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7 20:32:30 来源:美术报
刘文华 作品
4月1日,由中国书法大厦主办,安徽省书法院、北京旷深文化承办的“依于仁游于艺——刘文华书法作品展”座谈会与开幕式在合肥举行。全国各地来了不少人——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张胜伟,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主任、安徽书法院院长李士杰,中国书协原秘书长郑晓华,河南书协名誉主席周俊杰,安徽书协主席吴雪,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许雄志,几十位各地书协主席副主席。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张旭光、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副秘书长李光发分别主持。李士杰宣布展览开幕。
刘文华(1955~2022)。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大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等。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展。第四、五、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第四、七届中青展获奖。
入古出新,正大气象。解读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鉴藏家刘文华发现他在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书法培训的模式建设、激活当代隶书及隶书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文华是有本事的人,天生是写字的材料,效仿者却多庸才,这个也是一种现象。刘文华从事书法的数十年,正是当代书法振兴的时期,书法走出书斋走进展厅,走出文人小圈子走进大社会。在书法新变的大潮中,刘文华能植根传统而融入时代,在创作中,他把握住汉隶醇厚古朴的审美特征与自然天成的大美。在笔墨表现上,他深入思考当代书法“展览时代”的审美需要与探索适应展览的技法变革,在对诸多两汉碑刻倾力研习的同时,借鉴清代碑学复兴时期隶书代表书家的笔墨表现和帖学重“写”的核心理念,不囿于汉碑点画的斧凿之形而求毛颖自然的挥运之理。他深知写汉隶一味求古拙易入刻板,一味求新变又蹈小巧,他在古与今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刻意,植根经典,顺应己意,合于时代。用笔厚朴中见灵动,结构在平直中见天真,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从早期作品的沉稳精美,渐渐走向老辣纵横,尤其是花甲以后的作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已入化境之中。因为教学的需要,刘文华在楷书与行草书上也深入研究,直至辞世前的2022年,仍然临池不辍。如果将刘文华做学术定位,应定位为有思想的艺术家。
座谈会到场部分书法专家学者对刘文华其人其艺作了简单真挚的评价——
张建会(中国书协副主席):时代书风的开拓者,以张迁碑为根基;书法教育的传播者,担任中国书协培训部主任,身体力行,桃李天下;传承转化的践行者,非保守地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刘文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发挥个性而不走极端,兴趣广泛、不断学习、热心事业的结果,是当代隶书创作的代表性人物。
周俊杰(河南书协名誉主席):我和刘文华都是写隶书的,对他很有感觉,如果说今天书坛有十个隶书写得好的,刘文华就是其中一个。
郑晓华(中国书协原秘书长):刘文华用他的艺术实践在二十世纪的隶书探索方面做出了有益贡献。
张胜伟(中国书协副主席):真学养、真学问、真书法,他对汉代书法所下的功夫令人敬佩,著述不多,但言而有物。
李有来(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华是书坛一个样板式的人物,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我很想给他写一点东西,早晚会写出来,除了书法,他对绘画、诗词、篆刻都兴致勃勃,在深度广度两方面同步推进,沾溉后昆。
王学岭(中国书协理事):刘文华书法教学毫无保留,他的隶书古朴、灵动、跳跃、多样。他对人也无比真诚,能帮则帮。
徐正廉(上海书协顾问):看了刘文华作品展,对他又有了重新认识,他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吴雪(安徽书协主席):刘文华作品展座谈会在安徽开、在中国书法大厦开,说明刘文华与安徽书法界的缘份,等下开幕式上还安排我讲话,这里我只想说一句:他很真。
许雄志(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他的隶书有开创引领的美誉度,他的突然去世朋友圈都很难过。我个人认为他还是一个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吴振锋(中国书协隶书委会员副主任):我们讨论过笔法中的“提按”问题,最后总结出了“且提且按,提起来的笔按下去走,按下去的笔提起来行”,这句话在我的讲座中常用,使得许多年轻人受益。关于“提按”,古人先贤都讲过的,但一旦形成一种书法约言,其教学效果就大不同了。
斯人已逝,书艺长存!
本次展览作品通过面向全社会征集,通过刘文华的亲朋好友、书法藏家、学生等提供,从课徒手稿到正式作品、从摩崖碑版到文房书联,一幅幅具有丰富趣味的书法作品,全面展示了刘文华完备的书学体系与深厚笔墨修养,每一幅作品都是刘文华勤于笔墨的缩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和追忆。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