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的上海美专



时间:2012-11-25 14:11:29 文章来源:王欣 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 
  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底,一所短期教授西洋绘画技法的美术学校在上海悄然成立,它由几个年轻人创办,其中最小的年仅十六岁,这便是日后在中国画坛大放异彩的刘海粟。学校于第二年的二、三月间开始授课,校名为图画美术院。这所美术学校在建校四十年的历史中,几经更名。1914年由“美术院”改为“美术学院”,1918年改为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0年改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再度改制称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现在学界所称的上海美专即以其最后一次更名指代这所具有40年历史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从1912年创立到1952年高校合并,一共经历40年,它的开创、发展与高潮等重要时期处在民国的时代。解放后的四年这所私立学校努力地调整姿势,极力地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姿态融入新社会。在自我修正的同时,它也与其他的许多学校一样被纳入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调配与整合的计划内,于1952年和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民国、上海,是近20年学界关注与热议的两个话题。一种新的国体政治,颠覆了古老的皇权宗族社会,一开新时代之风气。民间社会被渐渐打开,各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新观念与本土的觉醒与自新意识相融合,通过微微张开的通道,进入广泛的基层社会,使从上而下的现代意识的确立,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成为可能。社会的萌动、初长,伴随着不安与兴奋,使得民国社会充满了动荡、碰撞与活力。上海,曾经的远东第一都会,租界并立,华洋杂处,摩登与魔幻是它的两副面孔。在这样看似光怪陆离的土壤里却也开出了理性的花朵。这里是孕育新文化新艺术的温床,多元甚而杂乱的文化源流、权力的真空造成的包容,投资热钱的注入,培养出了复杂而具有吸引力的现代都市文化。民国+上海,无疑是一道具有诱惑力的加法题,它会使原本属于各自的特点与魅惑力发酵膨胀,引动无限想象。民国时代的上海风情万种,上海的民国时代气象万千。上海美专身处于民国、上海的时空纵横的交会点,得风气之先、地理之便、人才之荟萃,凭着执掌者对于现代艺术教育的认识和市场的谙熟,苦心经营,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学校,也是依靠私力生存时间最久的一所私立学校。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早期现代美术运动的推动,对中国现代学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摸索,以及对构建民国艺术视觉的贡献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上海美专在不长的历史中也有着几段为世人、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公案:野鸡学校之称、人体模特儿事件等,都为这所学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民国二年(1913年)1月28日,上海图画美术院在《申报》上刊登了第一则招生广告,学校地址为美租界的乍浦路8号。接着,学校又陆续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和搬迁告示。从此时创立开始,申报一直是上海美专首选的宣传与发布重要信息的纸媒。从这些广告中可以看出,学校最初主要教授西法图画、摄影照相、铜版以及炭像和水像等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以短期、速成居多,如函授、夜校、假期班等。此时学校的教授模式还是脱胎于另一所美术培训学校,周湘创办的布景画传习所。上海图画美术院的主要负责人和教师刘海粟、丁悚、陈抱一、王师子等几乎都出自周湘门下,学习的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实用型“西法图画”技法,以便更好地就业。鸦片战争之后的上海作为开埠城市迅速扩张,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市场促成了现代商业美术的兴起,产品的包装、报纸杂志的插图、戏曲戏剧的布景等都需要大量的受过训练的专业美术人才。因此作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回应,以培养商业美术人才为目的的美术学校在1910年代纷纷创办。刘海粟等也只是在一两年前刚刚从周湘那里短期学习了一些商业美术的实用技法,如炭笔画、水彩画布景等,就敢于另立门户与老师平起平坐,分夺商业美术培训的一杯羹,怎能不让周湘气恼?周湘的回击也赫然登在了申报头版上:“图画美术院诸君鉴”。文中点明了两校的师承关系,称美术院的教师都师出周门,且只有两三个月至半年的学习经历,作为学生都不合格,遑论教师,实为误人子弟。措辞中可见,周湘以宗师自居,俯瞰批评美术院的教师并稍有诋毁。此告示无非是周湘已经预见美术培训市场竞争的硝烟渐起,自己地位已被撼动,先发制人打压对手的一种方式。图画美术院亦在申报上反驳,称周湘是因生源被争夺而恼羞成怒,周湘办学是经营赚钱之举。潜台词是图画美术院的建校根本意不在此,是有更深远的抱负。舌战是打不出结果的。图画美术院从教习商业美术的行帮技法起步,以年轻人的新思想和对新的国家社会环境的观察与新潮流的把握,为学校的真正发展和腾飞找到了方向。

  尽管漫画、插图、月份牌等商业美术在整个民国时代都很有市场,但图画美术院并不满足于对这种商业美术技法的教授,学校的决策层已经注意到社会上正在形成一个潜在的、更强大的需求——美术师资。这种需求的改变主要是来自于国家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希望以新式学堂教育来改造国民,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培育民众基础。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微博)校长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以美育代宗教》,主张“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这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艺术推进的主干精神。一言既出,引起强烈反响。刘海粟旋即于演讲发表后三个月在学校里开设了师范科,专教高小学应用手工等术科,以造就高小学校之师资,并在正科课程内添设了博物学、体功学,注重写生。学校的课程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短期实用的绘画手艺的传授转向了西方学院体系,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刘海粟对蔡元培十分敬仰,两人从这时起结成了忘年之交。蔡元培对刘海粟的魄力和才气十分欣赏,一直提携和帮衬着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但他们的结识也并非隔空欣赏而至知己这么理想化。刘海粟的姑父屠寄与蔡元培有同事之谊。刘结识蔡是否有其姑父为其引荐,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191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校长郑锦从日本京都美术学校留学归来,带来了日本的经验与模式。此时,上海图画美术院已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为了它参考的现代美术学校的范本,直至1919年刘海粟有机会亲往日本考察学习。他在日本参观了许多展览会和美术学校,并拜访了当时日本的重要艺术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松本亦太郎等,回国后撰写了《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微博)1925年出版。书中主要对日本的美术展览会和美术教育作了详细的介绍。刘海粟亦将日本的学校、社团和展览会模式引入了上海美专,使学校在正常的教学之外以活跃的社团活动和展览会及出版全面推动新美术运动。由于办学理念的分歧,张聿光离开学校,刘海粟成为校长,开始在校长任上施展他对学校的决策力。

  刘海粟的这次访日和日后的两次欧游都是因为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蔡元培对于他和学校的支持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1919年蔡元培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资源为上海美专组建了校董会,并一直出任校董会主席。蔡元培公务繁忙,但 这个上海美专校董会主席却未敢懈怠,在学校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事必躬亲,一尽其责。小到为学校题写校训、出席毕业典礼等活动,大到为学校申请立案与筹款。上海美专自建校起,就积极与官方打交道,努力申请立案,寻求与政府的合作。1922年,为了学校立案之事,蔡元培与刘海粟频繁通信,并为刘海粟引见教育次长陈垣,邀请陈垣出席刘海粟在京的展览会。在教育部派员考察,觉得学校情况不合格不予立案后,蔡元培又多次致信陈垣,请他在学校整改后再派员考察。蔡如此尽心,上海美专终于几经波折于当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形成了民办官助的模式,这使上海美专大受裨益,逃脱了许多私立学校因资金不稳、竞争激烈而早夭的命运。同时,蔡元培将自己的门生和好友都拉入了校董会,如黄炎培、钱新之、王一亭、叶恭卓等,组成了一个社会文化名流、政府要员和金融企业家构成的充满活动能力和能量的校董会,为上海美专张开了一张有效的人际关系网络。与政府机构打交道主要以校董会主席蔡元培的名义进行,与经济有关的美专资产与债务处理主要由担任上海银行公会会长的钱新之校董负责,每位校董利用自己的社会职务和业界威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上海美专在徐家汇漕河泾购得一块地以备建造更大的校舍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校董会担当了募集资金的重任。1933年三月的校董会上,钱新之校董提案于当年五月,乘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之际,由学校先期筹备现代名家画展,携往彼邦展览,出售作品,为建新校舍募集资金。校董会还曾经提请王一亭校董为筹建新校舍和美术馆捐画二十件,以资提倡。校董会的建立的确减轻了刘海粟肩上的重担,尤其是经济上的压力。在校董会成立的上一年在呈交给江苏省教育厅的一份报告中还写明,学校的开办费和经常费需要由刘海粟和其父亲负责。校董会的强大职能使学校规避了许多风险,并将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的重要权力关系网络中,为学校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和外部交往提供了便利。

  而刘海粟在教学上也积极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进行教学改革,开设了专业的艺术学科课程,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1922年呈交江苏省教育厅的文件所附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各科学科时间表上可以看出,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初具现代艺术学科的规范。在开设技法课程的同时,也加开了许多文史哲的课程和艺术科学学科,综合塑造学生的艺术基础。国画科开有国画实习、图案、国文、数学、金石学、美术史、美学、哲学、艺用解剖。西洋画科开有近代艺术发展之现象及其趋势、泰西名家评传、色彩学、美术史、外国文、哲学史等。高等师范学科开有人生哲学、教育学、教育史、伦理、艺术教育论、国画、西洋画、图案、手工等。这种学科构架与今天的艺术院校十分接近了。当然,这种学科构架还是参考了日本。在1918年学校专呈江苏省教育厅的一份文件中,在学则一栏明确写着,“本校暂设西洋画一科附设技术师范一科,其科目参照日本东京美术专门学校规定,如左:西洋画科预科之科目:一修身、二国文、三英文、四历史、五地理、六数学、七几何画法、八理科、九摹写、十写生。”如前文所述,从1918年起学校的主要教员名单里出现了两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人物,汪亚尘、江新。他们都毕业于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明治、大正时期重要的洋画画家黑田青辉和藤岛武二任教于此。汪、江两位在东京美术学校里受到了系统、完整的训练,并把这种收益带回上海美专。而在汪亚尘陪同下的日本之行,更使刘海粟对这种新兴的艺术教育生态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会。他回来之后即进行学制改革。无论在课程教学还是艺术活动中都对日本有仿效。就在刘海粟访日之前,他与江新等发起成立天马会,以研究西洋画为目的。这个名称与黑田清晖和藤岛武二成立的白马会很相似。天马会的信条是“发挥人类之特性,涵养人类之美感。随着时代的进化研究艺术”。天马会先后举办过9次展览,在成立的十年间会员达到200余人,对上海的洋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马会之后,摩社、决澜社等重要艺术社团都与上海美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海粟还积极推进展览会在中国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数次成绩展览会,还是上海美专艺术团体的作品展包括他个人的展览,都以多种形式开创了一个以上海美专为中心的展览会时代。他在1923年的《为什么要开美术展览会》一文中写道:“为什么要举行美术展览会?现在的社会可说浑浊极了!黑暗极了!一般人的思想、趣味,也觉得很卑下。金钱的压迫,权势的压制,是人们的悲哀!虚荣的引诱,物质的役使,尤其使青年们堕落!美术可以安慰人们的绝望和悲哀,可以挽救人们的堕落。要使群众享受美术,只有到处去举行美术展览会。”通过此文可以看出,刘海粟已经确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信条。整个上世纪20年代,因为校长刘海粟的东渡和一些留学生的回归使得上海美专的教学和艺术活动十分活跃,进入了黄金期。1929年与1933年,刘海粟得到蔡元培的支持两次欧游,这不仅对他个人的艺术事业影响致远,同时他也以个人的活动能力与魅力在东西方之间播扬异质文化,对上海美专的发展很有推动。欧游使他结识了一位好友,并为美专引进了一位优秀的史论教师——傅雷。傅雷不仅在欧洲帮助刘海粟翻译与沟通,回来后还入美专教授史论,并与刘海粟创立摩社,出版重要的期刊《艺术旬刊》。而与刘海粟在欧洲相遇的张弦、刘抗、陈人浩都曾是上海美专的学生,回国后受到校长的召唤返校执教。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批从上海美专出国留学的学生学成归来陆续回到母校工作,回来的还有潘玉良、陈盛铎等。三十年代的上半期,上海美专的教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因为大量留学人员的归来而充满了新的生机。重要的艺术团体——决澜社也于此时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上海美专已经成为民国时代上海艺术活动的一个中心,它吸引了各种人才的加入。之前被视为学习范本的北京美术学校,此时的声名与影响已不及上海美专,有数位教师转而加盟上海美专,最为著名的就是留法画家吴法鼎,还有郑岳、李祖鸿等。上海美专吸引着许多艺术家的注意,可以这样说,民国时期大部分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几乎都在上海美专执教过,当时艺术界的风流人物几乎都在上海美专的舞台上亮过相。如黄宾虹、潘天寿、李毅士、庞薰琹、傅雷、姜丹书、吕凤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程抱一、汪亚尘、张光宇等等,鉴于文章篇幅无法尽数。这些都是当时活跃在一线的艺术家,从中西绘画到艺术理论,从商业设计到卡通漫画,跨越了当时最前沿的艺术领域,这样具有综合素养、引领时代艺术的教师群体,自然会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积累培养出许多多元的人才,他们跨越的领域之广、对于新兴艺术媒体反应之快、取得成就之大,毫不夸言,是民国时代任何一所美术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上海美专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学校宽松、良好、流动的学术氛围以及当时上海的摩登与潮流都促成了美专的人才辈出。信口说出几个名字便可知人才之多、范围之广,潘玉良、张弦、倪贻德,油画家;李可染、程十发,国画家;徐维邦(后来改名为马徐维邦),《夜半歌声》、《秋海棠》等影片的导演;叶灵风、赵清阁,作家;赵丹,演员;鲁少飞、万古蟾,漫画家;王琦、赵延年,版画家;沙飞,摄影记者;许幸之,《风云儿女》导演;吴印咸,《风云儿女》摄影;谭抒真,音乐家。上海美专就是当时新艺术运动开展的火热现场。上海美专与民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到1937年为止,尽管上海美专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艺专的影响,面对激烈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上海美专依靠着“不息的变动”的办学精神,应时而改革,顺应潮流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所有学校的灾难。上海美专在这八年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师离去,学生弃学,校舍被侵占,学校苦苦支撑直到日本投降。转眼几年又是内战,直到建国后的1952年被中央的高校合并和调整政策纳入,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年余,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上海美专经历了民国上海最好的时代,都会的信息、文化和人才的汇聚为美专提供了许多的可用资源。由晚清赓续下来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重文、重道的传统精神体现在刘海粟与蔡元培、康有为等人的交往上。同时新一代的带有知识分子意识的新艺术人才因流连上海而在美专的空间中形成公共交往的场域。上海美专的魅力在于吸引风流人物的登场,在于传奇公案的流拨,在于对新艺术运动的参与,在于校长长袖善舞的运作。上海美专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相关的领域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民国上海的一个侧面。不管有多少历史的误读或演绎的迷雾,拭去浮尘,它始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是中国早期现代美术教育与美术运动的一次认真有效的实践。

                王欣 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 国家二级美术师 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