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追问



时间:2011-10-9 21:13:31 文章来源:美术报 
  ■美术报艺术节“本体追问——江苏中青年油画家研究展”策展人 孙俊

  展览规模:将展示江苏各地20余位油画艺术家的60余幅作品。

  展览思路:江苏各地中青年油画家的精品汇集之作,该单元是江苏当代油画界的部分中青年精英追寻“江南”油画艺术的梦想起点——真情演绎社会担当和学术理想。

  江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吴越文化、汉文化以及六朝文化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江苏地域文化内涵,而江苏近现代油画发展史差不多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油画发展史,诞生了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庞熏琹、颜文梁、吴冠中等一大批油画大家。此次从50后到80后的大跨度中选择了中坚的20位江苏中青年油画家做这个展览,不仅对当代的架上绘画的谱系发展提出诉求与思考,同时也为关于架上绘画的观念和语言形式的可能性进行追问与研究。

  本体是什么?这是乎是一个快被遗忘的话题,似乎没有今天再提的意义。“本体”一词是20世纪初,有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词翻译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现象、具有创造各种事物或现象能力”的根本实体,从此,“本体”一词成为了一个哲学名词。“本体”是“本”和“体”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本”字的基本含义是植物的根,“本”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体”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的身体,“体”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本体”这个汉语复合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在这里,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架上绘画之本体,其二,是当代文化价值之本体。本体其实是一个不断在变化含义的“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语义。

  在20世纪80年代,架上绘画的本体就是将政治从绘画中剥离,呈现绘画的狭隘本质。到了90年代,本体成了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等多媒介艺术的界定“术语”。在当代新材料,新媒介层出不穷的观念艺术的表达之中,架上绘画以其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有的文化价值受到责疑和追问,而它的语义也始终无法准确界定,只是一个临时的语态,并被不断诠释和解读。但它并没有随着观念的出现而土崩瓦解,也没有走上观念的对立面,而是随着观念的演进在自觉地进行着语义的更新。架上绘画虽然无法像在行为、装置或影像中那样获得剧烈而彻底的观念表达, 但架上绘画却在传统的文化价值与观念的撞击中演化,从原先狭隘的形式表达也慢慢转向二维视觉实验,并保持着特有的视觉图像的文化特质和观念的自我更新,从而具备了专有学科的独立价值。绘画本体的意义也在于此。

  架上绘画的文化价值的本体在于作为西方文化精神媒介的油画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但亦非简单地把油画中国化视为用西方古典油画语言及媒介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结合, 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再建本土意识及其文化价值,在文化交融的现实关系中去谈论文化身份和文化价值问题。近年来,在文化思想界,特别是当代艺术理论批判家和策展人,不约而同地将“再中国化”、“重返传统”、“民族文脉”、“文化身份”运用于展览策划之中,如刘骁纯的“墨思默想”、鲁虹的“再中国化”、吕澎的“传统才刚开始”、朱其的“传统即当代”等等,使这股思潮成为了一股汹涌澎湃席卷文化思想界的热潮。但这绝不应是对历史文化和狭隘的民族传统的简单拼凑和生硬的嫁接,应该在“物质现代化”的同时开始“精神现代化”的历程,在全球化背景中确立中国文化身份而非民族主义膨胀和重复历史经验。让中国历史文化健康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换,通过当代艺术理论批判家对我们所面对的课题的梳理和艺术家个体的文化自觉实践,真正创作出有价值归属和文化身份的并对美术史具有意义的作品,而非表面的中国符号和中国图像。

  我们这个展览就是希望通过对江苏这个充满江南灵性的地域画家的集结,试图从谱系序列中探寻到对架上绘画本体的追问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