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
黄杨木是一种常绿小灌木,生长在山地和多石的地方。《本草纲目》记:“黄杨性难长,俗话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故称‘千年矮’。”其材质地坚韧,纹理缜密,色泽温润,光洁稳朴,色淡有近似象牙的特征。用这种软硬适中,易于施刀的材料雕刻器物,外表质感淡雅、平润。经历年月越久,色泽愈加深沉,经常抚挲,色泽愈加光亮,如包上一层漆浆。此种木材适用于雕刻小型器物,如人物、花鸟、鱼虫、笔筒等文房用具,表现内容有历史题材、民间故事等。
黄杨木流传在民间的佳作较多,品种、样式也较为丰富,一般都是使人爱不释手的珍品。民间黄杨木雕刻工艺生产基地主要是在浙江黄岩、温州及东阳等地,至今约有150余年的历史,由名艺人叶承荣首创。它起源于民间元宵节“龙灯会”的龙灯骨架上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影响较大的木雕家有朱子常,原名阿伦,人称“伦仙”,浙扛温州人,幼随塑佛名手潘雨庭学艺,后从事黄杨木雕。他雕刻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各具面貌,注重反映内在精神,表现手法简练含蓄。黄杨木雕在民间流传很广,佳作较多,品种也颇为丰富。元代黄杨木雕,颇重人物的气韵,动感很强,作品刀法疏畅朗健,镌刻技巧极为精到。明末清初时,圆雕作品雕刻细腻,刀法娴熟;人物雕刻面部表情和神气活灵活现,既刻画得浑厚朴实,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细微之处。
黄杨木雕起源的传说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位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随即跑出庙外,挖来了一块很有黏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多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些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