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瓶泻油浮蚁酒 紫碗铺粟盘龙茶



时间:2015-8-28 16:39:24 文章来源:曹以明 程彦林 

——完整北宋紫定梅瓶(私人藏品)证明北宋紫定的存在

  北宋定窑以白瓷为大宗产品,兼烧紫定、黑定、绿定及红定。长期以来,业界关于紫定的存在,存在两种错误认知,一种是认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紫定,认为紫定其实就是酱定,即紫定虚无论;另一种虽然认为紫定与酱定是不同的,也谈出了紫定与酱定的不同之处、如何鉴别等等,但其观点完全套用古人词句,所用器物例子要么是一些残瓷片,要么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紫定,属于物证不足。

  笔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收藏,终寻得完整的紫定重器一件——北宋紫定梅瓶,见左图。对比之下,特征明显,与古人关于紫定的描述完全吻合。这只北宋紫定梅瓶的存在,完全可以终结几代人关于北宋紫定是否存在的争议了。

  首先,谈谈紫定虚无论。

  这一论断的代表人物有汪庆正、冯先铭、叶喆民、马未都等等。汪庆正先生认为:“紫金釉,一种柿黄色的高温釉……即紫定,‘酱色釉’‘柿色釉’为紫定之别称。”冯先铭先生认为:“定窑大量烧白瓷,少量烧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黑定’。酱釉和黑釉有精粗之分,精者胎体洁白,粗者胎体呈灰色。”叶喆民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一般习惯使然而将赭(酱或绛)色定窑瓷器通称作红定或紫定,并视为珍品。”叶先生还说:“关于紫定与红定的概念在中国文物界长期以来混淆不清,多是指赭色(亦称绛色或酱色)釉瓷器而言。”当今收藏界红人马未都先生以“紫色是锰的发色,锰离子的发色在明末才被认识利用,而且目前没有发现实物”为由,断定曹昭《格古要论》中的关于紫定的描述是错误的。

  这么多业界前辈、大佬为什么要这么肯定地否定紫定的存在呢?《格古要论》明明记载:“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真。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对者。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难道曹昭真的连紫色和酱色也分不清吗?

  咱们先来看看目前各大著名博物馆里所谓的紫定藏品吧。

  1. 台北故宫紫定盖罐



  2.明斯顿博物馆紫定盖罐





  3.上海博物馆紫定盏托

  4.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紫定梅瓶



  以上器物,对比《格古要论》和我的藏品,我可以十分明确地得出结论,这些藏品确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定。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紫定实物出现,那些前辈、大佬提出紫定虚无论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紫定真的只是酱定吗?古人真的不能区分紫色和酱色吗?

  早在《论语•阳货》中就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恶利口之覆邦也”的说法,说明那时就有“紫”的存在了。《汉书•王莽传赞》也提到“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另外,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提到:“会昌元年,渤海贡紫瓷盆,容半斛。內外通莹,色纯紫。厚半寸许,举之若鸿毛。”说明唐代贡瓷已经有紫色瓷器!苏东坡有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而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大收藏家、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人项子京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提到“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熟葡萄?这不是紫色难道是酱色?

  叶喆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中也提到:“20年前在黑龙江奈曼旗地方的辽大康元年(1075年)萧德温墓内曾发现一件紫定碗,釉色近似紫葡萄,莹澈夺目非凡,与普通人所谓的紫定或红定迥然不同,因而轰动一时。正如明人项子京所形容。”这明明说的就是紫色而非酱色!

  近来我们从定窑和当阳峪窑也发现了很多紫色的瓷片。由以上记载和描述足可推测紫定的存在是无疑的。但为什么各位前辈和大佬还有紫定虚无论?世界各大名博物馆的紫定藏品为什么不是真正地紫色确实有些酱色之嫌呢?

  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紫定的烧制工艺相当复杂,紫色的成器非常困难,且无法人为控制,各大博物馆所陈列的紫定,其实是烧制不成功的紫定!换句话讲,那些藏品是紫定烧制过程中的“次品”,从而误导了世人和那些业界前辈、大佬。

  其次,谈谈第二种,就是认为紫定是确实存在的,但论点、论据却存在诸多欠缺。

  这类观点多出于网上关于紫定如何鉴定的文章。有的用现代颜色叠加形成色彩理论,来推断紫定中紫色的形成;有的参照一些收藏人士手中所谓的“紫定瓷片”,来描述紫定如何如何。纵观这些分析和推断,一是对紫定的形成和观感描述不准确;二是仅凭一些碎瓷片,也难以对紫定有整体的认知,即使有,也不乏主观臆断。

  那么,真正的紫定是什么样的呢?

  器物名称:北宋梅瓶(紫定)

  尺寸:高33厘米,直径13.9厘米

  欣赏完精美绝伦的紫定瓶,该谈谈紫色的形成了。

  关于紫色的呈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仔细看放大镜下的紫定表面,存在均匀的酱色和黑色两相,且相当密集。

  釉面酱色多于黑色,酱色中心含有紫色晶体,应该是铁的斑花石。同时,清洗土沁后的釉面上布满了金色和银色的闪亮晶体,如星光一样。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描述到:“紫黑之釉,满现星点。”紫定表面均匀丰富的物相组成通过光的反射、干涉、衍射和散射等造成了呈色机理的复杂性,因此所谓的紫色并不是来源于釉面物相的单一发色,而是一个多颜色融合的光学视觉现象,并且这种呈色跟光线的强弱、光线的种类、观察的角度以及陶瓷表面的曲率有关。紫定表面平整致密,触摸起来像丝绸一样滑润,远远看去,发出柔和的金属光泽。这种柔和的紫色釉面烧造难度大,人为控制的可能性也较小,这一点可能和宋代建窑的䂂变、龙泉窑的梅子青一样,难以批量生产,需要众多因素的巧合,因此目前存量也少。 紫定的具体呈色还跟光强、光的成份、空气湿度和表面曲率等有关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存世量比较多的所谓“酱釉”瓷器。所有定窑酱色釉都含有酱黑两相,且两相极不均匀,有的黑色完全被酱色覆盖,细小的闪亮晶体零星分布在表面,无法构成均匀多颜色融合的紫色视觉现象,只是看到一块块酱色或黑色。相比之下,紫定就显得弥足珍贵。紫色为历代皇室所推崇,但烧造难度极大。叶喆民先生对一件紫定碗的出现用“轰动一时”来形容。



紫定的前身——唐代双系罐

  任何伟大的陶瓷艺术品,都是先民无数次实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紫定的传承问题我们在唐代邢窑中也发现了物证,只是不太完美。唐代邢窑烧造的紫釉(邢窑博物馆)基本已具备了紫色的呈色条件,只是黑、酱两相间隔较大,分布不均,主要以斑花石中心的紫色晶体发色,完全按照紫釉形成条件烧制而成,烧造温度相当高,然而没有形成如紫定一般的均匀发色效果,但这些却为宋代紫定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本人收藏的北宋小口短颈丰肩紫色梅瓶,为北宋紫定的存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物证。

2015.8.28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