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



时间:2013-7-1 18:38:02 文章来源:仲敬干 

  月初时一位朋友,拿了好几幅没有落款的中国画,让我看一下是否有收藏的价值?都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画的?事实上,一打开画面,我就知道全是“文革”时“老”东西,隶属于“集体创作”的范畴。朋友问“集体创作”是什么意思?我笼统的“指导”说:

    “‘集体创作’可分二块讲,一块是:‘集体创作’这个名词一般出现在笔会和庆典等场合,有诸位画家合作一幅相赠主办方,是略表谢意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集体创作”在落款时,还会落上某某画牡丹,某某画松枝,某某补湖石等这样子款式的。另一块是:‘文革’时的‘集体创作’,如果不是参加美展多数是不落个人名字的。那时落的款,往往是某某创作组。比如:北京画院花鸟组,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组,广州画院人物组等。是比较名副其实的。‘文革’是个特殊的年代,大凡不以个人‘抛头露面’,诸事以组织、集体为宜的,啊!。”

  “像‘集体创作’这样的作品怎么鉴定呢”?

  “也分二块,一块是首先要确定作品的出处?即是哪里来的?是北京的?上海的?还是广州的?然后再确定这个创作组都是哪些人组成的。这样子梳理,脉络就清楚了;在这基础上以画找人,定时期、定年代、定阶级,哪些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时候创作的?哪些人被右派了?哪些人被流放了?。大概就这么个范围,但是要一点一点去剥开它,也是不容易的。”

  事实上,“文革”作为人为的一场运动,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伤害难以想象,但是善良的美术工作者,还是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美术作品,虽然单一,但艺术无罪。当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指导下,以积极反映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社会主义新国画不断涌现。闻梅在《中国画要有时代感》中说:“作品新不新,取决于作者的世界观,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时代合拍、和工农兵合拍。从这样的立论出发,他要求作者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和艺术观,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同时要深入工农兵火热斗争生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这大致上就是“文革”时期,文艺方面的基本要素了。“集体创作”比较集中的也是那个时期,比如《红宝书到农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人民公社向阳花》《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沿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引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等。
 
  当然也有“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的混合落款也不少。比如:钱松岩的《锦绣江南渔米乡》、王庆淮的《林海朝晖》、冀奎文等的《离天三尺三》、宋文治的《太湖之景》、林曦明的《太湖新歌》、关山月的《南方油城》、张桂铭等的《火树银花不夜城》、谢之光等的《十大喜讯传四海,浦江两岸尽朝晖》、卢坤锋等的《茅竹丰收》等。

  “文革”时的“个人创作”,不仅仅是创作而已,也是有风险的,搞不好要被打成右、要批判、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有现在这么自由,想画啥画啥,啊!


                           2013年7月1日晨仲敬干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