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9页 共242条
|
|
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 时间:2011-11-15 21:31:10 文章来源:仲敬干
- 实际上“艺术人生”这个话题,对一些刚入艺术门槛的人来说,我认为是大了点。具体表现在影视艺术界,有一部份的所谓“明星”,也不过刚刚拍几部无人喝彩的电视剧;在绘画艺术界,不就是才学会拿笔么!忽许是刚巧被朋友收藏了一幅画吧。顶多这么点艺术经历了,所以当看到一些乳臭未干的名不副实之辈,在媒体大包大揽的大谈自己的“艺术人生”时,觉得十分的滑稽。
事实上,单就“艺术人生”这个话题来说,我认为是“艺人”一辈子用心去投入的事,而不是嘻嘻哈哈一阵子就结束了。
记得我曾在一档节目中,看到一位“明星画家”在接受采访时,大概在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吧,大谈特谈自己所用口红的牌子以及第一次恋爱、第一个孩子、第一个男友,和爱吃鸡翅啦、爱听刘德华的歌啦等等。直到采访结束了,也未见有与艺术实质性的问题。本来我还准备以她的不凡的艺术人生来鼓舞一下自己的,结果表明是越整越没有边了。这样的节目是无聊的,这样的采访也是有意安排和炒作的。好好的一档“艺术”与“人生”类的节目,竟然演变成为个人自怨自艾的一场闹剧,不知作为主办方,有何感想的!。
所谓“艺术人生”,照我个人(或者说我们思想保守)的理解,是不是自己应当在某个领域里具有过人的专长和独立的创见;以及不凡的人生历练、人格魅力、精神状态等方面均有“高人一等”的亮点。这样子让事实来说话,那么你的“艺术人生”才有内容可以批发啊!而当我们凡人听了、看了你的“艺术人生”才无话可说嘛!
现在这种生活状况很有意思,也很有成效。一方面在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科学界的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的学人,见到这些诸如此类的栏目是唯恐躲之不及的(当然真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艺人到现场去‘艺术人生’一下到也无仿);一方面像那些半斤八两的所谓“名家大腕”是托亲找友走后门,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所谈的、所聊的虽然话头不长,但也让人讨厌至极的。
记得有台湾第一才子之称的张志高(名字不一定对,十几年前的事了有点记不清),曾说:“不上电视、不出书、不接受采访”。然而只要哪天报纸有他的文章刊出,那天报纸就卖光了;他坚持不出书,据说出版社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找到他本人仍然没办法让他出书;直到最后张志高去世了,才有读者捧着剪报到出版社要求出书(余光中先生曾为这本集子写过序还是后记,也记不清了)。
好的、有价值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书或观点鲜明的艺术人事,又能引起读者、收藏家感兴趣的书,我认为该出还是应出,该谈还是应谈,电视该上的也应大步流星的上!比如像当今收藏大家、书画研究鉴赏家张振宇先生的《爱物琐记》就该出。他每一篇文章的读者点击都在50万次上下,这么大的点击率,充分说明了《爱物琐记》有出版的必要性。事实上,《爱物琐记》向世人所传递的,正是张振宇先生用自己的爱藏,并以艺术的名以向人间传送自己对国家、民族、世间情缘里的真知灼见;他大慈大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情并茂的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心香情致,这样的书能不出么!
所以,真正要口诛笔伐的是那些口无遮拦,乱说一通的无病呻吟之语。艺术与人生,人生与艺术,本来是相安无事的一款“人机界面”,结果被一事无成的人“艺术”之后,竟变得一塌糊涂了。
诗曰:
艺术人生实未深, 逢场作戏戏不真。 人生艺术有学问, 名垂青史是智人。
2011年11月15日仲敬干草就于初冬上海“不求甚解斋”北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