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版画源流述要



时间:2012-10-26 13:28:10 文章来源:齐凤阁 凌君武 

  中国是版画的发明国.追溯起来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传统版画之初源于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中国贡献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项重要发明,这项发明大大加快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蓬勃发展。

  其实,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版画技术已在刻印及织物印刷中广泛使用。如汉代的肖形印和汉画像石砖,其镂刻与印制效果同版画有相似之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泥金银印花”和“印花敷彩”的织物印刷品也是一种早期的工艺版画。1959年10新疆民丰县沙漠古墓中发现的汉代印有图案和人物半身像的蓝色印花布残片(图1)且是用版画技法印制而成的。这些图样都说明:中国在雕版印刷术与造纸术尚未发明或普及之前,传统版画技术与纺织工艺版画已经出现。之后,随着雕版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发明,在传统版画的领域中不断扩大和发展。

  至唐代,传统版画已经开始完善和普及。唐咸通九年(868年)4月15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及其扉画(图2)被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版画作品。同时期还有《陀罗尼经咒》、《菩萨像》等版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宗教题材的版画已大量产生,其线条工细,,印刷讲究,造型完善,无疑当时已有了专门刻印版画的艺人和作坊。唐代佛教的盛行也推动了雕版印刷术及传统版画的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又促进了佛教的广泛传播。
两宋、金、元,是传统版画全面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带来了科技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传统版画的应用范围扩大,不仅表现宗教内容,还包括历史、地理、哲学、诗文、小说、戏剧、医学、饮食、占卜谶纬以及科学与技术之中。其中用来刻印各种书籍的附加版画插图,如南宋刊本《烈女传》及元至治年间的《全相生活五种》等通俗文艺文艺性书籍中,都有优美的版画插图。一些实用性的书籍如《营造法式》、《重修本草》、《饮膳正要》等,也都附有大量的版画插图。这说明传统版画已逐渐从宗教题材中拓展开来,具有世俗性和普及性,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求。从《梅花喜神谱》(图3)这样的画谱专集和一些文学性书籍版画插图来看,两宋时期的传统版画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特别最能体现当时版画艺术水平的是北宋雍熙元年(984年)著名画家高文进与雕工知礼合作的《弥勒菩萨坐像》(图4)。到了金、元时期,也有经典版画出现,如在甘肃黑城出土的文物中,单帧的两幅金代版画,题为《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俗称《四美图》(图5),署平阳府雕刻印刷,《义勇武安王位》俗称《关羽像》的作品,署平阳府徐家雕刻印刷。其雕刻精细,线条隽秀,场面壮阔,可谓传统版画具有观赏性之代表作品。

  如果说,两宋、金、元是传统版画的普及与发展期,那么,明代则是传统版画的鼎盛阶段。从经济方面看,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雕版手工业的发展,从文化方面看,市民文学愈益繁荣,书商为吸引读者,推销刊本,便大量附加版画插图。当时流行的《西厢记》版画插图多至数十种,而《三国演义》中的版画插图有240页之多。可见,文学为版画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书籍插图的商业化,有力地刺激了版画印刷手工业的全面发展。明代三百年间,涌现出一批从事雕刻版画的专门人才,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为:福建的建安派、江苏的金陵派、安徽的新安派和杭州的武林派。此外,北京、苏州等地也有众多的刻工终生从事雕刻版画事业,钻研雕刻印刷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使这门技艺达到纯熟的境地。尤其是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陈老莲、刘素明、丁云鹏、唐寅、仇英等也参与了雕版绘画的创作过程。这便大大提高了传统版画的艺术质量。如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和《张深之正兆西厢记秘本》版画插图(图6),还有明万历汪氏环翠堂刻本,《环翠堂园景图》长卷等,其刻法细密,风格工丽,更臻于成熟。明代传统版画的繁荣发达,不仅表现在数量之多,绘刻之精,而且表现在彩色套印的技术上。分版套印的方法在民间木板年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明末发明了短板拱花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在此图成功出版19年后,明代十竹斋主人胡正言使用饾版彩色套印和拱花的版画典范之作《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图7)也诞生了。应该说:胡正言用饾版拱花印刷版画作品的创新技术,促使我国套色版画飞跃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版画黄金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后来这门技艺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浮世绘版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中国传统版画进入全盛时期,约公元14世纪末,雕版印刷术随着造纸术的从中国传到西方。以现存最早到欧洲木刻画《圣克利斯朵夫》为例,要比中国唐朝的《金刚经》晚四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版画经历了明代的鼎盛之后,至清代出现了一度衰落的现象。当时统治者的禁书运动,影响了文学、戏曲等的发展。但是,那时期还产生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版画作品,如清代殿刻版画作品《耕织图》、《万寿圣殿图》、《南巡盛典图》等,其中有名画家萧云从的《离骚图》和《太平山水图》、任渭长的“三传”和《列仙酒牌》等,其人物的生动与风格鲜明,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沈心友主持刊印的《芥子园画传》(图8)亦影响极大,均为当时的典范之作。

  清代更具鲜明特色的是民间木板版画,在当时逆境中出乎意料地得到普遍的发展。此时的木板年画作坊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有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县和四川的绵竹等重要产地。木板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故事、戏剧、美人、典故、神像、动物、花鸟、风景及时事新闻等,并注重与百姓生活和实用装饰相结合,画面单纯明快,色彩艳丽,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苏州桃花坞的《丽人贵公子欢盃图》、《一团和气》(图9)、天津杨柳青的《文明娶亲》(图10)和《女学堂演对图》、河北武强的《大战天津》(图11)等各具特色。清末鸦片战争之后,欧洲石板印刷术开始传入中国,后铅印、铜板等铸版技术亦被引进。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点石斋”石印画报的出现,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雕版印刷及传统版画受到了沉痛的打击,并开始逐渐萧条下来,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传统版画的地位由新兴木刻版画所替代。

  任何画种都要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中国传统版画虽然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形态,这种传统的特质,来自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它在艺术上的穷工极变,更来自这个民族的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中国的传统版画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和自成体系的文化资源,它为后来艺术家酿造了取之不竭的养分和源泉,并为中国创作版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