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今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



时间:2009-4-29 19:43:22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中国艺术品网2009年4月29日报道: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于4月29日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

  刘大为,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是当代中国美术界成就卓著、声名远播、影响深广的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米加步枪》、《漠上》、《阳光下》、《马背上的民族》、《晚风》、《巴扎归来》、《人民公仆》、《雪线》等;出版有:《写意人物画技法》、《刘大为速写》、《刘大为作品集》、《刘大为小品集》、《刘大为水彩画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且在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主要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历史画,一类是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这两类作品形成了刘大为“史诗”与“牧歌”的创作基调。史诗通常指赞颂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业绩的叙事诗,语言风格质朴厚重,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牧歌泛指歌唱牧人的生活与爱情的抒情歌曲,艺术情调豪放浪漫,形式活泼,节奏多变。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现代的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幸福生活就是一曲曲优美的牧歌。刘大为塑造中华民族英雄形象的历史画呈现出史诗般的质朴厚重风格,他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牧歌式的豪放浪漫情调。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刘大为的作品就多次入选全国美展,80年代他的工笔重彩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90年代初,他的《马背上的民族》、《草原歌手》、《晚风》等重要作品在全国性大展上屡屡获奖而赢得广泛声誉。自1998年起到2007年,他任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主持全国美协的日常工作,但他并未因肩负重任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不但一直坚持艺术创作,而且接受了许多重大历史与现实主题的创作任务,佳作迭出。这个时期,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锤炼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个性风格由此也越来越鲜明和强烈。

  在表现内蒙古大草原的工笔人物画方面,刘大为是杰出的代表。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那些用故事情节图解政治主题的草原作品,刘大为开始注重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的表现,并试图通过对这种无情节性的日常瞬间的描绘,揭示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辽阔无垠的草原这种大自然的关系。不论是描写三口之家放牧休憩的《马背上的民族》,还是塑造蒙族少女微笑的《漠上》;也不论是刻画琴师侧耳倾听的《草原上的歌》,还是捕捉幼童单骑放牧的《雏鹰》,刘大为在作品中捕获的草原或沙漠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在于叙事性,而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所传递出的质朴的情感,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揭示出的人对于猎犬、牧马和骆驼的亲情关系,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呈现出来的人蓄与草原、沙漠的和谐统一。对于内蒙古大草原,刘大为没有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也没有表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荒寒,而是追寻恬淡却又醇厚的风土人情,漂泊而又宁谧的游牧生活,艰辛而又甘甜的勤勉劳作。刘大为的工笔人物画发掘了蕴藏在那个粗犷、血性和霸悍的民族中的一种纯朴的诗意,从而重塑了一个当代审美中的游牧民族的形象。
刘大为的工笔人物画,不是用浓艳华丽的色彩去夸张丰额宽颧的蒙族人物的肤色与服饰,而是以淡彩减弱蒙族肤色与服饰的厚重感,并以牧马、猎犬和荒漠的清墨色增加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工笔人物画的淡雅格调。因而,他的工笔人物画不完全是工笔重彩,也不完全是工笔淡彩,而是介于重彩和淡彩之间。在形象的塑造上,偏于写实,造型严谨,但不是完全被动的客观的实写,而是依据客观对象予以必要的简化和适度的夸张,甚至于在写实的形象中寻找内在结构的抽象意味。

  刘大为有非常扎实的西画功底和造型能力,加之长期养成的勤奋画速写的习惯,他在水墨写意画上的人物造型真正做到了得心应手、手到擒来。他的水墨人物画往往都是在超越以形写神之后而体现出笔墨意蕴的品味与格调,并且,这种品格古雅的笔墨之中依然葆留着生活中人物形象的鲜活与生动。在他的《巴扎归来》、《转场》、《干草车》和《帕米尔高原的婚礼》等这些写意人物画的作品中,他很少使用浓重的墨色,也很少干皴渴笔,而是用行草书式的线条赋予形象以灵动、洒脱、飘逸的视觉美感,大块的偏锋湿墨用于骆驼、牧马和猎犬的表现,面部的精微之处往往在勾皴的基础上敷以水润墨色,从而形成了他画面特有的线与面、疏与密、笔与墨、虚与实、光与影的辩证矛盾关系。他对笔墨有很好的悟性和控制力,既可画巨幅群体人物的组合,又能随意画趣味十足的小品;既善于驾驭主题性的人物画创作,又擅长描绘抒情性的生活小景。画人物面部时,写意之中颇见精微;画人物躯体和骆驼、牧马、猎犬时,则是在谨严之中常见洒脱。他的笔墨是率性而不粗野、简洁而不空疏、洒脱而不恣肆。

  正因如此,邵大箴先生称刘大为艺术为“融会通达”:“ 融会,即融合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立足传统、融合中西、熔工笔与写意技巧于一炉,自成一格;通达,即明白、顺畅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晓、明白的语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谓雅俗共赏。”

  为了全面展示刘大为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成就,使更多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历程,上海美术馆精心策划了这个规模盛大的个案研究性的展览——“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 展览通过充分的学术准备和学术梳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以及时代对于他艺术成长的影响。

  此次展览时间为4月29日至5月17日,共展出刘大为中国画作品58件、水彩色粉作品40件、素描速写50件。在展示布置方面,不仅突出了中国画特有的展陈格局,而且更讲求“史诗与牧歌”的主题,与刘大为的艺术追求相得益彰。可以说,此次展览是刘大为先生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个展,为了丰富展览,上海美术馆出版了一本收录齐全的刘大为作品画册,举办一场集国内最重要理论家于一堂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刘大为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2件代表作品。 

  王小明摄影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领导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致辞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吴长江致辞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致答谢词

 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与捐赠画作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共同揭幕作品

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向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颁发捐赠收藏荣誉证书

刘大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