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9页 共242条
|
|
白话评论与黑话评论
- 时间:2011-11-5 10:13:31 文章来源:仲敬干
所谓“白话评论”是针对那些让人越看越糊涂文体的一种解读,或者说是一种对比和保奖。“白话”,就是近似于随口而出的一种口语实录。而那些让人越看越糊涂,越看越不懂的就应是“黑话”。因为他符合“黑话”大多数人“不懂”的标准。比如说:“宝塔镇河妖”;比如说:“张三的水墨画,是我国文艺复兴以来,距后现代前期中叶画表现主义的最具价值的一种载体”,就属此类,因为多数人不懂,那不是“黑话”是什么!。我现在专门著文指出“白话”与“黑话”这个话茬儿,重灾区还是在“美术”这一块上,而不是其它艺术门类,这在我以前的文中也曾有这方面的文字表白的。其实“美术”难为,而作为评论,我以为更难;要不就不会有“黑话评论”一说了。因他们实在也是想象力穷尽了,没办法说了,所以只有没头没脑的瞎说一通。比如:南方一位美评家在评论庞茂琨的新作时,是这样说的:
“提到‘神话’二字,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中外古代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英雄故事,但庞茂琨的近作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用‘今日之神话’来命名他的新作展似乎有点牵强。对此,我想解释的是,我所强调的‘神话’一词其实与人们既往对‘神话’一词的理解并不相同。如果说,后者不仅更多涉及的是历史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事,而且是指中外古人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想象性解释与向往;那么,前者则明显将当今生活中已然存在的人与事按特殊的价值观加以扭曲、夸张与颠倒。借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二种解释,这类现实的‘神话’乃是‘荒诞的无稽之谈’。(1)从表面上看,‘今日之神话’总是以自然而然的形态出现,但实际却是人为的,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认可和仿效之。不过,我对‘神话’一词的如此理解与运用,并不是发明和创造。实是对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相关著作《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的借用。(2)事实上,在罗兰•巴特那里,‘神话’是有待揭露的欺骗。所以,在书中,他十分智慧地对流行于现实中的许多文化现象,如摔跤、旅游、广告、玩具、葡萄酒、牛奶等等进行了‘去神化’的解读,让人深受启发。也正是通过一系列文章,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现实中人们通常认为极为自然而然的事,往往有一些复杂的意义运作方式在底下支撑着,其必然会体现出特殊的意识形态、立场、价值判断与别有用心的含义。倘若只是以简单而平面的眼光去观看,人们就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观或表象。”
“正是基于以上学术背景,我认为艺术家庞茂琨在近作中采用的创作方法十分接近罗兰•巴特的方法论,这不光使他的艺术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庞茂琨。(3)虽然他的这批新作对形象的塑造仍然是非常写实的,而且,无论是造型、用笔,还是用色都体现出了很高的造诣与技巧,但他的画面组合却是超现实的。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庞茂琨显然受启示于艺术大师达利,但他更强调切入生活的现场”。
庞茂琨在上海的展览我看了,我跟本就没看出这么多东西来,这样的评论就可归纳到“黑话”的范畴。当然,谁要是看懂了请著文出来说一说。总之,有一个大收藏家跟我说过,他卖东西从来不看些人的“黑话”评论。庞茂琨画得真好,有面目、有思想;我想“老庞”在画画时,绝对不会想着罗兰•巴特的方法论的,不信我们可问问他?所以这样的评论太不靠谱了。
“白话评论”就不用说了,去找找谢海的文章就是了。那才是给人看的评论,中肯的评论。就向“床前明月光”一样好懂,而不是“宝塔镇河妖”。如是。
2011年11月3日仲敬干于秋雨中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