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19 15:52: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风清悠扬(国画) 62×133厘米 2023年 罗公染
2024年春,我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笃行——罗公染随笔水墨”展览,明显地感觉到画家罗公染的水墨山水画与众不同,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复制照片式的“写生”风景,也不同于艺术市场上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山水。“罗公染随笔水墨”所画的山水,实际上并非自然风景,而是心灵图像,是画家内在情感的自由抒发,是画家作为“笃行者”追求人生崇高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正如罗公染随笔所说:“画画不只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更多的应该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罗公染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30多年来,不仅熟练掌握了中国画的传统图式和笔墨技法,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所展作品蕴含哲学理念,已深入“技进乎道”的精神境界。展览的主题“笃行”体现了崇尚品行淳厚、躬行实践的儒家思想。《礼记·儒行》说:“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史记·孔子世家》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罗公染反复采用“高山仰止”的画题,在他的画作中也经常出现高山流水、高树长松的形象,表明他对人的高尚品德的景仰,对人生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随笔是一种自由的文体,罗公染的随笔水墨也是一种自由的笔墨、自由的山水。这种自由的笔墨、自由的山水,与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的“逍遥游”追求精神自由的理念恰相吻合。“笃行”也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精神遨游。罗公染的随笔水墨,突破了我们常见的山水画传统图式,也突破了学院派笔墨规范的藩篱,自由奔放地书写自己向往的人生理想境界,用笔、用墨和用水都非常大胆,把他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罗公染对佛教禅宗思想也深有体悟,在他的指墨画《心逸无尘,超然象外。指墨染翰,何惧百毒?》中清晰可见一尊结跏趺坐禅定的水墨佛影。我发现在画家的多幅题为《高山仰止》的水墨画,以及《别有天地》《心向明光》《云集千祥》《笃行》《隐者》《山高无坦途》等作品中,在高山流水、丛林烟云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点景人物——僧人或隐者(画家的化身),在崎岖山路上踽踽独行,走向远方半山腰或山顶上的一座宝塔。这一点景人物与宝塔的联系,犹如“草蛇灰线”的暗示,画龙点睛的“画眼”,象征着画家作为“笃行者”在不倦地追求遥远、圣洁、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些作品表现了画家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理想和心灵图像。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包括现实生活、物质生活,而且包括理想生活、精神生活。画家新近创作的这批水墨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固然受益于他多年来周览祖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创作的经验,但更多可能是来源于他少年时在故乡冀东腰带山的生活体验,儿时经历的山野田园场景,梦里依旧回响的松树吟啸和古刹钟鸣,迷蒙的云雾,飞扬的雪花……都启迪了画家创作的灵感,只不过这些生活回忆和梦幻素材都已经升华为理想化、精神化的心灵图像。
尽管画家憧憬空灵澄明的意境,画面从以往的密体趋向于近期的疏体,但也许是出于惯性或无意识,他的山水画笔墨大多仍比较浓重,或呈高山坠石之状,或呈飞瀑悬空之势,云山雪岭、峭壁密林增加了“笃行者”攀登高山之旅途的艰难。画家撰写的《笃行》自述:“一路走过来,磕磕绊绊,风风雨雨,山重水复……感慨万千!”我们观赏画家的水墨山水画《山高无坦途》,不禁联想起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攀登科学高峰如此,攀登艺术高峰亦然,何况我们要攀登人生崇高的精神境界。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