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页 共41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碗类



时间:2016-12-15 9:33:08 文章来源:程彦林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碗类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诞生之时。那时的碗,其大致形状与当今应无太大区别,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有多种样式,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碗的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具有各历史时期特征的古碗,颇具收藏人士青睐。不过现代仿品海量。

  按器型分,有海棠式、斗笠式、墩子式、鸡心式、草帽式等,碗的器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口部、腹部和器足三个部位,并且每个部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碗的口部有花口、唇口、敞口、撇口、侈口,腹部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种,器足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又称圆饼足、假圈足)、卧足。按釉色分,有青、白、酱、黑、黄、绿、蓝、紫、红等各单色以及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彩绘装饰。

  碗底足的时代特征很强,汉代至隋代,以平底、假圈足为典型,唐代多为平底和壁形、环条形底足,五代后多为圈足。

  唐代早期为盅形,直口深腹,圆饼形足为典型。中晚期唐通行撇口碗,口腹向外斜出,壁形足。壁形足的变化很具有时代性:时代愈早,壁边愈宽,孔愈小;愈晚壁愈窄,孔愈大;到唐末、五代,变成宽矮圈足,即所谓环形底。碗的口部,在晚唐、五代时,多成荷叶形、海棠式、葵式,通称花口。荷叶形口多为五出、六出,海棠口四出,葵口多出。碗的腹部多压印几道凹线,使碗腹曲折起伏。

  元代碗以敞口、弧壁为常见,折腰碗独具时代特色。元中期,卵白釉瓷的创烧成功,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问世,碗底足改宋代小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为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因而出现部分碗底有釉,有的无釉,较少有垫烧的火石红痕迹。

新石器时代的陶碗(实物修复)

隋代 白釉钵

隋 洪州窑青瓷印花钵,江西丰城县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隋 洪州窑青瓷莲瓣纹碗,江西清江县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唐代 定窑白釉印花鱼鸟纹海棠碗

唐代越窑青釉海棠碗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晚唐,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唐 越窑鎏金银棱平脱秘色瓷碗,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越窑秘色瓷葵口碗,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越窑秘色瓷侈口碗,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邢窑白釉“盈”字款白釉海棠碗,河北内丘县唐墓出土 内丘县文保所藏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巩县窑白釉弦纹匜,唐,仿金银器,高8.5cm,口径19.3cm

  葵口碗

耀州窑青釉葵口碗(五代)

青花开光云龙纹葵瓣碗(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代 白釉葵花口碗

仿官窑釉葵瓣碗(清)

  花口碗

青瓷花口大碗(五代)

宋代青白釉、影青釉花口碗

  注碗: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注碗示意图


青白瓷莲瓣纹温碗 宋 蓟春县曹河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青白釉注碗(北宋)

  盖碗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碗盖碗

景德镇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清)


玲珑粉彩西厢故事盖碗 清乾隆 江西省博物馆

景德镇胭脂红釉盖碗(清)

景德镇粉彩莲花纹盖碗(清)

各式清代盖碗

  斗笠碗: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斗笠碗示意图

青白釉刻花海水纹斗笠碗(北宋)

影青刻花孩儿攀花纹斗笠碗(南宋)

景德镇仿哥窑斗笠碗(明代)

  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宋代创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高足碗示意图

宋代高足碗

景德镇青花云龙纹高足碗(元)

景德镇白釉暗花缠枝莲纹高足碗(清)

清代高足碗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宋 汝窑天青釉碗


上海市博物馆 南宋 吉州窑黑釉白彩碗


南宋 武夷山窑金彩文字“寿山福海”天目碗,日本藏

南宋 吉州窑剪纸佛像碗,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剪纸团花纹碗,日本藏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刻花碗,上海博物馆藏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加彩碗


元代景德镇卵白釉沥粉五彩碗(?)上海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 洪武 釉里红碗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海碗 明洪武 苏州市博物馆

  鸡心碗: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鸡心碗示意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 青白釉暗花缠枝莲纹碗


大英博物馆 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

  折腰碗: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折腰碗示意图

祭红釉折腰碗(明)

天蓝釉描金朵莲福寿纹折腰碗(清)

  卧足碗: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卧足碗示意图

黄地青花云龙纹卧足碗(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成化 青花海兽纹碗

大英博物馆 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宫碗(正德碗)示意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代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崇祯 青花山水人物纹净水碗

景德镇青花人物图净水碗(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康熙 霁蓝釉合碗


清康熙款珐琅彩花碟纹碗 清康熙 广东省博物馆


素三彩花蝶纹碗  清康熙 江西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 乌金釉碗一对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 黄地五彩云蝠纹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 永源茂记青花人物碗

  孔明碗: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孔明碗示意图


清式碗


广彩人物故事图大碗 清同治 广东省博物馆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16年12月14日于北京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