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2 15:40: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笺纸虽小,却蕴含着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学问。张楠以数年之功写成的这本《纸短情长:中国笺纸里的艺术故事》,的确做到了“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在具体问题的探索中,她更是“采一炼十”“一往而深”。作研究,对一个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有时不是有用,而是有趣。张楠阶段性完成的这项研究不仅有趣,还调动了她的所有热情并觅到了属于自己的真课题。
张楠是绘画及美术史出身,又在北京画院做了多年的典藏、研究、出版工作,负责过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还策划过展览,故而她具有对研究的严肃态度,以及对读者、观众的一份关爱。因此,读她的这本书,我的总体感受是语言平实,深入浅出,而且有情有义。文中配以的插图选择精准,荡开一笔的所谓逸事也温润暖人。古代不说,近现代从鲁迅、郑振铎,到齐白石、陈师曾、张大千、溥心畬、罗振玉、姚茫父、陈半丁、王梦白、傅抱石、王雪涛等艺术家,这些闪亮的名字皆围坐于花笺之畔,美妙得很!
在一个网络的时代,信笺意味着什么?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研究过明代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这本书涉及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物的使用指南,更在香茗书卷中再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被称为晚明中国文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多数学者认为“长”在这里读zhng,“长物”是指“多余的东西”。但此“长物”之于“文震亨”们或许就是生命中的必需之物。
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表面好像在细数一树一花、一书一画,实则在讨论那些古雅之趣。在“格物”的逻辑下,探求更多物与人、物与社会、物与历史的关系,他试图表明物其自身的能量,甚至是“物”之于世事人心的反作用力。晚明时期,商业发达进而阶层开始模糊,那些被作者标识为“古”“雅”“韵”的物,逐渐成为江南文人的标志,进而被模仿甚至流行。
文震亨写这部书还有一点,就是怕忘记。到了近现代,齐白石依然会不舍昼夜为诗友画笺,鲁迅、郑振铎所出的《北平笺谱》会一版再版,洛阳纸贵,可见对于中国的文化人这并非真的“长物”。笺纸里有星空,花笺上含情愫。这纸上的背景音乐,不喧宾不夺主,自有韵味且意趣绵长。
哪怕在今天,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感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张楠曾经在北京雨儿胡同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策划的笺纸展览,还是北京画院在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中,让孩子们画信笺并在母亲节时给妈妈写的一封信,都在唱和本书的名字“纸短情长”。的确,花笺之美不会落幕,此中真味自有未来。
(作者为北京画院院长)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