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页 共591

陈履生:文化复工与文化脱贫



时间:2020-4-4 14:02:01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梵高 《春天花园》

  双日记  又是一天:阴历三月十一(4月3日)。3月30日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可是,它因为是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的生日而变得不普通。然而,席卷欧洲的新冠病毒灾难,让人们无暇顾及这一天的纪念。梵高正是命运多舛,看看那自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就能看到他内心的悲楚。这一天是梵高的167岁生日,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伦辛格博物馆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梵高作品盗窃案。这个“难以置信”是该馆馆长说的,确实是难以置信。本来因为疫情,这家博物馆于3月12日已经关闭。这个窃贼胆大妄为,直接打破大门的玻璃而长驱直入。论偷盗,这案子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显然,博物馆的防盗是防不胜防,印证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喜欢用玻璃门和玻璃墙,这是不利于安保的,不知这是否能够警醒那些建筑设计家。另一方面,应该从技术上提高玻璃的防砸的能力,或者一有重力就能自动报警。再就是,这家博物馆曾在2007年发生过艺术品被盗事件,离现在也不过13年的时间。在那场盗案中,博物馆雕塑花园内的7件雕塑被盗,其中包括罗丹的《思想者》。如此不长记性,说明博物馆的管理确实存在问题,而且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这下惨了,被盗的梵高的《春天花园》并不是该馆的藏品,是借来的。这下麻烦大了。论赔偿,博物馆大概要倾家荡产;如果买了保险,那保险公司就惨了。对于这家博物馆来说,以后谁还敢借作品给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盗窃案件。显然,因为疫情的闭馆而放松了警惕,而值班人们可能也没有在岗位上。这对于世界博物馆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教训,尤其是在当下的疫情期间,有不怕死的小偷。

  看来,不长记性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博物馆本来就是通过教育和审美来提醒人们长记性的地方,所以,这一事件真是“难以置信”。从另一方面来看,次生灾难不得不防。为了长记性,全国的很多博物馆都在开始收集新冠灾难中的见证物,这是比SARS时期的进步。但是,各馆的收藏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一个问题,还有待此后的验证。千万不可一哄而起。在如今的疫情中,有很多历史的记录,可以直接对应大数据的时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自疫情爆发之后,于正月初十(2月3日)就开始组织了400余人的团队,建立武汉战“疫”数字博物馆。其系统的资料收集与收藏从11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对、疫情防治、社会应急、民众生活、我在现场、科技研究、舆情传媒、互援互助、行业故事、网络征集,仅4月2日一天就收集到7045条。目前累计入库的链接数据有23.2万条,其中可获取正文并且在前端呈现的来源数据有2.6万条。他们每天都有工作记录,都在研究存在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这家数字博物馆未来能够全景展现战“疫”的各个方面。

  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这样的机构在疫情期间一直没有停止工作,因此,也就没有复工的问题。而有的机构与个人在疫情期间也一直在工作,比如说贫困地区的扶贫就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眼看着要脱贫,眼看着那些从城里来的驻村干部要打道回府,可是,疫情的实际影响可能会让他们滞留。脱贫主要是贫困地区在生活上的脱贫,而文化上需要脱贫的地方则更多,人群更广泛,那该如何脱文化之贫?远在贵州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王车书法第一村,虽然是贫困地区,可是,布衣族村民对于书法的热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布衣书法第一村”,驻村干部陈顺林因势利导而与陈履生美术馆合作创办的“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这几天在当地挂牌。而对于我来说,多了一个阵地,又多了一个平台,如何帮助他们,为他们助力,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最近各地的博物馆都在陆续开馆,可是,观众量大幅度减少,有的馆一天就是几个人。显然,人们还在心有余悸之中,况且各种媒体都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还有各种说法,这就决定了除生活日常之外,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停止的,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新开放,也只能是一种象征性。因为主流的声音中还在不断提醒人们少去公共场所,少去人多的地方。那么,博物馆、美术馆在目前开放的实际意义不大。然而,不开馆又不行,展览不办也不行,这就是矛盾。现实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在这新冠疫情期间尤其能看到很多无奈。

  现实中的复工既关系到无数企业的生存,又关系到无数人的养家糊口,不劳动吃什么?正如同花不等人一样。眼看着春天要从我们的身边溜过,迎春谢了,海棠谢了,江南只剩下星星点点的留念。花谢了还有明年的再开,而人没了就永远没了;企业关了可能就再也开不了了。明天就是清明节,一年一度的思念,看看那老坟上的新土,而再看看那些新坟,特别是那些因为新冠肺炎而故去的人,他们的不幸则成为这个世界上永久的祭奠。


4月2日的陈履生美术馆(常州)

在油灯博物馆(常州)门前看到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