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页 共41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五)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的陶器——硬陶出现



时间:2016-12-8 9:57:12 文章来源:程彦林 

(五)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的陶器——硬陶出现

  世界各地陶器和青铜器都有发展,时间有早有晚,不甚一致。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所谓青铜时代,是指从夏王朝之初,青铜器已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时开始,到春秋时期为止这段时期,历时大约2500年左右。

  青铜器在夏王朝就已经广泛使用,在商周时期到达顶峰,后来由于从陨石中发现了铁物质,铁器诞生并发展很快,青铜的位置和重要性逐渐下降,到春秋时期,人类又开始步入铁器时代...

  夏王朝是人类历史上,从原始氏族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也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中华文明之始多以传说的形式被后人传颂,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字问题,极少见具体物证和当时的确切文字记载。包括:炎帝、黄帝之战,炎帝(神农氏)发明陶器、尝百草开启农耕文明,大禹治水等等,口口相传,再在被几千年之后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记载和戏说,已经云山雾罩,难见真相了。世人皆以三千年之后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为准,可那也经过三千年之后,估计当时司马老师也是用传说故事来写书的。

  关于夏王朝也一样,多以传说为据,鲜有确切证据。夏王朝为黄帝轩辕第六代孙子大禹所建,开始还是以氏族部落形式存在,之前的传统——帝位都是禅让制,谁贤德谁当。到了夏朝的大禹,改为世袭制,他将地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正式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显著标志是:金属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劳动剩余增多,一部分人可以不用劳动也可以收获——剥削与被剥削产生,社会分工与管理出现,通过战争和买卖的形式,把一部分劳动力变为奴隶,并视奴隶为私有工具...好了打住,本文不是来讲历史的。

  关于夏王朝的事件,多为传说,但那时的文化,却留下确凿证据。下面介绍与夏王朝同期、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龙山文化是一个体系,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王朝开启时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制陶技术也有了进步,同时,青铜器已经开始出现,石器也普通工具转为功能性工具或饰品,如玉器等。所以,龙山文化是陶、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

  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早期的的陶窑,以河南庙底沟陶窑保存较好,这时期已经淘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横穴窑,升级为竖穴窑了。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烧成温度约为840℃左右。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龙山陶器,示意图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左右。这时期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龙山陶器,示意图

  龙山文化的一个分支——山东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达到制陶技术的鼎峰时期


龙山黑陶,示意图

  “蛋壳”黑陶由于做工精巧,器型很快被迅速发展起来的青铜器所仿制并被取代,后来失传。历史就是这样,一个新生技术诞生之时,总是借模仿当前最为流行而普遍使用的技术来上位,一旦发展壮大就迅速取代这个模仿对象,几千年来,这样的故事重演的多少次?青铜器也不例外,发展之初,也是借仿制陶器上位的。

  龙山文化时期玉制工具、饰品也很多,由于主题不对,不展开说。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辖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1988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为代表,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首先发现于河南省郑州市洛达庙遗址,但尤其以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该类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图片来源于二叶舞鹤草的博客,在此鸣谢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


鸭型陶器


铜爵


铜斝


铜盉


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从夏王朝晚期开始,横跨夏商。此时已经是青铜时代,青铜器皿已经成为被权贵阶层和社会主流——奴隶主广泛用具,陶器已经从显赫地位慢慢变成普通的日用品,包括奴隶也可以使用。


玉戈

  陶器的发展——硬陶出现

  进入青铜时代,陶器逐渐从显赫的位置,退出历史舞台。但各阶层对陶器的使用却越来越普遍,用途也越来越广泛。除了日常生活的炊具、饮具、盛具、祭祀用具之外,还广泛用作建筑用具、工业生产用具等。其中,陶器作为祭祀用品主力军,越来越被权贵阶层广泛使用并发扬光大,从而被深埋并保存下来,这些已经成为当今古陶瓷的主要来源。千万年来,古人这一传统殡葬行为,既完好保存了古代的实物证据、传承了文明,也使得如今的人们,还能有幸目睹一些远古先民们的生活习性、工业技术和艺术创造。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制水管

  陶器不仅催生了青铜器的诞生,而且在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各个年代各个地区出土器物看,除小器皿外,绝大部分的青铜器都是用陶范来浇筑的。范——就是金属铸造中的围挡,陶范也用陶制的模子来做,模子就是模仿并作出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加工范而做。陶范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陶范的制作非常精细,分型面开设榫卯,用来定位。最初的铸型只有一个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铸7~9件的镞范。多数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马春秋铸铜作坊所出镢范,可以重复使用十余次。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工艺措施,铸件表面质量,特别是一些精品,纹饰清晰美观,铸缝极窄,铸造缺陷很少,达到了良好的技艺水平。


后母戊鼎,商周时期,国家博物馆

  陶范的制作和使用,在商周时期已经到达顶峰,这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和制作也达到顶峰。特别是西周中期以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出现许多新的器形、纹饰,有些青铜器内铸有专篇铭文。

  考古学家认为,青铜器的发展也取决于青铜的冶炼炉的不断发展,烧陶窑炉的发展为冶炼青铜炼炉的创制提供了启示,而能用火候较高的温度冶炼青铜,又为改进烧陶窑炉进一步提高火候、烧制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到了商代中期,制陶手工业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除继续烧制一般灰陶器和白陶器外,创制出了印纹硬陶和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随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由于硬度高、透水低、坚固耐用变成了陶器的主流,印纹硬陶占多数。如果细分,此时期应该叫印纹硬陶时期。

  此时的工业发达程度和技术条件,比如窑温的提高和原料的净化等,已经到了蜕变的边缘了,所以原始瓷的出现,也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为什么不把原始瓷的出现叫瓷器诞生呢?理由有三:

  一是和成熟瓷器相比,烧结温度还不够,胎体没有完全烧结,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脱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一句话,离瓷器还很远。

  二是可能由于偶然使用了高岭土,才变成了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的烧制并不是人为控制所为。一句话,当时还没有掌握瓷器的烧制关键和技术,烧出原始瓷有些偶然。

  三是把它们叫做原始瓷,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使用了高岭土,原始瓷只是现代人的一个叫法而已,实际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

  所以,原始瓷的出现,还不能叫瓷器的诞生。

  好了,本集就谈到这里。后续请看(六)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瓷器诞生于东汉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

程彦林2016年11月29日于北京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