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24 20:07:42 来源:徐惠泉微信公号
徐惠泉 四川游客 37.6cmX26.2cm 素描纸水墨 2023年
2022年6月,我随中国美术报组织的采风活动赴甘肃临夏写生。因为走得匆忙,又路途遥远,此次远行采风我没法像往常那样带上写生的“重装备”。好在主办方为我们准备了基本的写生材料,我选择了一种通常是学生用的普通的8K素描本,一支毛笔和一小瓶墨汁,轻装上阵前往积石山、和政、康乐、东乡、永靖等地写生,却带来意外收获。写生时的轻便和随意,让我舍弃了工具的束缚,只需专注于写生本身,我从中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快乐。
这个普通的写生本其实并不“普通”,素描纸粗糙的质感改变了在宣纸上用笔的光滑和流利,它使画面更富质感,在人物塑造时能刻画得更丰富细腻,需要时我用水使它充满水墨的意韵和趣味。这次偶然返朴归真的“简陋”,让我找到了更适合我的写生工具和方法,让我仿佛找回了一种近似“涤除玄鉴”的创作本心,从长时间辗转于技法、形式的迷失中脱离出来,诚如我在写生途中所写下的“写生,就是往生命的群山走去”那般,这是一个跨过“生”走向“活”的过程。
此后,我久久地被这种单纯而原始的记录方式所牵引,于是我又携笔执本奔走于东西途中,两年来我从“陇右名邑”临夏到“丝路花城”伊犁,再至华北平原的雄安、邢台、太行,后归至南京、苏州,踏寻所到之处皆是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的地方。
当我面对着和政县挚诚而淳朴的村民时,不由地就会被他们朴实的笑容、好听的乡音所打动,老人脸上的沟壑、青年壮实的臂膀、儿童稚嫩的脸庞、异域民族的高鼻深目,我只是自然而然地记录,期间无关于过多技巧的金科玉律,笔墨的行走只为眼前的众像,尽可能地捕捉对象的神态与心理。每每一张写生完成后,我会让画中人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的字与我的画,记录了这一段珍贵的时光。
在三萍村,我写生一位91岁的退伍兵,我凝视着这位年迈的老人,思索着他身上所承载的时光与智慧,我不禁被他那双眼中的晶莹泪光所触动。岁月如潮,他曾经驰骋在生命的大海上,经历了风雨、苦痛和喜悦。这些皱纹刻满了他的脸庞,仿佛宝贵的岁月之记。我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沉思与领悟。
毛沟村的东乡族村民、草原上驱马归来的维族小伙、雄安新区工地上的吊车司机、训练场上的消防战士、中石化南化厂的女工程师、姑苏镇湖的刺绣艺人、苏州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等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而写生正是寻找这些故事的过程。清人沈宗骞论及人物创作时曾言“吾所谓活法者,正以天下之人无一定之神情,是以吾取之道亦无一定之法则,学者参此而有得焉”,也就是讲千人千面,个性不一,这正是人的“神”之所指,故而画者应以不同的方法来将这众生万象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而我在这里所取之法,即是用这种朴素的水墨速写来表现对象的状貌和精神。
两年以来,这批人物写生陆续引起了同道们的一些关注,诸多朋友看到原作都讶异于画幅如此之小。我想方寸之间,若能抒写人之性情,便是有所收获了。
(文/徐惠泉)
徐惠泉,生于1961年,苏州高新区原枫桥镇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