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30 20:16:49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刘仲原 优游图 69cm×138cm 2019
刘仲原在他的绘画里非常强调意识的构成,这种构成基于对传统文化之格调与当代文化之形态之间互融互通的理解。
如何说?从两个方面可以理解。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思想的外化,是生活理念的概括化,是形式的内敛外松。换句话说就是强调思想、生活与人生的格调意义。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千百年来无论繁与简都主张品位——招招式式的规范里有来龙有去脉,讲究的是既要有源有趣,又要有自己的味道。
而当代文化强调的是形态的作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更趋向形式或状态的表现价值,追求把可以把握的、可以感知的以及可以理解的普遍形式意义化,所以人们对各种事物、各种文化的存在形式更倾心。
从这样两个方面去理解刘仲原,实际上也就可以理解众多青年山水画家在创作领域展开的追求了。
以往,我们总是以继承传统、汲取诸家之长来壮大自己;注重写生,以呼吸自然的气息涵养个性;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奉为心灵的座右铭。现在,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山水画画的原本就是自然,满目自然是理所当然,作为山水画家,若不用心去做去想,怎么可能成功地将自然的山水转化为纸上的形态?
自然中的山水与宣纸上的山水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中国山水画家把两个不同的形式进行统一,究竟是文化的驱动使然,还是创作的内生动力使然?在当代审美中,人们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文化。当代中国画批评常陷入古代画论的窠臼,由此带来艺术观念的厘不清,这并非我武断。我认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应该以阐释当代山水的理论为支撑,树立起适应当代审美的、由历史发展观出发的、以当代文艺属性为认知的创作观念。对刘仲原作品的理解,我就是基于当代中国山水画家要担负此责任的解读。
先说格调。格调是指艺术品的风格与样式,其中暗含着艺术家的气度、修养、审美、取舍……总之,格调透着一个人的品质。看刘仲原的绘画,发现他在近期的作品格调上下足了功夫。我以为,这是他在尽可能地端正着对传统绘画的态度—在用笔、用墨,在写生与创作上尽量避免盲目,或者绕开道统的束缚。气度是一个人的度量与眼界,而他的绘画中便呈现出了一种气度。有段关于气度的文字—格调因为气度而有远见,气度又因远见而不凡,远见只因不凡而仰望,不凡只因仰望而高度,高度只因气质而奢华,气质只因奢华而朴实……—读起来发人深思。简而言之,格调应如古诗所云“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再说形态。我们先分析由“形”和“态”两个字组成的“形态”这个词:“形”指形象,是空间尺度概念;“态”是进行时的物质呈现,指发生着什么。“形态”这个词已经被定义为这个时代的中心词—往大了说,宇宙的物质理念包含了时间、空间;往小了说,生活中的某一细节也是在形态中被孕育—“形态”是某时间尺度、某空间尺度中发生着的变化。看刘仲原的绘画,他作品中的那种构成的意识,就是他观念与理念的综合,这并非我有意拿观念唬人,我只是想通过刘仲原的画找到当代文化理念的依据。事实上,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理念丰富当代文化,从传统文化里找观念、找依据。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当代文化中建立新的判断标准,重新审视当代文化的意义。在刘仲原的绘画创作中,我们读到了他的传统依据,也看到了他的当下创作形态。刘仲原热爱传统、追寻传统,这是美德;他努力从传统里走出来建设一个新的审美点,这是探索,是更大的美德。
我深信“我们不需要一个21世纪的宋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们要建设一个在未来历史中有坐标点文化形态,如唐诗宋词、宋元绘画,这种有明显时代标记的文化形态。
(文/郑岗)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