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画家与海鸟画家



时间:2011-5-30 12:46:39 文章来源:仲敬干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此也正值中国经济转行的当而,各行各业,百兴待举。在中国的美术界也一样涌动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观点和学术思想。为了达到,或者说实现个人的艺术主张,艺术家们纷纷地或以“出国访问”、或以“出国考察”、或以“出口创汇”等名目,“付诸西留”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当然,这些举措是无可厚非的,记得当年“出海”的那些画家,在当时的国内也大多是出类拔萃的;就上海而言如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陈丹青等,他们艺术功底扎实,笔触灵巧、细腻而又不失厚重,可以这么说,他们的艺术形式是他们那一代人中佼佼者。

  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赢得了世界的普遍的赞誉。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繁荣的。于是一大批当初“西留”画家们纷纷回归,加入到繁荣的中国艺术市场中来。当然,回归并不是我们不欢迎,但是他们的作品,却不如人意。说实话,有的画家仅凭点残存的名气讨生活了,尤其是一些“小”画家(指年龄),二十年前,可以说是在懵懵懂懂的状况中“出门”的,名不见经传;待愤然“出走”后,实际上仍不见经传,怎么办,为了回国搏得点所谓的知名度,只有拉个总统照张相。所以有时我见到某画家跟某某总统合影,我就心烦,也大体知道他在国外以及作品是怎么回事了。

  回归画家的作品,有一阵子卖得特好,在新鲜感的驱使下,“拍行”也曾举办个特展特卖;但是从目前的状态看,似乎以过了“保鲜期”。如今在“拍行”流拍,画廊滞销“海归”画家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例。也就是说“海归”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也非件件神品。

  “海归”——“海待”——“候鸟”,这是多数回归画家的基本路线图。哪里的环境好,适合生存,他们就会展翅而去,至于作品在某地的生存率,他们多数不会去过问。因此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目前这种状况。

  在上海有一大批回流的艺术家,我也多有认识。有的回来纯属是年岁的原因,由如“归根”的叶子,而这些“叶子”也将会在“根部”继续发展。他们宝刀不老,笔意深邃,因为种种原因的磨练,其作品也更具张力了;但是一些披着“海归”外衣的“小”画家们,真不知道他们在海外是怎么“混”的,也许正如知者说的那样:仅靠一本画夹,一张凳子,于街头巷尾,地铁河畔现场写生讨零钱么!当然,就是这样也不会丢什么面子的,因为大家也都知背井离乡的不容易,问题是,不能以为“海归”了,就以“名家”的身份来对待艺术。

  当下的收藏家,在经过艺术市场上这么多年淘洗,其收藏方面的知识已全面得到了更新,很少再有靠头脑发热去收买东西了。所以一些画面杂乱、主次不分、物象不奇、色彩不明、内容空虚的作品,收藏家不管你的名气多大,是否“海归”,都不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也许这就是好多“海归”画家,包括一些“回流”作品流拍的原因吧!

  正如我上文所说:“海归”——“海待”——“候鸟”,这样的构成总让藏家的心里不踏实,因为一个画家成功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文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能向“候鸟”目无定所,漂移不定。

  当然,也许沉淀下来才是唯一的选择。2011年5月30日仲敬干二稿于三象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