后的调整期。

  美术馆的尴尬

  当巴斯奎特这样一位极富话题性又在艺术市场中所向披靡的艺术明星跃入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时,曾经傲慢的美术馆似乎也再不能够再对他视而不见。越来越多美术馆渴望举办巴斯奎特的展览,并收藏他的作品。但随着价格飞涨,只有最富裕的收藏家有条件接触千万美元级别的大师作品。西方的公共艺术博物馆已经不再有能力负担该级别价位的作品,包括纽约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因为未能在价格飞涨之前购入巴斯奎特的作品而错过机会。这也成为这座地位显赫的博物馆最大的失误之一。

  此外,在美术馆以公立视角讲述巴斯奎特的艺术和生平时,也很容易陷入他是严肃艺术家还是流行明星的两难境地中。

  例如对于2017年9月21日在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开幕“巴斯奎特:真正的繁荣(Basquiat, Boom For Real)”展览,《独立日报》的记者迈克尔•格罗威尔评论到,与其说这是一个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个所谓“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社会政治现象的记录,他不是一个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布鲁克林黑人艺术家,现在他的油画在拍卖会上卖到超过1亿美元。这次展览没有提到他的死亡。关于他的一切正变得越来越正面。艺术本身——展览存在的根本原因——必定被他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盛名下的绯闻所淹没:像是他是如何认识安迪•沃霍尔的等等。所有这些对个人生活细节的关注——广告纸上的只言片语,火柴盒上写的潦草涂鸦,策展人都付诸了认真的审视——这似乎是把马车放在了马的前面。

  《卫报》的记者乔纳森•琼斯则表达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巴斯奎特在1982年的一幅作品《驴腮骨》(Jawbone of an Ass)列出了包括汉尼拔、马基雅维利、萨沃纳罗拉、萨福和拉美西斯二世在内的历史人物。这幅画颠覆了巴斯奎特只能被定位为流行文化的思维定式,它是世界历史的幻象,其中充满无休止的战争。当塞•托姆布雷在他抽象表现主义的涂鸦画上潦草地画了类似的东西时,每个人都认为是对历史的严肃评论。巴斯奎特和托姆布雷应该一起展出,因为巴斯奎特也是一位伟大的现代历史画家。

  诚然,巴斯奎特这个人和巴斯奎特这位画家如今很难分开。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混乱的音乐感,生动醒目,带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暗示性:财富与贫穷,民族融合与种族隔离,内在经验与外在体验。他活着时候过着艰苦的生活,死得时候也很痛苦,但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人,对于如今略显沉闷的当代艺术圈,不禁令人猜想,如果他活着,他会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看到什么?

  巴斯奎特成交Top10

  1.《无题》183.2 x 173cm 1982年2017年成交价:1.105亿美元

  这件作品自从1984年5月最后一次被藏家Jerry and Emily Spiegel购买以来,就一直处于隐身状态,当年的买家仅仅以1.9万美元佳士得买下这幅画,2017年,这幅画已获得1.1亿美元的价格(约合人民币7.618亿元),可见近几年来巴斯奎特惊人的増涨速度。

  2.《无题(恶魔)》238.7 x 500.4 cm 1982年 2016年成交价:5728.5万美元

  2016年5月10日,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上,有一位神秘买家通过电话购得了五件重量级作品,其中包括创下巴斯奎特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的《无题(恶魔)》(1982),以5728.5万美元(约合3.74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无题》曾经在2004年出现在苏富比伦敦的拍卖上,当时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样大比率的升幅显示出了巴斯奎特作品近年来的走向。

  3.《瘾君子》182.8 x 213.3 cm 1982年 2013年成交价:4884.4万美元

  在1982年,巴斯奎特创作了《瘾君子》(Dustheads)这幅作品,在2013年的佳士得拍卖记录为4880万美元。该画作以黑色为背景,描绘出两个杂乱的人物形象。人物瞪大了眼睛,表明其深受毒品(PCP:一种致幻剂)的侵害。这种毒品也被俗称为“天使粉末”(Angel Dust),在画作中也被表现了出来。

  4.《另一条路边的田野》 220.9 x 401.3 cm 1981年 2015年成交价:3712.5万美元

  5.《La Hara》182.9 x 121.3cm 1981年 2017年成交价:3496.75万美元

  6.《无题》172.7 x 261.6 cm 1981年 2014年成交价:3488.5万美元

  7.《无题》182.8 x 121.9 cm 1982年 2013年成交价:2928.5万美元

  8.《无题》 182.8 x 244cm 1982年 成交价:2892.8万美元

  9.《无题》198.1 x 172.7 cm 1981年 2012年成交价:2640.25万美元

  10.《无题 (Yellow Tar and Feathers)》245x230cm 1982年 2013年成交价:2592.5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