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内之学与画外之学



时间:2012-12-21 22:40:37 文章来源:仲敬干 

  我经常看到、听到有些画家在介绍自己时说:他是谁的学生,又跟谁学过画等些潜台词。其实,他的意思无非是想告诉人家,他是名师之徒,所以的画也一定是不凡之品,你们不能批评,因得真传了嘛!实际上,他不用介绍我也知道他跟谁学过画,为什么呢?因他的作品与他的师傅是一模一样,充其量乃是奶瓶期的水平。还没完全断奶呢,满是“尿布味”的是谁都看出来了!而绘事者,人在初学,是必临帖,亦步亦趋也在规范。一步到位,独立门户,那非得画外之精进、钻研、实践了。跟谁学过、临过没关系,问题是你能推陈出新,推翻你师傅所构造的框架,建立自己的宽松图景么?如是,那才是你自己的家园。

  能建立自己家园的画家,起初都临过古人,后来他们都超过了古人,也就是画内之学与画外之学的两重结果。事实上,自李渔担任策划编印《芥子园》以来,恐怕在中国大多数画家都知悉和临习过的一本画谱。但是,大画家早早就扔下“奶瓶”独立步履了,只有小画家才死抱“奶瓶”不放的。

  比如:齐白石在20岁时,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他把书借回家,点着松油灯,用薄竹纸一幅幅地勾影。用了半年时间,把一部《芥子园》勾影完成,钉了16大本。可以说,《芥子园》为齐白石后来的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大家所见,后来齐白石的作品少有“芥子园”的影子。

  比如:大画家潘天寿,14岁在县城读书,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此后“芥了园”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成就了后来的大画家,他仍然没有“芥了园”的一点痕迹。

  比如:大画家陆俨少,从小就喜画画,苦于无师,12岁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从此迈出了大画家生涯的第一步。后来的他,有“芥子园”的风格么?

  比如:大画家林风眠也有《芥子园》起步。后来他的作品,有“芥子园”的味道么?等等,《芥子园》培育出了代代名师大家,然而鲜有雷同“芥子园”的,这就是说,大画家们都非常注重画外之学了。白石先生曾说:“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陆俨少先生也说过:“我读书的时间,比画画的时间长”。

  画内之学,学的是技术;画外之学,学的是技法。

  只到今天,掌握了这门技术的书画家们,仍然没有任何进步,甚至是倒退。

  比如:一书法家说:“我临了‘二王’二十几年,遍访古人,增进我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临了“二王”二十几年,就是写得一模一样,也只能是晋朝的水平。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一味的“像”有啥用?

  比如:一画家,据说宋朝的名画都被他临遍了,一出手便是宋画的风格;但是,我们不需要画工啊!

  我们没法和古人比的,艺术也没有可比性。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我们能和古人比么?就连一座桥都造不过古人。这么说来,难道现代人就没有强过古人的?有,在文的方面估计就是电影艺术了。其它如雕塑、绘画、书法、文学、戏曲、相声等等都没有超过古人的!“二王”临得像,那是倒退到晋朝了!书法中,今人中变得最好的当然是毛泽东、于佑任、林散之了。临,是画内之学,这是浅层次的;真正能单飞的,那是画外之学,这也是比较深层次的一种学习。诗曰:

  师傅领进门,

  学艺靠个人。

  出人头地时,

  精进降大任。

                     2012年12月21日仲敬干草就于“末日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