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竹木牙角匏器  古代家具  鼻烟壶  文房四宝和玺印  铜器  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  漆器  
  画像砖、石造像、擦擦  唐卡、缂丝、刺绣  紫砂陶

 
食器
 
 
 
 
 
酒器和水器
 斝和卣
 爵、角和觚
 方彝
 
 
 壶和钫
 罍和瓿
 
 
 鉴和匜
兵器
 戈、矛和戟
 剑、钺、镞和匕首
乐器
 铙和鼓
 
铜镜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隋唐铜镜
 五代至元代铜镜
古钱币
 夏商至晋代钱币
 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元明清钱币
金铜佛像
 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元明清时期
 藏传佛教造像——西藏地区
 藏传佛教造像——藏东、内蒙及喀尔喀蒙古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法器
铜炉

 铜器 — 铜 —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元代宫廷专门设立梵像提举司负责塑造藏式怫像,与制作铜佛有关的部门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尼泊尔、西藏的造型技艺传播到内地,流风所及影响了元代整个艺坛。元代藏系怫像虽然承袭了尼泊尔风格,但其面目已趋藏化,同时融入了汉地的审美因素和表现技法。菩萨像均袒上身,下着裙,璎珞颗粒较大。佛像面庞网满,肩胸宽厚,肢体突显,衣纹简洁。
  明代宫廷造像,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直接以两减作品为模范,多用红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风格传承脉络清晰,同时又融人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只是更加铺张细节,浮雕珠宝密实镶边。原来在西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在内地也已经淡化了。在形象塑造方面,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男方女圆,略带汉族人物造型特征。菩萨佛母像多呈三折枝态,身上装具制作精巧。莲座通常是圆形或方形两种造型,仰覆莲瓣上短下长,束腰内收成锐角状,主瓣问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卜翘。莲座上下层各镶一圈精致的连珠,富而堂皇。这些造像多为中央政府赐赠减传佛教各派高僧的礼品,一般都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楷书阴识,对西藏金铜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代宫廷造像始于康熙时期,至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不仅摹造克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等多种风格的佛像,而且还雕铸了大量宫廷匠师设计的作品。这些造像多在皇帝及章嘉、土观呼图克图的直接参与下完成,台座上通常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刻款、“大清乾隆年敬造”铸款以及佛名、部属等楷书阴识。造型端庄,面相宽平,铜质精炼,衣褶线条若行云流水,富于汉族审美品味,但已趋于程式化。据清宫档案记载,有的佛像并非宫廷所造,只是将进贡的佛像重新修整或刮去款识再加刻官款。



金铜佛辨识(三)  

  藏传佛教造像中一般将菩萨归入般若部,主要是弥勒、文殊、观音、金刚手等八大菩萨,而菩萨的化身往往归属于秘密部。菩萨多呈天男相,脸庞方阔,躯体壮硕,与汉地造像中菩萨多为女相的情形明显不同,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中菩萨为“勇敢大丈夫”的形貌特征。此外,藏传佛教还有对菩萨化现的世间法王的供奉,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香巴拉等法王。罗汉的形象均为出家比丘相,是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地明显不同,几乎每个尊者都有独特的形象标志和详尽的履历,如阿氏多头披风帽,双手结禅定印;伐那婆斯左手执拂尘,右手当胸施恐吓印;阿秘特手持世尊所赠菩提佛塔等,而汉地所传罗汉的形象则有较大的随意性。护法神是各类护持佛法的神祗的总称,有怒相、静相及怒静两者兼具的相形。按其功能一般分为大黑天护法、财宝护法、天部护法和金刚护法4大类;按其尊格、功德又分为出世间护法神与世间护法神两大类。前者是具有超凡神通的高级神灵,如大黑天、吉祥天母、多闻天王等;后者是仍与众生有情居住在今世间的神灵,如白哈尔、唐坚·葛瓦那波等厉神。关公像也为汉、藏两地佛教所供奉,汉传佛教奉之为伽蓝神,藏传佛教则认为他与大红司命主是同一心志,还考证关公是护法神多杰东都或赤尊赞的化身。勇士空行也是密教的护法,以狮面、熊面、虎面空行母等的制作尤多。



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绿度母像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铜鎏金远行佛母坐像


金刚齿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