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清净淡远 神游天真 顾坤伯晚年之作 骎骎入于大家

时间:2024-4-15 20:11:46  来源:美术报

   顾坤伯(1905—1970)曾名乙,字景峰,号二泉居士,别署坤庐。江苏无锡人。中学时代即投江南老画师吴观岱先生门下学画,后入苏州工专、上海美术专科学习,毕业后留校执教,两年后又受聘于新华艺专,同时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院。1957年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浙江美术学院即现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新山水画教学的主要奠基者。其为人坦诚淳朴,淡泊平易,艺术造诣极高而又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

   山水画到了晚清,甜熟柔靡,空虚无具。及20世纪,画学复兴,名家辈出,黄宾虹卓然大家,入于大家者数人,鲜为人知的顾坤伯先生是决不能逃焉者。

   画无大师但画有大家。我于“大家”的标准,用宾虹先生两句话,一曰:“绘事惟创意为难, 如其成就,古今相师,所不讳也。”一曰:“艺成勉强,道合自然。”有功力,见性情,能创意,达到了“自然”的高度,是为大家。

   画的“功力”,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或曰“发现”)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画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此所以王国维论王石谷“但以用力甚深之故,故摹古则优而自运则劣”,断为“第三流”。中国画的艺术道路,师古人,师造化,又“须以自己之心性体貌,融会贯通于手中”(潘天寿《黄宾虹先生简介》)。大家者,技进于道,得造化之自然,合于画之自然,出画家之自然。顾坤伯先生晚年之作,不愧为大家矣。

   大概先生45岁前的作品,已由能品进于妙品,如宾虹先生所谓:“明乎用笔、用墨,兼考源流派别,谙练各家,以求章法,曲传神趣。”(《画法要诣》)先生13岁投江南老画师吴观岱学画,以后又得陈摩指授,初学王石谷、恽南田,继学沈石田、文徵明、唐六如。又涉猎宋元诸大家,融会贯通,结体整严,而以“水上飘”的笔法,成一家气味。用如水上飘者,空中落笔,着纸运动如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力实气空,平而生变,盖得之于石田的苍劲而去其枯老,与南田、新罗的流动秀发,相参无碍,成清沉雅健的风格,虽由人力,实本天机。故先生中年之作,规模古制,而意气不同,性真毕露,的然名家。解放以后,值提倡“现实主义”的机遇,多次外出写生,或带学生深入生活,北到幽燕、内蒙、大兴安岭,江南则雁荡、天台、新安、富春、黄山、太湖,既师古人,又得江山之助。晚年简朴生活之外,惟心仪弘一的高标静净,室内张挂法师所书“宁静致远”小横幅及一对联,终日为伴,游心象外,艺境臻于自然。略举四端:

   (一)仿作。《惠山夜泛》《古城河口号》《黄山汤池》《山水团扇》,系仿石涛、梅清、文徵明作品,后三件是在教室为学生示范而作,章法同而笔情墨趣迥然出于自家。

   《惠山》端重浑厚,颇承接深远,烟岚远山一气充沛,落笔落墨,沉着痛快,真大手笔;《古城河》笔致墨法,磊磊落落,沉凝中寓爽朗;《汤池》则圆劲秀穆,洗尽纵横习气,笔墨精神,都不让原作,或有过之。

   (二)写生。近代山水写生,我得三家。李可染先生写境,沁人心脾,开时代之新风。傅抱石先生大笔点染,粗中有细,小中见大,豪气慑人。顾先生则变化多端:《金山采石矿工地》繁复周密,清润高华,如良玉生烟;《芦茨写生》含滋蕴彩,风神凝远,至简笔如《芦茨头》《钓台小景》《江边》,独得简贵,南田所谓“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环翠黛,敛容而退”,骨格精练,纵横入于幽淡。

   (三)近代写黄山,卓然者二家:宾虹先生浑厚华滋,离形得神,不待多言矣;坤伯先生游心鸿蒙,“回到创作手段的根源上去”([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意到笔随,不在似不在不似,只觉黄山理当如是。历落尽致的迎客松,峰峦层叠的北海,清润华秀的耕云峰,以及云海之浩荡、屯聚,不过先生之所乘所驱,岂复与论法式及巧拙哉!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刘熙载曰:“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艺概》)悟此二语,可以观先生笔下之黄山。

   (四)坤伯先生晚年患中风,极少言谈,论画只许一“厚”字。喜龚半千之积墨与吕半隐(潜)之善画空处,画不择笔,各极其趣,骨力充盈,至于潜伏不露,不见烂漫之迹。《富春雾霭》破锋使转,风度洒落,如太白所云“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雁荡天柱峰》从容落墨,运笔翻旋回带,紧严通脱,丘无多,浑灏幽深,清淳圆融,可与石田《雨意山水》并驾。先生擅擦法。擦笔盛于元季,清王原祁为极致,所谓活脱松秀,元气浑沦。先生以取清空,令林峦氤氲之气、苍翠之风,千岩万壑不能过,如《回望天都》《黄山玉柱峰》之沉厚而疏宕高渺,恐半千起而见之,翻觉己作层层积染,用力太过。

   顾坤伯先生1961年得病,1970年去世,享年六十又六,作品遂少,但艺术的高度不因量少而损减。即上述所举之十余幅,戛戛独造,亦可以傲视画坛矣。脱尘境而与天游,无意为佳,“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清静淡远,纯穆自然的品格,必将被愈来愈多的具眼者所赏识。

   (全文有删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