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艺荟中西”呈现19世纪澳门一带“洋风画”与古地图

时间:2024-3-23 20:09:10  来源:美术报

托马斯·基克尼 乔治·托马斯·斯当东肖像 167.7×114.2cm 布本油画 1790年代 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3月14日,“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图像展”(以下简称“艺荟中西”)及其学术研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澳门科技大学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承办。

   展览展出洋风画129幅,地图80件,作品以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洋风画,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澳门及广东地图为主,以全景式和沉浸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澳门、广州及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观与历史变迁。

   此次“艺荟中西”图像展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精选80幅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银川当代美术馆馆藏的中西古地图,以此说明地理认知与视觉文化之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古代地图作为大航海时代认知世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从中体现出对文明探究的多重维度,并且地图绘制语言的革新也深刻反映了中西之间视觉文化的调适。

   同时,古地图也是研究澳门乃至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早期全球化方面的重要资料。展览的第二部分精选129幅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清代至民国初期澳门及广东地区的洋风画,题材主要涉及广州、香港、澳门地区的市井生活、港埠风景、商旅贸易、肖像画等,真实地展示从宫廷到民间的中西方艺术互相借鉴和发展的历史情形,生动地复原了一段消失的“西画东渐”史。

   据策展人汪蓝介绍,“大航海时代”加速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中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1557年,葡萄牙人借助臻于成熟的远洋航海技术,流寓澳门并与明朝通商往来,这也标志着早期“西画东渐”的开始。澳门作为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因其地缘、历史成为中西方绘画艺术互相影响的重要通道。1580年,随商船而来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带来了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西方圣像画。此后,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601年抵达北京,携带了3件圣像画献给明神宗;由其门徒、澳门人游文辉绘制的《利玛窦像》也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第一幅由中国人绘制的油画作品。18—19世纪是“西画东渐”的第二次高潮。19世纪以旅居澳门的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为代表的西方画家,以及以广州林呱为代表的中国画家留下了一批反映19世纪人物、风俗、风景等题材的绘画作品,学界通常称为“洋风画”。这些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澳门、广州、香港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景观,既是一份历史的记录,也是一份早期西画在中国传播的宝贵遗产。

   展览开幕之际,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与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主办方期望通过此次展览及学术研讨会,可以多角度地展示中西艺术交融的视觉图像现象,并呈现艺术史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发展趋向。展览研讨会于开幕当日举办,邀请了12位来自中外的学术嘉宾,围绕“中西艺术交流”“洋风画”“澳门历史”等主题,进行专项发言。

   据悉,“艺荟中西”图像展是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为巡回展览五站中的首站。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