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展评 | 以“纸”为媒,窥见大师齐白石的作画密码

时间:2024-4-30 20:26:07  来源:艺术中国

“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现场 摄影/许柏成

  撰文_许柏成

  2024年4月27日,一个特别的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这个展览聚焦于齐白石作画用的纸,特别是包装纸、练字纸、边边角角的余纸、油污纸等“劣纸”。对于生活节俭的白石老人,这些纸往往是他日常记录的杂笔、墨痕留存的粉本。恰恰重要的是,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绘制于良纸、装裱精美的“成品”,这些“劣纸”上的墨痕让我们了解到白石老人观察事物是如何细致入微,对艺术如何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如何勤奋刻苦……一代大师原来是如此炼成的。

  “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由北京画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支持,北京画院美术馆与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担任策展人。

“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现场 摄影/许柏成

  进入展厅,迎首便是白石老人的一幅《葫芦》与一幅《竹鸡》,两幅画均墨痕清晰、层次分明,上有题跋,一幅写道“得陈纸偶成之”,另一幅写道“贞儿未生之前所藏之纸”,在此区域还有多幅画作提到对陈纸的特别说明,足以显现画家对纸的重视。

展览现场对书画材料的介绍与展示 摄影/许柏成

  展览特别呈现了对绢、生宣、熟宣、料半等几种纸的说明,观众可以仔细观看其纹理、脉络,甚至用手触摸其质感。展览特别请北京画院画家范琛以墨试纸,以视频形式记录,直观地呈现出不同纸的特性。白石老人作画最喜料半,料半因造纸原料中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配比各占一半而得名,它对笔痕的表现不那么清晰,更能发挥生宣的笔墨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花卉画稿》展示现场 摄影/许柏成

  本次展览中有一套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珍藏的《花卉画稿》,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同时也是这个展览诞生的最初的创意来源。这套册页共25幅,所画花木品类繁多,是白石老人赠予儿孙,供其习画之用的。如老人所说,“此纸劣色丑,未足雅观”,这套作品的画纸很陈旧,可见明显的竹料纤维。从作品的笔触、色痕推断,画纸对墨色的反应力较差。尽管纸劣,《花卉画稿》诸多细微处蕴藏了齐白石的匠心独运。譬如“草茉莉”一幅,用色非常大胆,将鲜丽花青与洋红错杂、交汇,从而调配出一种独特的紫色,而不是按照传统水墨画的方法层层渲染叠压。

花卉画稿之二十二 齐白石 纸本设色  29.4×31.7cm 无年款 册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题款:草茉莉,为穷檐儿女之花,然而柴门野岸,冉冉夕阳,芳气袭人,未可抹煞,况晚秋时更不可少此。此纸劣色丑,未足雅观,紫色乃鲜丽花青与洋红错杂涂之,又有一种花色以洋红、滕黄交乱画也。钤印:木居士(白文)萍翁(白文)阿芝(朱文)麟庐欢喜(朱文)

  每一幅花卉之中,都记录了齐白石对该花植物学特性、画学传统、画法重点的思考,足见他对儿孙的谆谆教导,也显现出他对草木花卉本身认识之深。而这正是作为一名成功的花鸟画家所必备的基础,即首先要“识草木”。展览设计别出心裁,把每一种花卉的照片至于作品下方,观众可以相互对照,同时也感受到白石老人草木知识的渊博。

《竹鸟图》展览现场 摄影/许柏成

  展览的“随手记录”部分颇为有趣,是白石老人一些日常生活思考的随笔,而其中却包含着他作画中难以窥见的一些细节。一张《竹鸟》立轴挂在该板块首位,一只鸟停留在竹干上短暂休息,活灵活现,其上题跋“客谓竹上不栖鸟,此宇亲见之也”,意思是今天有客人来说鸟从来不栖息在竹子上,但我确实亲眼见过,不信?你看,我把它画出来了。这幅画不仅妥妥映射出一个的耿直且倔强的老boy的形象,同时也显示出白石老人对生活日常观察之细、记忆之深。

摹铜鸭香炉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25.5cm×61.5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题款:余尝于友人家(见)铜鸭香炉,通身有神味,非流俗画家画鸭也。此足踵。此长者,中爪,中爪上短者,傍爪。足欲蹈未蹈时,两傍之爪向上反,故傍爪在上,中爪在下。

  另一幅《摹铜鸭香炉稿》更是有趣。上题跋记载,齐白石在一友人家中见此铜鸭香炉,“通身有神味,非流俗画家画鸭也”。他记录下了该铜鸭的造型,还仔细分析了它行走过程中脚趾的姿态动态。他认为这只铜鸭的制作者观察细致,对他是有启示的,因此记录了下来。

水仙鹌鹑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144cm×43cm 无年款 托片 北京画院藏

  还有一些作品可能会“颠覆”我们对齐白石大写意绘画以往的认知。我们往往认为大写意绘画是兴至神来,一气呵成,但细看白石老人的画稿,才知道这其中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似顷刻之间毕之,却历经长时间的实验与构思。一幅《水仙鹌鹑稿》中,几丛水仙簇拥在一起,叶片密密麻麻,白石老人在每一片叶子上都标注出了“深”或“浅”,同时标注的还是花蕊的“黄”与“白”,以及鹌鹑身上羽毛的“深”与“浅”,如此深浅交错,可谓精心构思,而笔迹丝毫不凌乱,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标注者,现场还有数幅,包括颜色、墨的浓淡,甚至笔的逆与顺,都一一标注,一丝不苟。

齐白石为胡佩衡造像画稿

  乙丑(1925年)暮春,齐白石曾为胡佩衡作画造像,在此次展出的图稿中,胡佩衡侧身手抱长弓,捻须远望。图中画了两只弓,相距甚微,上方者标注了“要”。可见白石老人觉得此弓往上提一点,更能显示出“西北望,射天狼”的气魄。展览现场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表现出齐白石对自己作品的苛刻要求,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齐白石画稿,上题“此手此袖宜推出二寸” 摄影/许柏成

  这次展览共呈现出齐白石的作品74件套,虽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镇馆之宝”“馆藏精品”,却透露出以往展览更多的关于白石老人作画的信息。一位五十岁后才定居北京,有勇气衰年变法的老人,如何成为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师?这些“劣纸”上的“良画”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认真观察生活、仔细推敲视觉、勤奋笔耕不辍。

头像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34cm×27cm 1926年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题款:丙寅正月游厂肆,此有此脸,归来画之。

  “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轻松有趣,却又包含着大量鲜活、实用的信息,令人茅塞顿开、深感启示。对于齐白石的展览已然众多,而这个展览也代表着北京画院对齐白石的研究与推广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图片除注明作者外,均由北京画院美术馆提供)

行书 《自书诗五首》齐白石 32cm×229cm 末有落款“壬戌冬得此纸,污染不能作画,戏书之。” 摄影/许柏成

展览根据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1948年拍摄于跨车胡同15号的照片复原了齐白石的躺椅与画室空间 摄影/许柏成

现场展示的齐白石作画与画室空间照片 摄影/许柏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