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圆雕
立体雕刻则是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妙巧、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嘉定朱氏三代也曾刻制过一些圆雕作品,如朱缨的“张国老骑驴”,朱稚征的“合和二仙”等,但这一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在封氏家族中有名的竹刻家就有12人之多,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见胜,如模拟的梵僧佛像,奇形异状,诡怪离奇,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但他们刻的散花天女、采药仙翁、刘海戏蟾、布袋和尚等人物,却面部慈祥,神采奕奕,使人又有轩轩霞举、超然出涯之想。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入宫,在清官养心殿服务。
清中晚期竹雕
自乾隆、嘉庆之后,较为流行的是潘西风、方洁和邓渭等人的风格和作品。邓渭以薄地阳文之法镌刻名家诗词,潘西风以阴文浅刻在臂搁上刻绘山水、仕女图画,方洁用铁笔在扇骨、臂搁、笔筒上以阴阳凹凸、皴擦等手法,刻绘山水及人物小照。他们均能运刀如笔,心手相应,不露刀锋,在竹刻一门中有其过人之处。他们的这种雕刻风格趋势导致了时代风格的演变。因此,这时期,尤其是在文人的雕刻中,浅浮雕已很少见,那些精雕细镂,表现刀法的高浮雕、透雕、圆雕、陷地深刻诸技法,基本无人问津。那些动物形象的立体雕刻和置于几案上的高雅凹凸的浮雕笔筒,几乎没有人再制。虽然工匠的制品,以圆雕技法刻制的竹根人物和仿造前人所制的作品也不断出现,有些风格还较近似,但功力却表现不佳,雕刻粗糙,过于雕凿,显得十分匠气。 |
高浮雕
指所雕刻的图案花纹高凸出底面的刻法,多见于笔筒、香筒。高浮雕也可理解为一种下刀较深的平面阴刻,广义上说也是深刻浮雕或深刻透雕。 |
仿古竹雕
乾隆帝嗜好古器,于是各种质地的仿古器皿相继制作出来。在此期间,以竹根为材的仿古青铜器器皿和以金石碑体为主的书法、铭文,也在竹器皿上呈现。除了有艺术创作的雕刻家和文士雕刻家之外,还有众多熟练的工匠从事生产。那些仿古竹壶、竹卣、竹瓶、竹鼎,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立体人物雕刻等,均也一反前人浑厚朴实的风格,而专以新奇为主,越刻越奇,越奇越精,奇妙之处胜过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宫造办处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的“提粱卣”。作者借鉴青铜器纹样加以演化,改变为适合竹刻的纹饰,将造型美与装饰美融为一体。工细之处主要在于“平地深刻”的技法,而且所制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的,但却丝毫没有与器身黏合的痕迹,做工细致,巧夺天工,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竹刻自乾隆、嘉庆之后,风格从繁绮多姿变为平浅单一,镂空雕法与圆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虽然当时仍有蔡时敏做立体圆雕,庄绶纶做透雕,高浮雕也时有出现或被仿制,但都已渐渐被盛行的浅浮雕和阳文平刻所代替,不再强调造型和立体感。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更能直接在笔筒的平面上作画。竹刻的图案及题材大部分是直接取自名家的画稿,有的雕刻家直接与画家配合,出现了不是名画家的画稿不刻,或者不是名刻家雕刻不画的现象。在竹刻上为了以刀痕表现出书画的笔情墨意,他们一般多采用阳文雕刻技法,摹刻的书画达到了使人一望便知为某家笔法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