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固本追源,探索美术基础教育的“自新之道”

时间:2024-4-14 9: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展厅现场

   近日,一场特别的素描教学作品展“扎根——中国美术学院经典传习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的作品均为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大一学生的课堂作品,这些研习与写生作品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关于古希腊雕塑题材的素描作品,二是中国传统造像题材的素描作品。通过展示学生对西方与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学习和体会,呈现中西文明互鉴视野下,美术基础教学对“经典”研习和“文化根性”培养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作为美术专业知识及其学理结构关系的基础支撑,素描是各美术实践专业的共通基础。中国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经过漫长的探索,在实现素描本土化、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的经验。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专业基础教学部,实行两段式教育机制,一年级学生在造型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开设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等国学课程,二年级至四年级在专业系课中进行工作室制教学。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基础部副主任吴方介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素描基础课程是以深厚博大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绘画与造像资源为依托,借助对本土传统艺术的大量上手摹写、阅读与分析,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入学新生能够弥补之前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缺失,逐步成长,能以前瞻性眼光看待当下的基础学习和未来的艺术创作,并在造型基础实践中逐步领会传统造型观和审美观,将之与西方造型观念的思维模式互为参照,进行再认识。同时,提升学生造型能力和扩展造型视野,促进造型基础教学的多元发展与教学方法论的实践探索,将专业教学与育人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围绕“中西经典研习”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本次展览分为中西绘画两大板块。中国画板块分为“艺理兼修”“形神兼备”“书画基础”“以形写神”“溯源问道”。西方绘画板块以西方帕加玛宙斯祭坛浮雕素描绘画为主。学生通过对传统书画的研习,体味东方艺术特有的造型美感和生命力,通过“素描”来体会中国传统的“塑绘一体”和“物我交融”;通过“写生”与古希腊文明相互印证,面对艺术史上的经典展开分析、探究、拆解、演绎,领略美学精神的固本追源。

   “这些作品呈现的既是基础教学立足当代、扎根传统的一个探索缩影,也是对经典延续、文化根性培养路径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与素描基础课程经过了11年的艰辛摸索,将素描作为基础教学的第一课,将中国传统造型理念融入当代素描基础教学,并以此为学生的未来开启一扇门,种下一颗种子。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在守正创新的学院精神引领下,在摹习传统造像的过程中与古人相往来,生发出一种既源自传统,又自出机杼的一种新时代可能性。”吴方说。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也推动着艺术院校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此次呈现的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学的成果,不仅探讨了素描艺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而且探索了新技术挑战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在观展后表示:“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通过组织学生对古希腊雕塑和中国传统造像进行研习,展示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观摩体会,在对经典的致敬中,加强了对学生传统文化根性的培养,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教学成果,也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刚刚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启发。关于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清华美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也在不断推动基础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典作品的表达呈现,更要注重研究、分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更好地展示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思考和理解,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AI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未来的美术基础教育要如何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认为,一方面要由技入道,通过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树立新时代美术发展观;另一方面要与古为新,即我们如何在今天去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学派,或者新的美术发展方向。

   而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看来,AI技术爆发式发展的今天,造型作为艺术教育最内核的基因,其所处的位置以及将来怎样在艺术教育中确定其位置,值得作更深入的思考。“在当代的全球语境之中,中国美术学院力倡本土的关怀和重构,对于时代转型的社会现实,不断实验创新,重建艺术自信,以‘视觉艺术东方学’的核心立场塑造国美学科群的精神内涵,打造具有中国主体意识和文化根性的学科发展生态,不断拓展艺术学科发展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中西经典研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是一个探索新时代中国造型艺术的专业基础教学,同时也是一个传承经典文脉的思政课程。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展览前言所言:“中国艺术院校中对于经典的传习,既是教育的手段、学习的方法,也是充满能动性的创造环节。对中国艺术家而言,历史依然活在今天,依然是构成‘中国当代’的重要部分。正因如此,我们才反复强调,学院教育不怕保守,怕的是丧失道统。我们希望,每个专业都能够做到在自己的道统中‘源流互质’,都能够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在古今的酬答唱和中形成继往开来的‘自新之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