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佛造像广额丰颐,躯体敦实,姿势显得凝重呆板。菩萨像多是头戴花冠和发髻冠,前腹挺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倾,身体比例略显失调。璎珞颗粒粗硕,深垂过膝。缯带和帔帛在体侧低垂,缺乏动感。流行的铜鎏金菩萨像,身材修长,莲瓣状背光呈前拱状,上端尖锐,火焰纹浅显细腻,佛床为双重式四足方型,有的錾刻铭文。
唐代金铜佛在形体上以丰腴为美,佛头饰螺发,面庞及像身圆润浑厚,胸部可见肌肉凸起,天王力士像的肌肉感尤为突出。菩萨像以女性成熟丰盈的体态作为表现形式,多束高髻,上躯袒露,或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的外轮廓和帔帛的曲线,构成造型上的三折枝式,这是唐代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唐代佛造像的衣纹起伏流走自然,特别是一些坐姿佛像,垂落千座前的衣绉布排有序,繁而不乱,富于时代感。
宋代造像以写实著称,基本是依据世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来塑造佛像,当时最流行的题材是观音及罗汉等。此时的菩萨像如同现实中的贵妇,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中嵌宝珠,并饰有繁复的蔓草纹;身披网状璎珞珠饰,衣褶宽大流畅,呈现出一派富贵气象。佛像的衣着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内着V领僧衣、外斜披袈裟的新样式,这实际是将宋代僧人的衣着借鉴到佛像上。
辽代佛像在沿袭中原文化艺术传统的前提下,又融合本民族的特色而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佛像面庞丰圆,肉髻呈缓丘状,身着袒胸衲衣,下着长裙;菩萨像多头戴花蔓冠,冠箍的形制较特别,束发披肩,装饰较宋地简洁。坐像上身挺拔,双膝紧收,而立像则两腿显得板直。台座均为束腰式,多见上部仰莲宽肥舒展,下承圆形或六角、八角形的底座,表现出一种权衡之美,有别于宋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