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13页 共377

奥运极限片“错”了吗



时间:2006-11-4 19:27:51

  今年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以下简称“邮博会”)召开期间,在北京,尽管入市者寥寥,人气极度低迷,但仍有一款邮品反其道而行之,其逆势上冲,走出了问世以来的最高价。这款邮品就是近期在市场一直呈活跃状态的MC.AY-1奥运极限片。

    奥运极限片于今年4月5日发售,6枚一套,发售价为60元。问世后,市场波动较大,至9月末,市场最高喊价接近170元,低时落至85元附近。市场对奥运极限片的真正运作始于国庆长假,当时其价格在135元左右,到黄金周结束时,已经上冲到160元以上。之后的一个星期,它不顾市场萎缩态势,又不屈不挠,努力上攻到200元附近。10月下旬中,它又冲破了250元关口。博览会开幕之日,它以大无畏之气,公然与绢质《文房四宝》小版张摆开擂台,并把自己的市场价上抬至300元附近。

    一款普普通通以“MC.AY”打头的极限片,只因是奥运题材,就敢有如此强硬的底气?非也。奥运极限片之所以敢逆势走硬,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一个“错”字。

    据传,奥运吉祥物创作者韩美林看到MC.AY-1奥运极限片时,发现一处明显错误——极限片“福娃贝贝”上的贝贝帽子,左边的月牙图案应为绿色,却被印错成了蓝色。

    又传,第29届奥组委对此事高度重视,已责成发售部门书面说明,并予以纠正。发售部门也有意收回错片,补色纠正后重发。另外,第29届奥组委正式宣布更改“福娃”英文名称为汉语拼音“FUWA”,这又为奥运极限片“错上添错”。两“错”相加,致使奥运极限片价格疯涨。

    一“错”果然能乱天下?回看邮市运作史,有成功范例,也有失败范例。

    市场运作最成功的“错品”,发行于1990年,是原编号为JP22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简称“中银”错片)。该片因英译错误被停发,但零散流入社会的仍有6万多枚。1991年,辽宁炒家以“片蓝”为名,与珍邮“片红”做横向比较,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经过几年运作,至1997年3月,“中银”错片在市场已跃至5000元附近,真与“一片红”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中银”错片仍在800元左右。

    但运作平平的“错品”更占多数。J173《中国科学家2》,因第3枚全张票的47号位漏印一个“+”号,被运作者以“金猴二世”之名挖掘。但多年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虽沸沸扬扬,却始终得不到共识;1998年的“玫瑰”联体邮资片,是违规集邮公司操作出来的“错品”,也是邮政有关部门与市场联手的“假戏真做”,其中贵州21连体,市场价格一日三变,三天九变,最高蹿至160元,但现在也是了无声息;因序号而错的FP8《贵州风光》,提前20余天“早产”,被验证是错版后,也受到运作者的强力关注,月余之内,居然拉抬至5000元的天价。可惜好景不长,早就风光不再。

    从单纯收藏意义看,“错品”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是集邮大众值得关注的收藏对象。但从经济投资角度看,“错品”能否有理想的回报,就值得商榷。“错品”不等于珍邮,从“错品”向珍邮过渡,必须具备多方面条件,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研究性强,二是存世量小。研究性强,指珍邮不单纯从邮政角度有典型意义,而且能概括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背景;存世量小,不是简单意义的小,而是小到在集邮塔顶的资深研究者也不能轻易得到。只有这样的珍邮,才能在参展邮集中占有极重的分量,也才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时代变了,背景变了,心态变了,尤其是现在,市场底气本来就不足,把所谓的“错品”,用炒作手段进行运作,以达到拉高获利的目的,恐怕并非明智之举。(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张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