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页 共591

陈履生:博物馆的探索和深耕



时间:2020-6-27 12:11:2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本文为《只是为了理想——答<大河报>记者问》 的第一部分
 
  大河报:5月18日您在扬中的博物馆群迎来试运营,媒体在专访文章大标题中评价是您的华丽转身。在我们看来,作为资深的文博人,您一直致力于博物馆建设事业,退休后更是如此。所以对您的评价更准确的应该是探索和深耕,您意下如何?

  陈履生:首先我要感谢您的采访。因为您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给了我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我自2016年退休,近4年多来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去做一些事情,以接续我在职业生涯中对于博物馆的热情。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人在退休之后,退就是休,休矣!我不甘心于此,我不甘心于休,因为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在职业生涯中累积了一些经验,包括一些遗憾,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弥补,去继续学习和研究,从而见证或者说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性的相关的问题。当然,我该做的已经做了,但还没到休的时候,现在所做的只是该做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就是我在扬中的由三座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群,以及这样一个“博物馆群”的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在一个村里,用“最美乡村与博物馆群的结合”这样一个理念来开拓中国文旅事业结合的一条路径。作为一种尝试,目前来看好评如潮。但是,各有评价的不同角度,对我来说,不管是怎么样的评价,我都能够接受,我也感觉到不在乎,也无所谓什么好评差评。我是从各种评价中来反观我所做的各个方面,有些可能在好评中能够看到问题;也能从差评中吸取一些经验,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家的关爱。都是大家对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家乡人民对我的一种认可,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大河报:如您朋友圈反映的火爆情形是否出乎自己的预料?目前一天的参观量是多少?您觉得火爆的原因何在?给民营博物馆美术馆带来了哪些启示?

  陈履生:坦率的说,博物馆群开馆试运营以来出现的火爆的景象,尤其是这种影响力已经扩展到扬中市之外的长江周围沿岸的城市,这是始料未及的,它消除了我在建馆初期的一些担忧。因为我们的很多博物馆在城市中实际上是门口罗雀,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往往是叶公好龙的结果。很多城市的主官有着较高的建馆热情,他们认同博物馆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所以,非常重视这一形象工程。对于形象工程,往往是重建轻管。建了馆之后并不能很好的去管理博物馆,既不关心运营的情况,也不关注公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城市中的影响力,更不能审视服务功能的发挥等等。很多博物馆的问题在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也是视而不见,因此,一两年、三五年之后,这座博物馆随着它的基础设施的老化,在城市中的形象也开始老化和退化,访客数量不断减少(却拿着同样的免费开放的政府补贴),在城市中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在家乡扬中市建立一座博物馆群,要好好的维护他,维护它在扬中的地位和在中国的专业影响。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影响需要专业的很多的方面来支撑,这是我解释这座乡村里的博物馆为什么能火爆的一个原因。


美国萨勒姆小镇上的迪美博物馆

像隐士一样隐于深山中的日本美秀博物馆


英国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世界博物馆的体系中,有很多位于乡村的博物馆,如英国的那家瘟疫博物馆,就是典型的位于乡村、反映乡村历史的博物馆;还有位于罗马尼亚首都的乡村博物馆,集合了这个国家中数百栋典型的乡村房屋。与乡村关联的博物馆既有在深山老林之中,也有在城市郊外,更有一些在人口偏少的小镇,这些博物馆往往是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在专业方面的影响力。而像美国迪美博物馆那样的在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城中,其国际影响力正是通过它的专业。日本的美秀博物馆在自然保护区的山中,则是依附于著名的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设计而在世界博物馆中产生影响,在日本更是有口皆碑。中国有句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博物馆只要办得好,办得有特色,博物馆能有很多让观众反复看的内容,能有值得看的藏品,那么,博物馆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就能得到公众的关注,就能在口口相传中得到弘扬。

  无疑,博物馆在区域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能在城市的中央,或者在中心的地段,不仅是城市的焦点所在,也因为交通的便利而有便利之先。实际上城市中的用地比较紧张,世界上很多城市中的博物馆并不是建立在城市的中央地带,而是建立在比较边远的地方。因此,像美秀博物馆那样建立在深山之中的这样一种规划,还有像巴黎的LV基金会博物馆建立在郊外,法国的卢浮宫分馆建立在一座几乎是废弃的城市,对于观众来说,在交通上是非常的不方便。如果它没有独特性,没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城市中的公众是不会去这样的博物馆。在中国很多城市的改造过程中,新的博物馆都建到了远离市中心开发区,其结果是以观众数量的减少为代价。因为既有交通的不便,也有公众对新博物馆兴趣的降低,往往是新的博物馆在场馆规模上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展出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看博物馆所在城市区域的问题,博物馆办好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博物馆办的不好,这些都是问题。

  试运营一个月内共接待团队67个,观众4600人,多次上榜今日头条“镇江10大热议”,这是超于预期的。难以想象这是在长江中的一个岛上,是在岛上远离城市中心的江边,是一座由村委会改造而成的博物馆群。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扬中市建制百年来长期没有博物馆和美术馆,没有像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众对于博物馆充满着憧憬和期待,对此也有很高的热情。对于扬中人来说,在一个远离市中心的江边有这样一组博物馆的存在,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听说扬中这个小地方居然还有一座大家都说好的和值得看的博物馆,都有兴趣来看看究竟。第二,人们看到了自己心意中的博物馆,出于想象之外,不像去很多地方旅游,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他们在博物馆群满意而归之后,会把自己的观感告诉其他人,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观众越来越多,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上到机关事业单位,下到基层的村镇,都组团而来。这是口口相传的结果。第三,博物馆的专业内容很重要。竹器博物馆中展品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自己有关联,或者和长辈的生活有联系,也和记忆与传说相应和。观众在这里看到了如此丰富的内容,看到了独特的展陈方式,所受到的震撼是一种过往所没有的历史和文化的刺激。毫无疑问,如果竹器物馆内仅仅只有300或500件展品,那可能没有什么效果;而我们拿出了近6000件藏品中的一半以上陈列在展厅,这是一般博物馆中所没有的阵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展陈方式,构筑了独特性的博物馆景观,观众于此感到很惊奇,很震撼。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多数量和品种的竹器,也没有看到过如此特别的展陈方式。其中有些扬中并没有的品类,而是来自各地,有些还是来自于国外。

  汉文化博物馆的陈列也是这样,通过自己收藏中的一个很大的数量,让公众看到了2000年历史文明的光辉,看到了一己之力的多年的积累。这是很多观众过去所没有接触到的内容,他们通过参观看到了2000年前的文明原来是如此的丰厚和多样,他们看到了密集排列的那么多的陶灶和谷仓,也是在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陈列;他们于此还看到了不同品类的汉代文物,博物馆群让他们开了眼界,也颠覆了他们过去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毫无疑问,中国各级博物馆的同质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的发展。而同质化在我的这个博物馆群中完全没有一点影子,因为从建筑的改造,到展厅动线的安排;从展陈方式到展品的摆放,都去除了很多同质化的内容。我们有自己的独特的展厅的设计,独特的动线安排;我们有独特的护栏,我们甚至在大多数展品、展台前取消了护栏;我们有自己定制的展柜,我们甚至取消了大多数展品陈列用展柜的方式,所谓的裸展在这里从空中开始就延展了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形式。如此等等,我们正是通过独特的展陈方式,让公众看到了离自己最近的历史文物,看到了与自己最近距离的一些属于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在这里受到了尊重,感到了博物馆离自己很近;博物馆就在他们的身边。如此,可以说明博物馆要吸引公众,应该有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亲近公众,这一点是非常的重要。在很多博物馆,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而用一些手段隔离了公众的热情,也辜负了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

  第三,扬中过去是全国地域面积最小的县,也比较穷。这里历年走出去了许多苦读的寒门学子,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了高官,有的成了院士,他们都是家乡的骄傲和美谈。家乡对于成功人士的认同的追捧也成为一种地方文化。因此,当有一位离开扬中在艺术上而努力的扬中人在退休后,回到家乡创办博物馆并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学术成果,也吸引了他们想来看看究竟。从一方面说,这有点名人效应。

  第四,如果这里的三馆只有其中之一,也没有如今这样的效果。三人成群,群的效应在于一种集合的力量,三个一加在一起超过了三。这里有古有今,有历史有艺术,有文化有匠心,有记忆有乡情,有超于一般博物馆的多样性。

  第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馆为家,一专多能,有“私”的特点。在管理上有高标准,却没有公立博物馆那臃肿的团队。而培养志愿者与志愿者的加入,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是,事到如今,目前工作人员还没有置办工作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