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论坛回顾|“盛世修典”学术论坛(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研究与策展实践

时间:2024-4-10 20:28:05  来源:艺术中国

第一场学术论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研究与策展实践现场

  2024年1月22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画院支持,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承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开幕式后,在中华世纪坛发布厅进行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研究与策展实践”“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跨界赋能”两场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研究与策展实践

学术论坛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

  第一场学术论坛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主持。北京大学教授丁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鹏,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研究与策展实践”为议题,参会学者围绕绘画图像、“大系”对古画原作的保存维护和学术研究的全面价值、中国绘画的品读鉴赏等几个方面展开了颇具建树的讨论。

丁宁: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可以替代研究的图像对原作的保存维护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教授丁宁

  丁宁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绘画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作品原作的学术价值、视觉传达和历史价值的深刻思考。

  丁宁首先对本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赞誉有加,他认为展览中的古画的色彩和细节还原程度非常之高,同时他也看到了很多心仪的作品。他认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划时代的工程,普惠了美术史研究学者,也向所有人普及了中国画。

清 姚文瀚 《弘历鉴古图像》局部

  丁宁分享了他在中国绘画图像研究中的案例,他列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出的描绘乾隆皇帝的《弘历鉴古图》。这张画出现了一个真实的“我”和一个在图像里的“我”,中国人专门有概念叫“二我”。丁宁指出,这涉及到W.J.T.米切尔的“元图像”理论,即画中有画的景象。在《弘历鉴古图》中,除了乾隆本人,还有屏风中悬挂的乾隆的画像,这是“我”的形象和“我”呈现给别人的形象。就像如今的美图秀秀,大家习惯在软件中对自己形象的美化加工,希望自我展示的形象高于自我,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中对自我的认识、接受和悦纳。

  丁宁认为中国文化视觉系统里的“二我”的图像可以从宋代再推进三到四个世纪。他列举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展出的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唐代摹本里呈现的形象非常特别,图中有一个梳妆的人,她在对镜梳妆的时候,镜子里已经有了她的镜像,这是一个非常雄辩的证据——中国在顾恺之时代或者唐代已经有了“二我”的形象,个人和影像之间是可以分离的,但是它有等同的认同的标志。

《女史箴图》局部

  丁宁介绍《女史箴图》珍藏在大英博物馆内,但一年中只允许展出很短的时间,展馆环境昏暗,很难展开研究,在《女史箴图》相关的图书中也很难找到清晰的图像。《女史箴图》能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清晰地呈现对普惠学术意义重大。

  丁宁还分享了他在2014年在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档案馆研究李公麟的《山庄图》绢本摹本时的深切感受,因年代久远,中国古画原作或摹本非常脆弱,中国画既不能用强光照射,原作过多触碰也会对画面有实质性的破坏。

  由此丁宁指出,正因为中国画容易损坏,所以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可以替代研究的图像对原作的保存维护非常重要。除极少数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学者是可以依靠高清的图像进行研究。

于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为一部图像的汇总在精确还原历史方面比文字史书更为有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

  于洋本人参与了本次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的前期策划工作,他认为本次展览的策划、细节的呈现、藏品的选择、观看方法到公教活动都下了很大功夫,展览对古代书画的展示也是一次图像升级,展览应该让更多的观众观看。

  于洋强调了从图像角度去关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洋认为,通过图像的方法来关注美术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于洋列举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斯特拉丹努斯的《广场上的足球赛》和安迪·沃霍尔的《滑冰运动员》两个例子来说明图像的精致和传达力。他指出,虽然欧美日本在图像技术上曾经领先,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能够如此全面地去呈现中华文明之中的这些经典绘画的高清图像,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仇英 独乐园图(局部)

  于洋指出,通过展览的高清图像,从笔墨在宣纸或绢丝上的纹理和细节质感来观看中国绘画,将有另一种奇妙的感动,这是以往通过画册和手机观看无法企及的。

  于洋还谈到了通识写作的角度,即结合中国的传统治学方法和融入西方方法论的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他认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为一部图像的汇总在精确还原历史方面比文字史书更为有效,尤其在展现中国绘画中的规律、演变和师承方面。

  最后,于洋强调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重要性。他听到张曦书记要将这些“大系”成果推广到全球的弘愿,以及对国外高校的捐赠计划,他感觉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这件大事的影响力,深入程度会超出以往学者个体的研究工作,这是集体性修典最重要的一点。

王鹏: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样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鹏

  王鹏在发言中强调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对中国美术史重新审视的推动作用,以及在美术史研究和欣赏中采用多元视角和全面分析的必要性。

  王鹏认为“大系”项目通过全景式呈现中国古代尤其是轴卷绘画的基本面貌,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新机会。王鹏强调,美术史的研究首先应基于具体的绘画样本,而非仅仅是文字和概念。

  王鹏进一步讨论了既有美术知识的双刃剑性质。以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例,王鹏指出,尽管这种理论概括方便,但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可能导致某些艺术家和作品被边缘化或忽视。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元的视角来全面理解和汇总美术史。

  王鹏还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博物馆看到明代王履的《华山图》时的体验。他感叹,尽管该作品技法卓越,却难以在现行的美术史全集中找到。这表明,传统美术史的编纂方式可能忽视了一些重要作品。他认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能够提供全面、无歧视的视角,展示更多未被充分认识的作品,从而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样本。

  最后,王鹏提到自己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国传世名画》讲到李唐的《采薇图》时用到中华珍宝馆的高清图,尽管数字技术出色,但是今天看到“大系”展览后,还是感觉喷绘效果比电子版好。王鹏感叹,“大系”展示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那么鲜活的艺术创造,它对广大读者重新了解通识性美术史有重大意义。

邓峰:
中国画不仅是视觉感受,还需要反复品味,深入体验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

  邓锋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中国画欣赏的多个维度,强调了深度体验和细致品味的重要性。

  首先他以“品读”为出发点,着眼于深度的艺术体验。邓锋将“品”字与食物的味道相类比。他强调了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是视觉感受,还需要反复品味,深入体验,以获得不同于表面感觉的认知,这个观点在讨论中国画时显得尤为重要。

  邓锋认为在中国画的领域,分层级和境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注重品级,从张彦远的自然、神、妙、精、谨细到后来的逸、神、能、妙,不同的层级给予了中国画无限的可能性。

  邓锋指出,这些可能性就需要进入“品”的意味,画品跟诗品,跟品人的方式是结合在一块的。我们在读画的时候,能通过读画去识人,通过知人才能论画,这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此外,邓锋提出了“心赏”的概念,这个欣赏不是表面欣赏的意思,而是用心去欣赏。

  对于图像研究,邓锋指出,在研究西方美术史时,图像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然而,在中国绘画中,需要一种独特的图像学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画中的图像。邓锋提出,是否可以基于中国传统画论,比如“图载论”的基础上延展深挖,形成品读中国绘画新的方法论。同时他认为中国画要利用图像也要超越图像,最终要回到对于身心整体的熏染,回到内心体悟达到一种和合的状态。

  最后,邓锋强调了时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不同年代的绘画作品具有不同的颜色和情感,时间也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当我们观看作品的时候,把时间,作品背后的作者以及观看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可能会突然获得某种感受、体悟,这就是一个审美过程。

  (文章来源:中华世纪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