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9页 共242条
|
|
西泠印社与西湖午社
- 时间:2011-10-26 12:35:10 文章来源:仲敬干
“西泠印社”是中国第一名社,中国金石篆刻艺术上的一座丰碑,高山仰止,前无古人。“印社”初创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04年当时的四位青年篆刻家:丁仁(25岁)、王禔(25岁)、叶铭(38岁)、吴隐(37岁)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以“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从此人世间便有“西泠印社”这个篆刻艺术的代称,西湖便多了一个传说。这四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艺术家,不曾想到这一“名社”后来的影响力吧!事实上,“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素来就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的。
据为己有记载称:“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这些大至上就是“西泠”的一个背景了。“西泠印社”在中国乃至世界篆刻艺术史上地位,不是本文的选项。本文的主要意思是想说说,西湖的另一个艺术社团“午社”。
“午社”是目前组织最好,发展最好,活动最多的一个艺术社团。那“午社”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社”呢?我也难得写下去了,这里正好有谢海的一篇大作叫“关于午社”,看后我在说说我的看法吧!
“午社成立于2005年的冬天。午社成员是:章耀、余久一、李云雷、谢海、金心明、王犁、王平、吴涧风。”
“午社之名是画家郑竹三所赐,意为结集者都是三四十岁光景,接近正午时光,而社内同仁也希望以正午的精力,做正午的事业。一拍即合。”
“午社”的社员们
“午社一年要做四个雅集,通常,其中春、秋二集是大集,夏、冬二集是小集。大集时,社中人拖家带口加上亲朋好友一道谈谈艺术、喝个小酒、画个小画、看一些有聊无聊的书、侃一些乌托邦的理想,找一清闲地方,做神仙之人。很多时候,我们把一些社内临时性的活动、聚会也称为小集,小集时,同仁们就会懒散很多,爱来不来,因为,小集一般是些工作总结和部署,根据“社规”,不与会者同意与会者所有决议,换句话说,不与会者的代价只是放弃了表决权(午社有一票否决权的规定,即午社所有八人就社内一切活动同意必须全票通过,否决则一票足矣)。”
“午社一年要出两本社刊。社刊主要介绍社内同仁的近况和近作,免费赠阅国内外圈中同道。午社每年还要做一些常设性和邀请性质的展览,大概意思是告诉大家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的画画成这样了。”
“午社不是赢利的团体,大大小小的诸如出版、展览、接待同样要花钱,所以我们社团有一个职能部门,叫午社基金会。午社另一个工作班底是秘书处,负责我们社团的事务性工作。”
“午社没有社长,心明、王平和我三人为社监。社监不是老大,就是做事的主,要做又不知道谁做的事我们三社监做,就像我的一个写剧本的朋友笑话我们那样:心明喊:午社开会了(午社众人上,按长幼列次坐);王平道:开会了(午社众人不苟言笑,作认真状);谢海说:开会。章耀你先(午社众人按长幼发言,章耀出,害羞地,说:好,叫我说,我就说。我年纪大一点,我先说两句……)。”
“我的朋友多,以上,是我时常挂在嘴边念念叨叨说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午社介绍”。 4年了,午社在很多热心朋友支持下做了不少的事情,朋友们也爱问,午社怎么样呀?说说你们午社吧?我大差不差,颠来倒去也就这么几句话。事实上,当初成立午社的时候,有一个类似的介绍文本,叫《关于午社》,不过,看这篇文章得先看《午社小启》,这两篇短文是我们八个社友附庸风雅合作的文言文。文言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从不惭愧总是丢三落四地背“破”句子,解释不好。所谓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跟我交往的人不是现代派已经阿弥陀佛了,看文言估计和我一样吃力和发憷,所以,闹着让我解释的人特别多。从今天开始,白话版的“关于午社”出笼,再问我已经回答一万遍的破事,说明你不仅仅是没学问的人(文言不精),而且不读书、不读报,还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说得太恨,删;改为‘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说得不准,删。想不好了,‘一个……的人’等哪天月黑风高慢慢想)。”
上文是谢海“关于午社”的详细报告,我粘贴过来在仲敬干的名下,以此来骗点击率的!。
当然,我对“午社”的社员同志们是不陌生的。老实说,我和谢海最熟,其他几位则交流不多。当然人家“午社”活动从来也不请我啊!许是怕请我吃饭吧!
“午社”成员是:章耀、余久一、李云雷、谢海、金心明、王犁、王平、吴涧风。八位大仙,因志趣相投,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午社”成立于2005年的冬天。这样算来,当时谢海也就35岁,“午社”其他社员也不会太大,顶多38、9岁的光景吧!这与100年前的1904年丁仁(25岁)、王禔(25岁)、叶铭(38岁)、吴隐(37岁)差不多啊!历史有时候真让人搞不懂?但是关于“午社”,我不想说大话,不过凭八位青年才俊的艺术才华,在圈子里“混”下去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西泠印社与西湖午社,是冥冥中的注定么?那百年后的“午社”呢?又说大话了。打住吧。2011年月10日24下午仲敬干整理于秋雨中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